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山曲海”里的古韵流香

2018-04-02肖寒

走向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琴书曲艺山东

文/肖寒

读过名著《老残游记》的人,无不为白妞、黑妞的说唱艺术所倾倒。刘鹗透过独特的艺术视角,用精彩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极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她俩演唱的情景。先是黑妞的出场已使人叹为观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继而白妞的演唱更令人拍案叫绝:“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琴书属于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图为琴书表演“亲家亲”。图/刘富国Qinshu belongs to Quyi in the form of sitting singing. In the singing process, the performer may sit, with his legs splayed apart, other instruments laid aside. The picture shows the Qinshu performance “Close In-laws”.

刘鹗的描述,不仅将白妞、黑妞的高超演技刻画得淋漓尽致,更将山东曲艺中内涵的美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山东曲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在2006年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刻下了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的名字。

○山东快书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图/刘富国The Shandong clapper ballad is characterized by character portrayal, as well as vivid and witty performance.

山东大鼓:原汁原味的梨花大鼓

白妞、黑妞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却非虚构,其人其事都于史有据。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妞本名王小玉,和其表姐妹黑妞同为山东郓城义东堡人,生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山东大鼓早期的杰出代表。

白妞自幼学艺,16岁便“随其父奏艺于临清书肆”(清师史氏著《历下志游》外编卷三)。她聪明好学,吸收了地方小曲、戏剧的腔调,创造出一种新调,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调。光绪初年,白妞和黑妞一起到济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说唱梨花大鼓。她大胆吸收皮簧、梆子、昆曲及临清小曲和众多艺人的新腔新调,改编新词,丰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使原犁铧大鼓的行腔曲调呈现出了新的韵味;唱起来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因而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声动齐鲁。

白妞、黑妞的演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有赖于她们的高超演技,但与她们演唱的曲种也有很大关系。她们演唱的山东大鼓(即梨花大鼓),在艺坛就颇具影响。

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民间曲艺,最初是农民在农闲时敲犁铧碎片演唱的秧歌调,故称“犁铧大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再后来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到各地演唱,并形成了孙、赵两大门户,流传日益广泛。20世纪30年代又涌现出蜚声曲坛的“四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等也相继而起,影响颇大。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唱片,发行全国各地,这使山东大鼓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进入了它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梨花大鼓更名为山东大鼓,流传地区也超出了山东城乡,直至南京、上海、洛阳、重庆、北京、天津、东北各地,真可谓传唱全国,盛极一时。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二三人伴奏;也有的是二人对唱,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很受欢迎,因而流传下来的书目也较多,其中中、长篇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等数十部;短篇有《华容道》《东岭关》《长坂坡》等上百段。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等编写的唱段,共计二百余段。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除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外,还直接促进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民间曲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了“中国戏曲曲艺节”演出活动,期间青年演员刘娟、赵倩演唱了山东大鼓《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三个段子,颇受欢迎。从此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重又登上了舞台。

山东琴书: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活所迫,四处逃荒要饭。有不少人,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随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演边唱。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这就是山东琴书的雏形。

约在1896年,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曾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有力地推进了演唱艺术的发展。艺人在演唱中,为了更多地招徕听众,增加收入,便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形式。擅唱功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成了东路琴书的代表;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便致力于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时殿元、崔心悦、谭明伦等,把《王小赶脚》改成化装演唱,便是对琴书探索的结果。

最早被称为驴戏的《王小赶脚》,由艺人时殿元试演成功,距今已近百年。广饶县人时殿元,是化妆扬琴的奠基者,驴戏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学唱扬琴,擅演小丑。开始演驴戏《王小赶脚》,时殿元饰演王小,崔心悦饰演二姑娘,驴子是用纸糊(后改用布扎)彩绘,分别截用带子系在崔的腰间,扮作骑驴的二姑娘;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手拿马鞭、鼻眼之间用白灰一抺,化妆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二人边走边唱,使多年来坐唱的《王小赶脚》,一下子活了起来,很受群众的欢迎,驴戏便很快传播开来。驴戏的产生,是群众艺术活动与琴书说唱的有机结合,也是由琴书向吕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从形式上看,琴书属于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在故事的发展中,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现,并有生、旦、丑的分工。塑造的人物,立体感很强。它本身就为向戏曲化演变,孕育着内在的因素。

在琴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山东琴书最盛行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达到300多个。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牌子曲产生较早,有《白蛇传》等;中篇在山东琴书中最具代表性,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等70-80部;长篇多为移植改编,如《杨家将演义》《包公案》等。1949年后,山东琴书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要曲种。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山东快书:演说英雄人物的武打故事

山东快书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是产生于山东省鲁中南和鲁西南地区的民间曲艺。

对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始于何时,惜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相传:清道光六年(1826年),名落孙山的书生十余人,归乡途中在临清遇雨,使他们郁闷之至,只能以酒解愁。为发泄胸中的愤懑,表达惩凶除暴的愿望,他们便以民间流传的武松的故事为题材,你一言我—语,此一段彼一事地凑衍编写了一个武松故事的演唱本,演唱本编写完毕后,作者之一的李长清把它带回茌平原籍,传给他的表侄傅汉章。十年之后,在曲阜的孔林前“林门会”上,傅汉章正式开场说书。后来,傅汉章传艺于赵震及弟子魏玉河,遂形成两支,流传至今。赵震一支的著名艺人有戚永立。自清代末年以来,戚永立等名家曾到南京、上海、杭州、汉口等地演唱,扩大了山东快书的影响,后传至高元钧。

高元钧童年流落街头乞讨卖唱。他在汲取民间曲艺精华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使这一艺术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山东快书“高派”艺术的创始人。他创作表演的有《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歌颂历代民间英雄人物的著名段子,还有《一车高粱米》《侦察兵》《长空激战》等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段子。并培育了200多名有一定成就的山东快书演员和作家,使山东快书迅速推向全国。高元钧还擅长相声、双簧等,曾与侯宝林、刘宝瑞等艺术大师同台献艺。他与人合作编著的《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快板快书研究》等传世之作,填补了山东快书理论上的空白。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框》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板”。20世纪30年代前后,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51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但旧社会也给山东快书遗留下不少不健康的“荤口”,因此从1940年开始,高元钧开始致力于山东快书语言的净化工作,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加强了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力。

编辑/王雪芃

Shandong, with a long Quyi history and rich legacies, is reputed as the “Mountain of Books and Sea of Quyi”. Besides, it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with flourishing talking-singing arts in folk society.

Shandong drumming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unique vocal music,rich contents and strong local features. In addition to its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it directl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Shandong clapper ballad, and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forms of folk Quyi as “Qiao’s” Henan Zhuizi and Xihe Dagu. It has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With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Shandong Qinshu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u opera. It is the direct matrix of the Shandong Lu opera, with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With it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 style,vivid plots, exaggerated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and fast pace, Shandong clapper ballad is a form of folk Quyi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Shandong.Since its formation, it has always been dominated by the stories about Wu Song, and specialized in narrating the action stories about heroes eliminating the evil and giving peace to the good people.

猜你喜欢

琴书曲艺山东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曲艺泉城》
徐州琴书的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