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2019-01-24牛莉莉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人文

刘 冰,牛莉莉,张 璐

(东华大学 教务处,上海 201620)

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用好课堂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而“课堂思政”建设正是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一、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学习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办好高校的基础。

在现行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德育往往由辅导员负责;思政课堂教学由思政课教师承担;专业教师则以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核心任务。这不仅将德育在形式上分裂开,更使得人们忽视了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3]。事实上,课堂不仅是高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与思政课堂相比,专业课在德育上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为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增加德育的维度,拓宽思政教育的范畴,实现“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二、 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课程思政”的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教师是否具有相关的人文情怀,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认知情况、理解程度、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我们针对如何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收集了我校(东华大学)服装、纺织、理学、管理、人文、外语、材料、环境、信息、计算机、机械等学科共计12个学院的专业教师调查问卷152份,覆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

1. 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与科学素养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方面的素质和修养[4]。当代高校的学科分类虽然有利于各个专业向精深的方向发展,但也限制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不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高校专业教师,要想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价值引领方面的“思政”元素,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而这种视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阅读习惯可以直观地反映教师对人文社科的关注程度,侧面说明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水平。表1是本次调研中教师阅读习惯的统计结果。

表1 教师阅读习惯统计结果

表1显示,虽然专业教师对于人文社科或时政信息的关心程度较高(超过70%),但阅读或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电脑/手机客户端(占总数的57%),且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比例约占50%。此外,本次调研也根据教师的文、理专业分别对教师阅读人文社科或关心时政信息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并没有显著差异。

2. 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关注与理解

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与否、对教学改革目的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被过窄地理解为传统思政课程传授内容,“课程思政”如果也被片面地认为是在专业课中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往往容易引起教师的误解,也使得专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就课程本身而言,理论课和实践课由于其自身特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调研对象中,34%为实践课教师,66%为理论课教师,不同课程种类的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课程种类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注情况

表2表明,理论课和实践课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关注度平均达到68%,而不同课程类别的专业教师在关注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关注教学改革的受调对象中,92%的理论课专业教师和87%的实践课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是“价值引导贯穿教育全过程”,说明理论课专业教师的理解水平略高于实践课专业教师。

3.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状态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明确要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这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以何种形式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实现德育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专业课堂主渠道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表3是“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方式分析。

表3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方式

由表3可知,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人文情怀、道德教育、时政专题、爱国教育几个方面体现;明确将教学内容列入大纲的占46%,同时31%以视频录像、22%以易班讨论的形式对教学痕迹进行保留;教育覆盖实践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占53%,课堂教学的占42%,实践环节的占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99%的专业教师选择了“与授课内容融合穿插”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这说明将课程专业技术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德育元素无缝衔接,是专业课教师更青睐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本次调查结果中,只有78%的专业课教师愿意接受相关专题培训,说明教师系统学习的主动性仍需加强;使用传统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交流的占98%,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仅为2%,说明专业课上课堂交流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仍有提升的空间。

三、 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中专业教师主体作用的建议

1. 构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进程

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将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是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法宝[5]。忽视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问题。构建顶层设计,在校级领导层面,党、政一把手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学校领导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主动走上讲台为学生讲大课,带头用实际行动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造势。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宣传“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确立实施方案,遴选改革试点,落实建设任务,调配教学资源,组织跨学院、跨学科协同合作,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起到改革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建设进度。

我校在2017年上半年开出了“锦绣中国”综合素养课程。课程立足学校纺织特色,凝聚全校优势师资资源,将纺织特色嵌入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试点,同时融入上海市教委主推的“中国课程”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通识课程的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做积极尝试,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道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各学院院长、院士、知名教授、著名大师纷纷走进“锦绣中国”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在这种示范作用的引领下,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校建设课程已达到55门,课程类别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和专业课,其中35门专业课覆盖了理、工、管、文、艺术等不同学科的基础课或前沿课,基本普及到学校的主要学科。

2. 提升教学能力,形成协同效应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组织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这些能力与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素养、表达素养、教学技术素养息息相关。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但是对于德育如何与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考虑不足。实际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需要将思政元素加载在专业知识中,以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形式传输给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与思想德育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由于通过移动端短时间阅读的“碎片化”知识获取方式容易切断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系统,因此往往难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只有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化学习,才能帮助专业教师透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有利于帮助专业教师在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找到结合点,与专业知识形成交叉互联,从而达到渗透式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目标。

思政课在授课内容上有显著的特征,而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和专业课的交叉互联性较弱。如果能通过校外专家培训、同行交流观摩、与思政课教师交叉学习的方式,构建立体、交叉、综合的培训系统(如图1所示),就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提高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增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进而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1 构建交叉、系统的培训体系

3. 尊重教学规律,鼓励百花齐放

“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育人。但是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师的个人能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各学科、课程、知识所需要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工作的性质、岗位也大不一样。因此,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各类课程的建设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课程内容、课程性质灵活融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各行业的“中国现状”与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以生动的案例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中国故事”,通过与“国外同行”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辩证认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探讨科学评价历史的方法,促进学生正确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落脚点。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学校需要在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主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上下工夫,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工作。专业课在大学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程育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忽视。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实施主体,首先需要加强专门的人文素养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其次需要在遵循专业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经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进而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人文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