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接认知结构 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

2018-04-02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氧化物试管

尹 乐

(安徽省阜阳市第四中学 236000)

化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想象和理解,但却和生活密切相关.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觉得化学知识晦涩难懂,不容易明白化学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认知结构理论,倡导加强新旧认知之间的联系,激发认知之间的共鸣.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弱化知识壁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开展探究实验,体验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往往比教师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体验实验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金属腐蚀的相关概念和发生的条件,而是在课程安排的几天前,让学生探讨在生活环境中,铁制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更容易被腐蚀.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笔者准备了四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试管,编号A、B、C、D,分别放入四根完全相同的铁钉,试管A中保持干燥的空气,试管B中加满水,试管C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没过约一半的铁钉,试管D中加入与C中等量的HCl溶液,静置在教室窗台上,让学生观察铁钉的腐蚀情况.学生通过几日的观察,对铁的锈蚀过程有个详细的了解,深刻的意识到,铁在空气中的锈蚀过程,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共同反应下的结果.

教师通过开展研究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参与到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知识,还可以通过开展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构建活跃、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引导多元对比,深化思维

在接触新的化学知识时,有些知识点字面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初中学生往往因为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对化学语言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表面理解,实际不掌握的现象.长此以往,反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化学知识的教学.

例如,在讲授“氧气”时,当讲授到“氧气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下几个问题:氧气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那是不是说明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不是都是氧化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正、反两个方向双向思考讨论后得出:氧化物的生成一定有氧气参与反应,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如P2O5、Fe3O4、CaO等.而含氧化合物并不一定是氧气和另一物质反应产生的,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所以氧化物全部都是含氧化合物,反之不一定成立,如NaOH、CuSO4、KMnO4等.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个知识点有了清晰的认知.

由此可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多元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认知结构,更好的理解知识点的内涵,辨正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深化学生思维,构建有效的化学教学体系.

三、绘制思维导图,形成体系

化学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其中的关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构建认知结构的知识衔接,引导一边复习、总结旧知识,一边学习、延伸新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授“溶液的浓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一章节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对前几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梳理,由于物质在水中存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悬浊液、胶体和溶液,而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构成溶液.然后自然而然引出“溶液的浓度”这一概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之后,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将本节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延伸,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将看似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衔接.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更好的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联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有效的化学教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建社团活动,参与实践

让学生迅速地接受一门全新的学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这一学科中.通过组建化学兴趣社团,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对探索化学奥妙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实践认知结构,学习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授“生活中的酸和碱”之前,利用周五下午放学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解身边物质的酸碱度”的兴趣社团活动,让学生每人提前准备好一样他们想测试的物品,并让学生在测试前先行猜测物质的酸碱性.学生A带了一瓶洁厕灵,认为洁厕灵是碱性的;学生B带了一串葡萄,认为葡萄是酸性的;学生C带了一小盒茶叶,他认为茶叶是碱性的,因为他曾在书中看到过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碱.笔者取一小块pH试纸,以茶水为例进行示范操作,测试出茶水的pH约为4.81~6.13,属于弱酸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自行操作测试所带物品的酸碱度.学生纷纷开始动手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测量酸碱度的原理产生了兴趣,当所测物质和他们认为的不一样时,表现出非常想知道原因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程的有效教学埋下了伏笔.

通过组建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本能,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走入化学的世界,构建新的化学认知体系,进一步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巧妙的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新旧认知结构的衔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化学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跃莉.浅论促进认知结构构建的初中化学复习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16(9):41-42.

[2]王燕.认知提升 效率改进——促进认知结构构建的初中化学复习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12):30-31.

[3]莫小卫.结合学习的认知结构 分析化学学习过程[J].化学教育,2014(9):38-39.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氧化物试管
相转化法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细说『碳和碳的氧化物』
氧化物的分类及其中的“不一定”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试管难题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铁氧化物-胡敏酸复合物对磷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