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管理学课程设计

2018-03-31白霞祖

社科纵横 2018年10期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者案例

谈 刚 白霞祖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一)PBL的含义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其实质是发挥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PBL尽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思考、探索和实践等活动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PBL学习方式更具主动性的特征,将教师“要我学”转变为学生“我要学”,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最终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狩猎者”。教师则通过激励行为,鼓励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试验、调查等方法,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二)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1.能够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PBL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若干问题提供给学生讨论。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教材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讨论预定问题。讨论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学生发表观点不受限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了寻找答案,除了学习教材之外,还需要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甚至搞调查研究,做科学试验等,然后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的观点可能会产生冲突,教师把相悖的观点收集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PBL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材知识体系的限制,而是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向学生推荐读书目录,引导学生大量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缩短学习的过程。

4.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讨论式学习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式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等过程中,能够锻炼学习的筛选、取舍、分析和判断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对学生今后搞研究,做工作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PBL嵌入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PBL教学法符合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求

1.管理学课程知识偏重理论性。国内用于本科教学的管理学教材大多数偏重介绍管理理论,介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探讨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程序,而且大部分内容取自的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理论和与中国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产生质疑,对于这些问题,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让真理愈辩愈明,然后加以批判地吸引,还是不加辨别,全盘接受?无疑,引入PBL教学法,在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是较好的选择。

2.管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管理学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终极目标,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理论本身也不是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面向管理实践,面向具体问题,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管理学的根本目标。PBL问题教学法有助于理论联系管理实际,解决管理学教学的薄弱环节。

(二)PBL用于管理学课程的可行性

1.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管理学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管理学课程的三个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是前人管理经验的逻辑化系统化概括化;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培养的管理能力或技术本领,按照罗伯特·卡茨的定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应当培养三种能力,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包括科学精神、价值判断、做人与做事的方式方法等。那么,PBL教学模式能否实现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呢?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讨论和自学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博览群书,查阅资料,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实践、学生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PBL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2.PBL问题式教学法适用于构筑管理学教学课程体系

PBL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问题—答案—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把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作为目标,回答的是组织的任务是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为什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管理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是由无数个问题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构筑以问题为框架的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管理学教学任务。

3.PBL自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

管理科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社会科学、数学、技术科学、新兴科学以及领导学、决策学、预测学、创造学、战略学等。那么,其难易程度是否适应学生自学的要求呢?从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来看,多数教材由国内学者编著,内容实现了本土化,较为适合学生自学。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参与讨论等形式给予帮助,多数情况下则需要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

三、管理学课程PBL的设计思路

(一)用案例教学法构建课程问题体系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围绕一定教学目标,把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教学案例具有事件的典型性、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办法的指向性等特点,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熟悉理论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特点也是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实现有机镶嵌的重要元素。

PBL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问题研究。用问题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讨理论知识。因此,要实现案例教学和PBL教学法的有机融合,必须在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方面下功夫。其一,根据教材,明确问题。问题的设计有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规定性。从质量上,问题要能够准确地反映教材核心要求。从数量上,问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其二,案例的选择。案例同样存在质量和数量的问题。就其质量而言,案例反映的问题要贴近教材内容,能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就数量方面而言,案例既不能过多,多则成为学习的负担;也不能少,少则缺乏挑战性,需要反映的问题抑或不够全面。

(二)从管理实践活动引发问题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通过设计管理实践课程或模拟管理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并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的内容,学习管理方法与技巧。比如“模拟企业”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实践形式,它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公司,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不同的管理者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在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和控制等管理领域开展管理模拟活动。再比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从事“企业管理调研活动”。调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格式化的调研提纲,把需要研究的问题纳入其中。

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解决规定的课程内容外,还会遇到很多管理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辅助教学的问题体系,交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研究。比如学生在模拟企业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会遇到决策的技术和方法问题,那么教师就能够把学生引导到学习决策理论的方面。

(三)为单项理论设定问题,上好课堂讨论课

课堂讨论作为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是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和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论知识不宜于从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取,那么可以给这些教学内容设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等了解更多内容,然后写好课堂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

四、管理学课程PBL的教学效果

笔者一直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以PBL教学方法收效最佳,受到学生的认可。学院使用的教材是周三多、陈传明教授编写的《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举例说明教学效果。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百龙矿泉壶“壶主”的思考》为教学案例。该案例介绍了百龙矿泉壶“壶主”孙寅贵的管理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管理者,他的职责应该是研究政策、建立制度。而你们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与客户交谈和酒席桌上。”“事必躬亲”和“以身作则”是两回事。“管理者”不应成为“拼命三郎”。“越是上层,弄明白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就越是重要。”案例揭示了管理的职能、管理者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管理者应当具备什么能力等内容基本涉及本章的主要授课内容。依据案例设定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自学和讨论:在孙寅贵眼里真正的管理者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管理者应具备什么能力?管理者如何对下属实施管理?这些问题把一章的主要内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再比如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采用的案例是《三鹿奶粉事件》。案例介绍了三鹿奶粉成为毒奶粉的过程,数万名儿童发病,企业高层管理者推脱责任,引发起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据此,笔者设定的讨论包括: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企业道德?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等,这些问题把全章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比如第五章《决策》教学过程中,从介绍赫伯特·西蒙“管理即决策”的名言入手,通过与众多学者给管理下的定义相对照,引出了什么是决策?管理学家有关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再通过《诺基亚兴衰的镜鉴与启示》、《恒大冰泉的几点营销启示》两个案例,进一步提出了决策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什么样的决策方法最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既弄懂了理论,又培养了能力。

猜你喜欢

管理学管理者案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浅谈管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