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2018-04-02苏堇

走向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胶州小戏唱段

文/苏堇

○起源于民间的秧歌,经过发展与艺术加工,登上了大舞台。图/刘富国Originating in folk society, Yangko stepped onto a big stag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art processing.

2018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胶州秧歌在晚会开场戏《一个都不能少》中亮相,这是胶州秧歌首次出现在全国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上。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属于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2006年,胶州秧歌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舞蹈种类中山东唯一入选的项目。如今,胶州市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秧歌节,先后荣获“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六个行当、两种形式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中有6个行当,分别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音乐有“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由小调秧歌派生出来,其舞蹈动律、曲牌演唱、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小戏秧歌原有剧本《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72出,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年久失传,现能回忆起的仅有30余出,2012年已整理出10余出。

目前,胶州秧歌分为两种流派。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到2012年逐渐融为一体。

秧歌艺术植根于大众之中

在胶州市胶东街道东小屯村的秧歌展馆里,60多岁的李在会正在和搭档一起表演胶州大秧歌,即使没有乐器伴奏,两人还是跳得不亦乐乎,一旁的来访者们不时对眼前秧歌舞蹈经典的“三弯九动十八态”发出声声喝彩。

胶州秧歌是广场艺术,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习俗为迎秧歌、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演出分早、中、晚三场。1949年后,这种演出习俗也逐渐消失。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据了解,作为国家命名的首个“中国秧歌之乡”,每到正月十五,胶州都会举办以秧歌为主题的新春秧歌会。

李在新是胶州秧歌的第六代传承人。78岁的李在新,看起来依旧精神抖擞,头脑清醒,对于秧歌的发展状况,如数家珍,言语间就能感受到他对胶州秧歌的满腔热爱。李在新曾先后多次进京参加表演,还参加过由常熟举办的江南文化节。

据了解,因为自小耳濡目染,加上对秧歌的喜爱,李在新很小就走上了秧歌之路。李在新谈到,为了做好秧歌的传承工作,当地村政府组办了3个年龄段的培训,分别是幼年班、中年班、老年班,现在自己最小的徒弟也在9、10岁左右,“不过现在很多小孩周末、暑期都要上辅导班。”谈到秧歌队日常的经营性活动,李在新感慨道,现在的营生主要是给一些婚庆、开业典礼等提供表演。

传承与保护形势严峻

如今,部分胶州秧歌的经典舞蹈、唱段还是面临失传或是已经失传的境遇。李在新老人介绍道,在他小的时候,秧歌还是以唱为主,因为这些唱段大多是口传心授,也没有专门的乐谱,现在因为老一辈懂唱法的人大多都已离世,很多唱段也因此失传,“现在,胶州秧歌更多的是以舞蹈为主,基本上没有什么唱段,已经很危险了。”随着越来越多唱段的失传,李在新老人感到分外的心痛与惋惜,“原来有70多款小戏,现在只剩下3到5款”。

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胶州秧歌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唱腔濒临失传的尴尬现实,想改良又不敢改良,到底如何真正做好胶州秧歌的传承保护工作,身为非遗传人,李在新心里有着倒不出的矛盾之苦。

一边是胶州秧歌发展日渐“边缘化”,一边是胶州秧歌传承面临更加严峻的危机。如何更加合理地传承、保护胶州秧歌,成为当地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据了解,为了传承保护好胶州秧歌,当地除了举办秧歌节、各种形式的比赛之外,从2008年起,胶州市政府每年设立1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组织专人对胶州秧歌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除了整理收录传统剧目外,胶州秧歌还作为胶州市文化艺术的精髓在中小学普及学习,相关文化部门时常派出专职辅导教师巡回传授技巧。

○在民间,“扭秧歌”仍然是许多普通人热爱的文化生活。图/王震In the folk society, the “Yangko Dance” remains a favorite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many ordinary people.

据了解,这几年东小屯村村委会为了做好胶州秧歌的传承工作,专门成立了秧歌传承基金,不定期地举办秧歌培训,聘请专家进村进行指导挖掘。放眼东小屯村的文化广场,前几年当地投资350万打造的秧歌大舞台上仿佛能够看到节日里当地居民在上面表演的喜庆热闹场面。据当地人介绍,每年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都会来到这里学习,与当地居民共同研究胶州秧歌的舞蹈等。

编辑/郭蓓蓓

Jiaozhou Yangko,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dances in Shandong,belongs to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Yangko.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30 years. In 2006, Jiaozhou Yangko became the sole folk dance of Shandong to be selected into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Now, the Chinese Yangko Festival has been held in Jiaozhou for four consecutive times. Besides, Jiaozhou has been awarded such titles as the “Land of Chinese Yangko” and the “Land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s”.

It is understood that to inherit and protect Jiaozhou Yangko, in addition to holding the Yangko Festival and various forms of local competitions, the Jiaozhou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special fund (RMB 1 million) for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very year since 2008,and organized some personnel to carry out salvage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Jiaozhou Yangko. Apart from traditional dramas, Jiaozhou Yangko is also popularize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the quintessence of culture and arts in Jiaozhou.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culture have assigned full-time tutors to impart techniques in an itinerant manner from time to time.

猜你喜欢

胶州小戏唱段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青岛旅游散记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小戏骨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