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2017-11-30于雅琳
于雅琳
摘要:徐州琴书是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曲种,2008年被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研究队伍水平、研究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相关研究成果与徐州琴书的实际传承关联较少,对其传承不能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理论研究上升,传承工作下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非遗保护转向为对“人”的关注的大背景下,徐州琴书研究力争要转向对徐州琴书“人”的重视,立足徐州地方学校的资源,设计培养徐州琴书“人”的计划与目标,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徐州琴书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23-03
徐州琴书是我国众多地方曲种的一种,属于曲艺中的说书类。徐州琴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时调小曲,从明末清初发展至今已跨越300多年的时光。徐州琴书唱腔质朴、音调平和、曲本题材丰富,内容紧贴百姓日常生活,语言俏皮,有说有唱,有说有唱,兼有传神的眉眼与手势等肢体表演,活灵活现,为地方百姓所喜爱。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中心地带,徐州琴书覆盖至周边半径200多公里的地区,曾经受众广泛,风靡城市与乡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影响力,可谓是一个跨地区的地方曲种。
徐州琴书兼收并蓄从初期萌芽、发展与定型的所有形态,文学上初期的小段、中期的中篇与后期形成的长篇并存,音乐体制上兼有曲牌体与板式化的混合体特征,使得徐州琴书既具有明清俗曲的雅致,又拥有后期融入的民风的质朴,如同活化石般一览无遗。这些文化与艺术特征是正徐州琴书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一、徐州琴书研究的成果
徐州琴书在2008年之前,研究层面仅限于琴书演员与徐州文化局下设的艺术研究所,主要成果较少,主要有《徐州民间音乐集成·琴书卷》和几位琴书演员的论文,研究角度集中在唱段、曲牌、伴奏音乐与曲本文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的发展,徐州琴书被外来音乐形式挤压至边缘地带,在城市中各类演出中已经罕见其踪迹,只是在乡村的民俗演出中偶有其踪迹,对徐州琴书的研究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徐州琴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境遇方才有所改善。
改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人员队伍的充实,目前拓展到以地方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二,课题的立项,省部级、市厅级徐州琴书专题课题项目不断增加;三,研究论文增多,从2008年前的个位数增长到当下的四十余篇,先后有《徐州琴书当下发展方式探求》《徐州琴书腔词关系探讨》《徐州琴书曲本文学主题归属》《淮海地区琴书类曲种形成地初探》《邳州地区的徐州琴书民间艺人乐态分析》《徐州琴书节目音乐分析》《小剧场能挽救徐州琴书吗》《邳州的徐州琴书艺人现状调查》《苏北地区民俗音乐现状及区域内高校传承思考》《徐州琴书节目存在类型辨识》《徐州琴书传承途径拓展与思考》《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徐州琴书历史衍变寻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徐州琴书王家班”叙事》等论文发表;四,研究视角的拓展,从对徐州琴书音乐本体的研究展开到曲本文学、音韵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五,徐州琴书专著《徐州琴书概论》的出版,标志着徐州琴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相对高度。
总体来看,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展开与深入,徐州琴书受益匪浅,不仅在研究层面硕果累累,在演出数量与质量方面也是有所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徐州琴书保护与发展看似相对稳定,前途光明。
二、徐州琴书研究成果与传承工作脱节
通过以上内容大致可以看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徐州琴书的理论研究蒸蒸日上,有不少成果获得政府认可与奖励。可是这种光環掩映下的徐州琴书传承工作并没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徐州琴书“人”气不旺。自2002年后,官方(文化部门)没有再举办过琴书学员班,21世纪初培养的几位琴书学员现在都已过而立之年,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整个琴书队透露出沉寂之气。民间艺人也明确表示,渺茫的前途以及较低的收入没有办法吸引学习者加入表演的传承队伍,表演的传承陷入僵局。与蓬勃发展的徐州琴书研究相比,与“人”相关的传承工作前途暗淡。
由此可以看出,徐州琴书理论研究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徐州琴书传承完成真正对接,换言之,徐州琴书文案研究成果丰富,但研究内容与传承的实践工作严重脱节,或是研究成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而造成徐州琴书研究与传承工作之间的不平衡。优秀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应该对徐州琴书的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不是两者各行其是,互不关心,这种脱节的局面应该引起徐州琴书研究者的关注。
从文化部“十三五”发展改革规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已经从非遗项目的整理推进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换言之,保护工作已经转向到对非遗项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环节。切实地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势必寻求曲种科学的发展方向与方法,针对当下非遗转向到“人”的培养,徐州琴书也应根据国家的指导方向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投向到传承人的培养。徐州琴书当下研究没有对传承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举措。
三、徐州琴书研究转向的思考
的确,从2008年至今,经过近十年的积累,相关徐州琴书的研究在曲本、音乐、唱腔、音韵、艺人等研究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与广度,与历史上因草根文化少有文人关注的境遇相比,这十年可谓是徐州琴书研究的集大成期,相关资料以及研究都为徐州琴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高度。2017年文化部的“十三五”规划实际上为徐州琴书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徐州琴书“人”的研究。针对徐州琴书传承现状,徐州琴书“人”的研究重点应该应该着眼于琴书表演者与琴书观众两个方面。
(一)培养徐州琴书“人”的研究对象定位
所谓地方曲种,是使用地方方言说唱的曲种,方言具有地方特色,但是也存在地方局限性,也就是地方曲种因为语音、语调与语义的原因传播范围受到地域的限制,因此,地方曲种的保护与发展更多要依赖本地的各项资源。徐州琴书“人”的培养就要依托徐州琴书这块土生土长的资源才能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借鉴为保护国粹而提出的——“京剧进课堂”的这个经验,在一定的条件下,把徐州琴书也引入徐州中小学的课堂,进而得以实施对徐州琴书“人”的培育。
徐州琴书演员的培育需要特定的条件,如学习的条件、主动性与热情等天赋与后期努力。
徐州琴书观众培养是一种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听觉习惯的培养。当下的徐州琴书观众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50岁以下的观众的听觉喜好已经定型,难以扭转,所以,徐州琴书观众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徐州琴书观众的培养就要立足于徐州1000多所幼儿园与中小学展开。
总体来看,徐州琴书“人”的培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因为徐州琴书的表演者与观众方面都存在断代的境遇,断代二、三十年还可以有机会进行弥补,一旦断代时间超过五十年,恐怕徐州琴书就要面临“青”接不上“黄”的危险。这与计划生育后放开二胎的生育的情况接近,二胎生育开放过迟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可怕的是人们已经形成不愿再生育或是多生育的惯性观念,从而造成我国劳动人口缺乏。而徐州琴书一旦断代过久,人们就会接受徐州琴书成为过去时的现实,难以从内心再召唤起保护与发展的愿望,我们打算努力传承的地方文化只能成为书本上或是音像中的符号存在。
(二)培养徐州琴书“人”的研究方法定位
徐州琴书研究的转向到“人”是一项务实的工作,这样研究与传承做到紧密结合,研究的成果通过传承工作得以落实,是对徐州琴书最有效的保护,也使得所有课题项目的投资所获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徐州琴书是曲种,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曲种,音乐在其传承中占有重要比重,隶属于音乐学。曲艺是音乐学下属分类民间音乐中的一个悠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音乐的本质特征。因此,对徐州琴书“人”的培养的研究一定是立足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以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统领徐州琴书“人”的培养,其研究首先要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机制,然后根据以上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布局。同时还要组成一个专门团队,灵活运用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选择确定徐州琴书的教学内容、制定徐州琴书的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或讲义)、设计与其相关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进行课程的教育管理,最后要对课程进行相关评价。从以上工作来看,把徐州琴书列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需要做好缜密的布局安排。
(三)培养徐州琴书演员的研究构架
以笔者从事中专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工作的经历来看,琴书演员的培养的研究务必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
培养琴书演员最终目的是做到说、唱、琴、板、演技艺兼达,至少可以独自或配合完成一场中等长度的节目演出(时间约40分钟)。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涉及到唱腔、伴奏、表演三个方面。其中男演员务必掌握基本唱腔、伴奏乐器坠胡的技能;女演员务必掌握基本唱腔、檀板与伴奏乐器扬琴的技能;表演方面尽量做到以眉目传情为主,肢体动作为辅。
3.教学方法
笔者对徐州琴书关注了近十年的时光,通过这些年的调查和总结,认为徐州琴书的教学应该采用传统的师徒制。师徒制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发挥门派(流派)的号召力,远远大于师生制较为疏远的教学关系。
4.教学评价
以能否胜任一场舞台演出为评价标准,主要涉及到演员舞台造型、唱腔的圆润、伴奏乐器的熟练、伴奏手法的多样、表演的自然、配合的默契、舞台效果几个方面。
以上几点是对琴书演员的基本要求,那么作为一位优秀的琴书演员,则需要在两个方面精进:一是可以根据韵辙编写唱词,使唱词做到合辙押韵;二是要根据唱词设计唱腔音调,使每句的落音符合调式的要求,即创作琴书唱腔的音调千变万化的同时,顺应起承转合顺应唱腔落音的传统要求。
(四)培养徐州琴书观众的研究构架
培养徐州琴书的观众,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出发,应该结合审美与实践两种思想,两者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不需要做严格的区分。
徐州琴书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培养,务必要注意方法,应该采用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的步骤,把徐州琴书的内容慢慢灌输给小观众。因为在文化多元的当下社会,可供观赏的音乐类型太多,而徐州琴书古朴的音调与平实的内容,难以引起小观众的注意。因此,徐州琴书列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一定要设计一整套方案,务必把握小观众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以巧妙的方式进入,以有趣的形式展开,或许可以为徐州琴书的传承赢得一方空间。
1.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徐州琴书的基本特点,对徐州琴书形成基本的听觉印象,并大致可以做到区分徐州琴书(曲艺)与徐州地方戏曲(戏曲)的差别。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徐州琴书核心曲牌的音调、唱词,伴奏乐器檀板或脚梆的基本节奏与击打手法。教学内容的顺序依据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幼儿阶段以欣赏、模唱、律动为主;小学阶段学习一些伴奏乐器的基本手法;初中阶段尝试合作演出;高中阶段通过徐州琴书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每个阶段各有重心。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阶段教学内容采取欣赏法、示范法、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做硬性要求,通过若干年教学,学生只要可以辨别出徐州琴书的唱腔、伴奏乐器的音色、可以分辨是哪位著名艺人的演唱,或者可以哼唱一段唱腔即可。
对徐州琴书观众的培养,一定注意教学评价的方法,切不可生硬地使用评价指标,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慢慢培养对琴书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培養徐州琴书的表演者或是专家,这一点务必要当心,避免陷入常规性应试考试评价体系的怪圈。
徐州琴书的保护与发展与研究工作密不可分,两者的关系如果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将会把徐州琴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近些年,徐州琴书的研究与传承工作相互脱节,造成琴书的传承陷入僵局。在文化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徐州琴书的研究应该及时调整方向,把主要研究精力投入到对琴书“人”的培养,立足徐州地方的学校,依托徐州琴书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制定一系列的培养计划与内容,一方面培养专业琴书演出人员,一方面培养潜在的琴书观众,把握住徐州琴书的传承人,才是现阶段徐州琴书研究的重点与中心。地方曲种的保护不能总依赖国家的支持与扶助,需要自行在地方上展开,依托地方的资源,为徐州琴书培养稳定的传承队伍,激发当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使地方曲种得以真正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