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自由”与“公正”核心价值观

2018-03-31邓心强

社科纵横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公正

邓心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博古通今的批评著作,是从文艺学层面全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巨制,在古代文论学科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关于刘勰及此著的研究学界称为“龙学”,是近四十年来的一种显学①,受到学界极大关注。它是古代典型的诗文评著作,属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种,在重视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②的今天,理应受到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心雕龙》笼罩群言,著者刘勰把齐梁以前一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全部评析了一遍,其贡献巨大、功勋卓著。笔者认为,书中蕴藏的关于社会层面③的核心价值观资源可通过研究得到激发,为当下文化强国建设参照和启迪,这将是一项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当前改革存在着各种矛盾、风险、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④基于此,古代文、史、哲不同学科中的重要典籍,都需要结合现实语境,再次予以观照和探究,实现古为今用、传承弘扬之目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经过多元研究后,今后对它进行教育和传播使其被认可、真正“入脑入心”将成为一大趋势和重点。

李嘉莉认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其他价值观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指与人类共同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系需要说清楚。并进一步认为:“在当代中国,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竭源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的。只有把这个关系讲清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⑤因此,聚焦集大成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来分析其中蕴含的“自由”“公正”价值观,无疑是对中央精神和政府呼吁的一次及时回应。

一、《文心雕龙》涵养“自由”价值观

“自由”无论是对于个体生存还是社会风貌,都是如同呼吸般至关重要。它是我国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⑥,其内涵具有两层:一是指不受外在力量的牵制和约束而呈现的轻松和舒适的状态,二是指因自我心理的放纵和无拘无束而获得的解脱和超然的状态。⑦而这种状态既离不开个体的坚守与追求,也离不开阶级和国家出现后社会所形成的种种限制和约束。纯粹的、为所欲为的“自由”是没有的。在深受古代道家哲学和佛学心性之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论,与自由相关的各种资源是极其丰厚的。仅就《文心雕龙》而言,刘勰就从多个维度夯实、拓展了古代“自由”观念的内涵。

(一)自由在《文心雕龙》中多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创作风格和审美风尚,它遵从“道”的本性,合乎事物运作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审美创作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遮蔽和掩盖,遵从事物的趋势。如刘勰论及“自然”之道成为整部《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石: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一是其特征在于“微妙”,显示自然之理,其功用价值在于“道”依靠圣人的文章来传递,从而以文辞的方式鼓动天下。因此既然文章的写作在扬“道”,那就应遵循“自然”之理,体现出顺乎“自然”的突出特征。又如《文心雕龙》写道:“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龙凤有文理、虎豹显花色,它们的外在之美各不相同而独树一帜。刘勰认为,大自然界中风吹林木、泉水激石莫不形成自然之纹,由人创造的文章、文学也理应有自己独特的文采、纹饰。从鲜活、巧妙的类比来看,刘勰为世人描绘了一副和谐而自然的图景,借助诗意的语言来表明其“自然”的文学观。

(二)自由也可成为“审美自由”的代名词,表明创作者或欣赏者在艺术的天地自由翱翔,在审美愉悦中忘却现实尘世的烦恼、功利和名望之争,而进入一种精神的超脱和审美的愉悦。如: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论及作家借助想象来构思,从而获得创作的自由,以富有形象感的诗意语言把这种自由的神奇与特征结实的淋漓尽致,无人不赞。后文他进一步探究创作获得“自由”的规律:虚静心灵,积学储宝,需作家积极地去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运用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养,才能达到驾驭文思的自由。又如《文心雕龙·神思》记载:“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刘勰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创作自由中思维和表达的复杂关系,文思以外细微、奥妙的旨意以及文辞包含不了的言外之意,都是语言所不能彻底包孕的,只有作家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种自由需要长期地实践与经验积累,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且看: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

此段详细论及创作的自由。作家要想使作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吻合,并使作品文采和“风骨”相统一,必须学习经书的同时参考子书、史书,进而创作新意与奇词,或者“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方可得心应手、感人至深。

《文心雕龙》的“自由”价值观主要聚焦于文学创作内部构思、立意等活动如何运用自如、不受到外界制约来展开,如何从主、客方面寻求突破而实现情、志的自由表达,这一切都是立足于在文艺内部层面而展开的。在中国文论史上,这是一大突破⑧,也是刘勰的创建。

二、《文心雕龙》涵养“公正”价值观

据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公”是平分之义,“正”为“直”,指不偏不倚。汉语中诸如“大公无私”、“铁面无私”、“奉公守法”等都是其丰富运用。先秦时期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就从物质拥有角度论及公正。此后儒家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见,在中国古代就视“公正”为大道运行的法则,是道的体现方式之一。人人秉公行事就能建立“人人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公正始终是衡量社会是否正义的标准之一,今人则主要人们从社会关系和体制建构角度来探讨“公正”问题。普遍认为一个社会的制度、规定、法律、政策能保护、促进人的平等,它就是公正的社会。反之,如果是破坏甚至抑制人们之间平等的,它就是不公正的社会。⑨而作为一项价值观,公正贯穿于古代国学诸多领域。在文学批评史中,它被文论家用来评析作家的态度、情感处理的方法以及品评的法式等方面,或者说这些层面含有大量资料,可作涵养“公正”价值观之用。

(一)“公正”指在文章内容与理性方面要纯正自己的真性情,避免过错和偏袒。如《文心雕龙·明诗》篇记载:“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儒家揭示《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虽然人们对“思”是发语词还是指思想有不同看法,但以内容的无邪、纯正来论诗是儒家评判文学的通常标尺,“无邪”是扶持端正之意,即要端正人的性情。这是从思想感情合乎纯正方面来评诗。认为诗用文辞来表达内心的情志,即宣扬一种过滤后的、符合儒家道义的公正思想与情感。

(二)“公正”指文章反映内容和文体高度地吻合,遵体而明性。即不同文体对“写什么”有相应的要求,如果名不副实便是有失“公正”的体现。如《文心雕龙·铭箴》篇谓:“若乃飞廉有石棺之锡,灵公有夺里之谥,铭发幽石,吁可怪矣!赵灵勒迹于番吾,秦昭刻博于华山,夸诞示后,吁可笑也!详观众例,铭义见矣。”所谓“可怪”“可笑”者,皆是不求公正的体现,是违背体性的表现。刘勰在该篇中指出,“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世人为天子、诸侯、大夫篆刻铭文,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各有侧重,内容上也是各有表现的,断不可越位甚至错位,“惟秉文君子,宜酌其远大焉。”只有秉持公正慎重对待,才能起到该体的实际效果。

(三)“公正”指文艺界客观、如实地批评,不以私心喜好和单纯感觉来偏袒哪一方,敢于说真话,辩证地指出作家作品的两面性,不遮蔽不掩藏。如《文心雕龙·铭箴》篇记载:

至于潘勖《符节》,要而失浅;温峤《侍臣》,博而患繁;王济《国子》,文多而事寡;潘尼《乘舆》,义正而体芜:凡斯继作,鲜有克衷。至于王朗《杂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武铭,而水火井灶,繁辞不已,志有偏也。

基于铭、箴文体的总特征和要求,刘勰如实客观评析了潘勖、温峤、王济、潘尼、王朗等人的箴作,所谓“要而失浅”、“博而患繁”是刘勰采用惯用的“A而不B”模式思辩地道出作品之特征,他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而不是一味地褒贬,读者透过言辞看到文论家近乎零度情感的理性批评,以公正之心发表看法,没有偏袒和打压,也没有吹捧和拔高。如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刘勰一口气指出:“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这也是一种公正批评,即看到了作家作品的优势长处,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其不足与缺陷。刘勰试图为当时文艺界建立一种公正客观的批评风气。他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道出了自己近乎 “大法官”判案的所思所想: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刘勰从主客观分析了纯粹的客观公正是很难的,主观上,每个品鉴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和趣味,“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故“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情况出现也在所难免。客观上“文情难鉴,谁曰易分?”事物复杂多样,文章有的浅显直白,有的深奥晦涩,一下弄透也不容易。故刘勰进而探求公正批评的标准。

(四)“公正”也指确立一种近乎科学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如称重量一般讲求计量、平衡与适宜。如《文心雕龙·知音》篇记载:“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刘勰伟大的贡献是提出文学公正批评的“六观”法,从体裁风格、文辞安排、继承创新、表现手法、文本内容、音节等方面来对作品予以多方位的、立体的观照,从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必能竭力减少偏见、私心乃至学识导致的局限,给予作品一个客观、如实的评价。“平理若衡”、“照辞如镜”是欣赏、品鉴中追求“公正”的至高标准。而具体方法是“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大量地接触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刘勰在该著诸篇中几乎不带偏见地论文,畅谈古今作家,与其精心建构“公正”的文学批评分不开。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评价此前文论著作的特点与不足的评析,也大体符合实际,较为中允。在《序志》篇中,刘勰为后世读者提出了公正评价作家作品的一种方法:“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并且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写得公正而不偏激,他采用“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所谓“四项基本原则”方式来行文,并将之观察《文心雕龙》始终,这使该著在有限的篇幅内“笼罩群言”,有着浓郁的思辩色彩。

(五)“公正”指秉笔直书,由最初史学家的实录书写,逐渐扩散到文论家如实、客观的评析,基于内心良知而生发出的一种认真精神和负责任态度。如《文心雕龙·史传》记载:

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刘勰提出写史要有求真、客观的态度,“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不能记远的虚假硬造,记近的随意歪曲,或者为求新奇而穿凿附会,这都有悖于“公正”这一史家品格。在这一层面上,公正与诚信殊途同归。史学家应有公心,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良知,不能凭任私情而失去公正,“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毕竟所记所写,都要接受后世读者的评判,受各种是非之责难,要对全国负责。“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只有秉持公正之笔,著作才能达到“腾褒裁贬,万古魂动”的效果。

此后,纪实的方式、写实的精神烙入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成为一种追求“公正”的不懈力量。譬如《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以公正的姿态评析历代文学和作家,他依靠精细的文本细读功夫,秉持的是“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批评方法。从行文来看,他清晰地知晓自己所论不管是否与前人有近似或雷同之处,“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皆有一种“文理”——他谓之为“势”——存在,也许是文学的特征与规律吧。

同时也可看作他立足于作品的文本分析——自己去解读,而不是借助二手文献。唯有如此,他方便地实现了“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的自由,并由衷生发“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感慨与期待。

由上观之,“公正”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深受儒家崇德思想的影响,打上了伦理道德的印记,儒家思想重视做人处世的君子人格、道义风尚等,都哺育了“公正”价值观讲究思想纯正的内涵,同时也使它迅速成为主宰整个传统社会的处世准则,在宗法制作用下,它进一步促使中国古人集体意识的形成,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为公情怀。而且,公正在中国史学传统的影响下,直接影响历代文人敢于说真话、表达真性情、追求秉笔直书和铁肩担道义的书写精神,突破了对个人成见、一己私利以及集团恩怨的种种束缚,敢于跨越时空去坚守正义,说出内心话,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在古代文论领域,“公正”一词的使用反映出以曹丕、刘勰为代表的批评家试图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尝试和努力,赋予文学批评客观和理性的品格。这些都是《文心雕龙》中对“公正”价值观的涵养所能窥见的。

当前政府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包含“公正”、“自由”、“法治”和“民主”四个词汇,其中“法治”主要是由近代西方话语与中国近代革命实践所结合产生的,在《文心雕龙》中虽有大量体现如何创作文章的法式与准则,但这与当前社会普遍倡导的“法治”价值观在产生、内涵、范围和所指的等方面是不同的,故不作牵强附会的论述。而通读文心雕龙,这部文论著作中蕴含的重视百姓力量的所谓“民主”价值观也凤毛麟角,故不为贪多求全而四词全面论及,这里本着如实、客观原则,着重就“自由”和“公正”二词重点阐发。

三、依托《文心雕龙》涵养“自由”和“公正”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培育这两大核心价值观词汇,只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个尝试。从前文所论来看,它会提供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

(一)中观与微观研究的深化

自十八大报告“三个倡导”的形式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年多时间内,学界对此⑩词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研究,由最初的内涵界定、逻辑关联、凝练争鸣到中期的渊源追溯、学理思考、涵养培育,再到近年来的舆论宣传、教育途径、传播普及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正在不断转向并逐步走向深入。通观五年来学界关于此话题的立项、论著、研究报告等既有成果,我们发现早期以领导人报告、讲话为推动力,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积极跟进,学界多偏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论述,而缺乏相对微观一些的研究,比如依托古代经典文本展开细读,从中提炼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通过聚焦文本、研读作品来对核心价值观予以培育和涵养,要比泛泛而论甚至重复性极大的宏观论述更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笔者预测,今后对策性方案、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经典文本研读、民族资源利用等,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趋势11○。

(二)研究范围由经、史部等拓展到集部

五年来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著作,对每个词汇在古代如何运用主要从“十三经”和历史典籍中引用原文。前者既与儒家思想在汉代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有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及特征有关,核心价值观中诸如诚信、友善、民主、敬业等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息息相通。而后者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历史著作极其丰厚有关,能为后人论述爱国、公正、和谐等提供很多人物、事件、言论方面的素材。在笔者近四年阅读的数十本专题性研究著作中,对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维度”的研究范围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书、子书、史书中,尤以经书和史书为最,这与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可超越的地位及宽广的覆盖面有关。但笔者认为,今后还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文人“集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中国传统社会不计其数地文人墨客创造了众多的文集、选本,其中包蕴着丰厚的价值观资源,很多与当前国家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可以说,集部门类包罗万象,是一个宽广博大的世界,将为新时期进一步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打开新的天地。并且,集部很多篇章具有诗意和文采,甚至诗思双美,这也为进一步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确保了“直观性”和“生动性”,为其今后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情感性”和“趣味性”。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过程中,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方面多着力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他在不同场合都提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界称之为“双创”方针。为我们当前理性、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指明了方向,也点出了当前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国家主流媒体《光明日报》曾就“双创”方针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总结。认为这是继40年代提出“推陈出新”,50年代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将对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两创”方针从尊重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它有力廓清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尤其是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思潮。依托经典名作涵养核心价值观,要懂得扬弃、剔除传统思想观念中一些过时的、落后的要素,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合理的取舍。

(四)注意核心价值观词汇内涵的多元流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最初两三年内,各类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结合史例,对其中每个词汇的所指与内涵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一致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2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鲜明体现,每个词汇都有其丰富的内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演进中吸收中、外各种资源、养分,加以充实、凝练的结果。从如上对核心价值观两大词汇的涵养来看,公正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含义是大众一般性的理解(政治色彩浓厚)之外的;自由则主要体现在创作中主体精神的独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依托经典著作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如同“盲人摸象”,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无论立足的学科怎么不同,观照的维度怎么变化,注意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汇在传统社会的多元内涵及其流变,使之在动态发展中展现出丰富性和立体性,则是我们在研究中既需要引起重视的,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四、结语

2016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起高考文科内容的修订中指出,考试科目名称由“汉语文”更改为“汉语”,要“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而对于思想政治课则指出:“要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可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种热点和趋势12○。在此背景下,依托博大精深的文论专著《文心雕龙》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古代经典名作来钩沉、提炼、分析其中蕴藏的当前国家核心价值观资源,便显得意义深远。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而据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学界就“中华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所立项目和出版论文、著作并不少见,然前期以宏观论析居多,依托几部经典古书来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论著、文章还极少见。中国历史上优秀典籍浩如烟海,其中必然藏着大量古人的哲学观、人生观、文学观、审美观,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契合之处。聚焦古代经典名作,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今后数年内学界的重大转向和学者们的学术使命。

注释:

①每两年召开一次关于《文心雕龙》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已有十余届,陆续出版相关研究著作更是不计其数。

②2017年1月25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③学界一般将核心价值观12个词归属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公正、自由、法治、平等)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学者也指出这种分类在逻辑存在交叉,不一定合理。此话题可进一步探讨,这里且遵从主流说法。

④摘选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⑤李嘉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载《光明日报》2015年1月14日。

⑥参见温小勇:《怡养性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书中论“自由”的培育章节。

⑦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⑧虽有此前陆机等文论家论及文学创作的内部过程,但因刘勰受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其论创作之“自由”更加显赫。

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页。

⑩读者可参见拙稿:《近年来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审视与趋势展望》,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8.3。

11○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代表性的有:郑伟:《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2;王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耦合机制探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1

2

○李春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16.1;房广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0;段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公正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迟到的公正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公正赔偿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