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述评

2018-03-31王福帅

社会工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本土化社工

颜 安 王福帅

曾任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修正委员会主席的Reamer2001年提出:价值观与伦理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罗肖泉,2005)。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能确保实现专业使命、界定专业角色职责、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指引处理伦理难题、约束社工善用权力(曾华源,2011)。近年我国社会工作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缺乏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指导与规范便是其一。有关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但文献数量较少,有学者易伽亦、范娇等对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做作过梳理。本文拟选择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尝试对中国近15年来“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通过检索国内最重要的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几个主要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主题“社会工作”、“伦理”和进行“模糊查询”,获得学术文献3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0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截止2018年2月)。本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以期能深入地探析近年来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进展、问题、特征与不足,为准确把握今后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剧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各类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践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的助人价值、促进公平等功能逐渐被政府及社会所认可和支持,它已成为政府救助之外帮扶社会群体、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利他主义的助人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是其“生命线”(罗肖泉,2005)。但作为社会工作灵魂和指引的伦理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实际构建工作则明显滞后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1960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颁布了第一部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并于1979年及1996年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修订和完善后,最终形成了由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大会于1996年通过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直到2012年才由民政部发布,之后有部分省(市)如北京于2015年发布了《北京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无论从国度之间的横向对比还是从时间先后的纵向对比,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不仅发布时间较晚,而且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其对社会工作者实务工作开展中的指导、规范、约束力还有待有待提升。学界急需加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相关研究,业界急需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回应新时代精神需要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以指导、规范、推进社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与融合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既有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国儒家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也有从更微观的视角探讨中国孝文化、中庸思想等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

(一)宏观视角下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可能给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带来的价值与影响较早受到学界关注。从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影响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与起起伏伏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戴诗,2013)。既然影响不可避免,如何对话与融合则需得到思考。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具有西方宗教理念及工业文明的特征,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是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对话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在社会工作伦理概念及观念上的差异,也要在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之间寻求契合之处(黄耀明,2012)。伦理与文化紧密联系,伦理亦属文化范畴,文化对伦理的构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因此,其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类似,即认可宏观视角下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影响的看法,并认同借鉴、对话与融合的观点。

(二)微观视角下具体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

有学者从孝文化、中庸思想等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问题。从中国孝文化的视角来看,历年来受到高度推崇与传承的孝文化已由家庭伦理拓展至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传统孝文化必然会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产生重要影响(张雯雯,2016)。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进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孝道价值观运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极为重要。社会工作的实践应以孝道价值观为出发点,形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特色,建构一个由价值、理论和实务组成的社会工作体系(谢宇,2016)。中庸文化方面,中庸思想作为修身养性与治国安天下的思想方法,在世界观、伦理观塑造方面具有方法论意义。应通过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分析,建立中庸之道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探索“中庸”、“时中”、“至诚”等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积极作用(王君婷,2012)。此外,何根苗(2011)、荣云(2012)、沈黎(2012)等亦作了具体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起到的正向影响探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可能给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具体传统文化几乎没有被关注。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血缘观念、差序格局下人际关系等以小我为中心的文化,这些文化与西方社会的普世文化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冲突,这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显然不应被忽略。

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具体困境

学界对具体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及人群的伦理困境研究相对较多,涉及到学校、医院、福利机构、智障机构、敬老院等机构,残疾人、同性恋、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等人群。

1.不同领域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而言,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完全依靠、套用伦理原则与标准并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伦理难题,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社工依据具体的场景,充分考虑案主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情况作出综合的权衡与考量,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与纠正(肖方栋,2013)。在医院社会工作领域,有学者以武汉市某医院为个案,探讨了医务社工的伦理困境与应对方法,认为要减轻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应建立更多人所普遍认同的伦理和价值标准,

学界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探索,往往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伦理构建问题放在一起研究,逻辑上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与建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宜被割裂。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文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具体困境与建构思想分别梳理,以期得到更深入的探讨。现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具体困境的研究,既有从价值、利益等层面的探索,亦有从个别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及具体社会工作对象角度的分析。

(一)价值、利益等冲突的困境

从价值视角来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受到很多限制,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面临着专业伦理与工作者个人价值、工作者个人价值与案主价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困境及专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困境(李晴昕,2012)。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环境、价值观不同导致其对伦理价值的理解及认可程度亦会不同,加之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中,其会出现伦理价值抉择的困境。除了价值,利益的平衡也是社工伦理困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江娅,2007),利益问题的永恒性所牵涉出的社会工作(者)对利益问题的态度困境主要表现为在现代性条件下实现幸福生活的伦理诉求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的存在方式间的张力关系(袁君刚,2014)。因此,要解决社工伦理中价值、利益等带来的困境,需要坚持适当的社会工作伦理抉择原则,选择合理的社会工作理论抉择标准,采用相应的社会工作伦理抉择步骤(谢莒莎,2009)

(二)具体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伦理模糊困境

2.不同人群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有关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认为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是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化解,需要明确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并自上而下地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此外,还需要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并推动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毛新志,2014)。针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工作,其伦理困境体现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社会工作存在着专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保密及隐私等伦理困境(宁飞萍,2015)。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也存在伦理困境问题,表现为我国流浪儿童的救助存在着国家投入强化与救助成效弱化的矛盾,救助机构能力缺失与救助政策执行存在矛盾,强制性救助保护方式与流浪儿童需求满足相矛盾等伦理困境,应从法规体系的健全、社工制度的实施、社工组织的培养等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冯元,2012)。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青少年(王娅蓓,2015)、老年人(郭文汇,2017)、艾滋患者(刘斌志,2011)等群体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问题。不同人群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以具体工作对象的特征为切入点,研究结论充分证实了不同人群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产生与其心理、生理、动机、需求、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伦理守则和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医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水平(张玲玲,2012)。福利机构中的社会工作则存在“双重关系”伦理困境,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差序格局下公私界限模糊、科层制下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导致了“双重关系”的产生(闫昭澎,2017)。在伦理风险方面,智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所面临伦理困境的风险较高(汪楷,2012)。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敬老院(高晓明,2012)、军休中心(郭燊萍,2015)、救助站(杨新明,2016)等不同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伦理困境问题。这些研究是以社会工作领域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展开探讨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也较为深入,展现出了不同领域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特点,但缺少对不同领域社会工作伦理共性的提炼与梳理。

四、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构建

有关社会工作伦理体系构建的设想,学者们从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借鉴、与西方价值理念的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调构建过程的动态性与构建目标的本土化特征等几方面。

(一)强调中西价值理念的融合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

社会工作本土化应该关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警觉,对本土事物的反思,对本土文化脉络的理解三方面的问题(朱志伟,1999)。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立足于本土,挖掘本土文化中的相似乃至相通的一些因素,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经验,整合国外和本土理念与经验,最终达到以本土为主、拥有本土特色的一个过程(徐亚丽,2011)。应通过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调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并促进双方能力建设、优化评估机制以确保专业服务的质量和重视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等四个方面回应社会需求(何依娜,2016)。此外,还有学者基于中国经验与语境,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应该关注传统文化气质、现实国情、专业实践发展及全球化发展等,掌握专业社工的话语权,以本土为基本,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进行调整与改变(马恩泽,2017)。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强调合理地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二)强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与基本特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追求的目标与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面完善与提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内核都有相应的结合点。如有学者结合具体社会工作如医务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建设中的价值。认为应推进西方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适应性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医务社会工作伦理相互通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伦理的建设(刘春娇,2015)。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观并不可能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经历一个“典范转移”过程,应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来重构社会工作的运用原则和理念(孙健,2009),整体而言,相关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构建始终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强调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动态性与本土特色

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王思斌,2001)。此外,有学者从“发生学”的视角,认为中国与西方具有的不同文化土壤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无论是道义层面还是操作方法层面,还是核心价值观与实践领域,我们都需要对西方的专业关系准则进行本土化,也就是提倡“道义追求下的专业关系+工作关系+朋友”的模式(潘绥铭,2012)。

总体而言,对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思路的探索,学界普遍反对全面照搬西方现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但认同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借鉴,同时强调在立足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以发展出能回应中国现实需要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构建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既需要考虑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贫困人群生活、调整社会关系、推动政策改变、增加机会、提高社会福祉等人文关怀的价值与理念,又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文化及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符合中国新时期社会工作发展需求的伦理体系。

五、现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的不足

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学者们通过从传统文化影响、具体伦理困境,伦理体系构建几个视角展开的相关研究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后期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实践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全面梳理,发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存在着研究的片面性、滞后性及非实证性等缺憾。

(一)研究内容的片面性

现有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构建这几大主题,但上述几方面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忽略了部分重要内容,呈现出研究的片面性特征。(1)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影响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孝文化”“中庸文化”来论述中国文化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但很显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能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产生影响的文化远非上述几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互助文化”“集体文化”“差序格局”等都会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构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些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显然不应被忽视。(2)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从不同社会工作领域的特征来展开分析,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困境的产生显然不仅仅与此相关,中国人的价值观、学校的教育质量、社工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认知、社会工作开展的大环境等无一不是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产生困境的原因。(3)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构建。此问题的研究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忽略了诸如“共享”理念、“治理”理念等新时代弘扬精神的引领作用,且研究结论较为空洞,主要是一些宏观、抽象的定性思考,且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推广价值。

(二)研究进度的滞后性

近年来,“仁爱儿童之家负责人李国华强奸本院幼女”“佛山某社工服务中心社工性侵幼童”“社工曾渌溱向矫正对象索贿”等现象的被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部分社工机构负责人、社工存在着基本伦理缺失的问题。就社工机构而言,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营利性趋向与社会对其公益性要求的矛盾一直存在。就社工个人而言,由于适合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从而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出现了照搬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不顾中国国情的做法,或执拗于认同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而否定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倾向。很显然,这种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盲从或抵制都是不利于社会工作开展的。现阶段我国高校每年培养大量的社工专业人才,国家也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社工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稳定、社会建设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工作急需加强,以回应现实需要。

(三)研究方法的非实证性

有关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仅有少部分学者如于小珺的《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认知与抉择——以上海社会工作者为例》等少量文章结合了实际案例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问题进行研究。现有的社会工作伦理相关文献多数都是进行定性分析,极少有文章通过数据分析、案例剖析的形式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这一主题进行实证研究。正是基于相关文献研究的非实证性特点,导致了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多为思辨得来,使得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成果具有空洞、务虚的特点,缺乏应用性,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性不强的结果(易伽亦,2015:28),这一问题应得到学界的重视并对加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结 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思路已开始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治理主体由一元单项向多元协调转变。而这一转变意味着社会组织将与政府、公民、市场等一起参与社会治理与建设,也意味着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公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将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推进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工作需要加速推进。

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使命,应正确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相容性与异质性,不应盲目照搬也不应完全抵制西方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不能忽略中国现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亦不能不结合时代精神,不回应现实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今后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如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特点,结合社会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建起一套真正适合中国新时代需要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以约束、指导、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1]戴诗,2013,《儒家传统思想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本土化建构》,《社会福利》第10期。

[2]冯元,2012,《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前沿》第9期。

[3]何依娜,2006,《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4]黄耀明,2014,《对话与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福利》第2期。

[5]江娅,2007《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中共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

[6]李晴昕,2012《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探讨》,《理论与实践》第7期。

[7]刘春娇,2015,《医务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第4期。

[8]罗肖泉,2005,《践行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罗肖泉,2005,《践行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马恩泽,2017,《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语境的社会工作伦理重构》,《长春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11]毛新志,2014,《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出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5期。

[12]宁飞萍,2015,《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河南科技》第11期。

[13]潘绥铭,2012,《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中州学刊》第1期。

[14]孙健,2009,《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15]汪楷,2012,《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应对策略研究——以北京市H智障服务机构为例》,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6]王君婷,2012,《中庸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潜在贡献》,《社会工作》第8期。

[17]王思斌,2001,《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第2期。

[18]肖方栋,2013,《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浅析》,《南方论坛》第9期。

[19]谢莒莎,2009,《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选择方式》,《理论探索》第6期。

[20]谢宇,2016,《本土化视野下的孝道价值观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社会工作与管理》第5期。

[21]徐亚丽,2011,《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山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2]闫昭澎,2017,《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社会福利,2017年第2期。

[23]易伽亦,2015,《近年来国内社会工作伦理研究述评》,《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第5期

[24]袁君刚,2014,《社会工作的伦理承诺与伦理困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25]张玲玲,2012,《医务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与应对——以武汉市某医院个案为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张雯雯,2016,《中国传统孝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作用》,《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第7期。

[27]朱志伟,1999,《香港社会工作本土化蓝图再检视》,香港:香港八方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28]曾华源,201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概论》,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本土化社工
青春社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