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Z大学为例
2018-10-25武晓伟
武晓伟 牛 宙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就是合作。在各个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品质。对教育而言,合作学习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开创的。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获得迅速发展,并演变为具有创意和实效双重特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在我国兴起,通过对该学习模式进行不断研究与实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传统应试教育中的不良教学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自1999年高校扩招起,大学规模逐渐庞大,大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普遍采取大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不高。课堂活动多以师生之间单一的交互模式或少数学生的“表演”为主,大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机会受到限制,能力发展受到影响。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较好地规避这些缺陷。因此,在很多大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师生普遍接受和运用。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具体而言可表述为四个子问题:当前我国大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如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课堂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进学习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
二、已有研究综述
现有研究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质、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约49142篇,大部分是讨论中小学合作学习现状,只有少数是关于大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王凝在《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文中,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人际交往智能的维度进行能力分类,来衡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人际交往智能,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作者结合人际交往智能的四要素以及社会实践,把人际交往能力分5个维度作为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指标,分别是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习分析能力和人际联系能力。[2]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诸多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尹琪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中针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第一,学生的合作动机相对复杂。第二,学生的合作学习意愿和合作行为具有多样性。[3]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不断发展,曾继耘、张兰婷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边缘人”现象。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边缘人”的行为表现分为“不合作”和“假合作”两类。“边缘人”的存在不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视界融合、差异共享的优势,[4]不利于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效果。除了学生以外,教师也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当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任务的设计者、调控者和督促者,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指导、激励都及其重要。教师还应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过程与结果结合且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5]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核心部分。目前教育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探讨的比较多,但对如何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特别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组织建设、条件保障、制约因素、评估方法等进行细致分析的还比较少。陈向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中认为小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和角色搭配都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着影响。[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都至关重要。[7]因此,教师对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十分重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Z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群体中进行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同时发放,共计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0份,有效问卷为95.91%。四个年级的被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1 被试情况表
同时,本研究还使用了访谈法,采用半结构访谈的形式进行个别访谈,对两名在课堂中常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和若干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课堂中使用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改进这种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结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表2 大学课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频率的情况
表2的数据显示,在Z大学,2110名学生中分别有38.9%和46.4%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或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而只有14.7%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因此,可以看出Z大学还是比较普遍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
在访谈过程中,教师也表示愿意使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以下是L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的一个设计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单一的输入。在合作的学习过程当中,每个同学对于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分享的过程当中我希望同学学习到的不仅有他自己的知识,还能够学会采摘别人的观点,然后整合到他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这种方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的空间和环境,在学习过程当中,同学之间能够产生一些创意、想法和灵感,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3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用于哪种情况
多重响应频率分析显示(见表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用于哪种情况”进行了多项选择,所有有效被试者共做出5350次选择,其中有1560名学生选择了课堂讨论,1750名学生选择了平时作业,1140名学生选择了期中/末考核,900名学生选择了参与教师工作室。
(二)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情况
表4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4),2110名被试中,有1780人选择5—7人的小组人数,占84.4%,而只有270和40人选择了2—4人和8人以上。因此,可以看出小组规模是合理的。
表5 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组建小组的方式
多重响应频率分析显示(见表5),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用于哪种情况”学生进行了多项选择,所有有效被试共做出3270次选择。其中自由组合被选择了1470次,随机组合和教师安排分别被选择了900次,也就是说,小组学习通常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
表6 学生希望采取的组建小组的方式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6),有1170人希望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占总比55.5%,有410人希望随机组合,有260人希望由教师安排小组成员,有270人觉得无所谓。大多数同学希望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
表7 学生是否曾为组建小组的问题感到麻烦和困惑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7),有1560人曾为组建小组的问题感到过麻烦或困惑,占比73.9%。另外,只有550人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此,组建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期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
表8 学生是否愿意尝试和不同的同学组建小组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8),有1560人愿意尝试每次和不同的同学组建小组,占比73.9%。另外,只有550人不愿意如此。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承担角色情况
表9 教师承担的角色
多重响应频率分析显示(见表9),对于“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学生进行了多项选择,所有有效被试共做出4450次选择。其中前期引导者被选择了1470次,其次是结果评价者1170次、进程调控者950次、过程参与者830次。因此,教师通常承担的是前期引导者和结果评价者的角色。
表10 学生对老师承担的角色是否满意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10),有1730人对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的角色感到满意,占比82%,380人感到不满意。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边缘人”出现的情况
表11 小组中是否存在“边缘人”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11),有1340人曾在小组合作中存在“边缘人”现象,有770表示不存在“边缘人”。因此,在小组中存在“边缘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W老师认为形成这种“边缘人”的原因有很多,“搭便车”的现象也不少:
以前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我一般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但这种模式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几个很熟悉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同学因为比较熟悉,所以小组合作的时候容易搭便车。有些同学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觉得我跟你比较熟了,关系也比较好了,所以这个小组作业的贡献率也就不在乎了。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12),有1220人面对小组中的“边缘人”会鼓励劝导其积极参与,占比57.8%,有520人选择不管不顾,制作好自己的任务,320人为了保证进展会把他那份也做了,有50人会与他争吵并将其逐出小组。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本维度共包括13道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了调查。18—19题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0—21题是沟通协作能力;22—23题是人际交往能力;24和27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5—26题是创新实践能力;28—29题是学习能力;30题是组织策划能力。这一部分每题均采用五级计分法。
表12 面对小组中的“边缘人”怎么做
从表13中可看出各指标的得分:独立思考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97和4.32,沟通协作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92和4.05,人际交往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94和3.85,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74和3.83,创新实践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73和3.71,学习能力的得分分别为3.90和3.73,组织策划能力的得分为3.68。如果将5分转化为优秀、4分转化为良好、3分转化为合格,其余转化为不合格,那么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基本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只有两项指标完全达到良好水平。
表13 学习效果各方面的平均分
在做学生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好的合作学习方法有如下表述:
如果每一次小组合作自己都能够找到定位,说话的时候别人认真倾听,自己又能够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样的小组合作就是有效的。我觉得小组合作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学会倾听和表达。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感受
表14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否比其他学习方式更有效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14),2110名被试中,有860人不确定是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效,占比40.8%,有47.4%的人赞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效,占大多数,另有11.9%的人表示不赞同,还有40.8%人表示不确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并有待提高。
表15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情况
频次分析显示(见表15),有1090人经常有收获,占比51.7%,有190人每次都有收获,810人偶尔有收获,有20人基本没有收获。
表16 是否希望减少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使用
2110名被试中,分别有640人表示比较希望或不确定是否希望减少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使用,各占30.3%,另外,还有180人非常希望减少小组合作学习,有540人表示比较不希望,110人表示非常不希望。由此可以看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存在质疑和不满,会想减少这种方式的使用。
五、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使用
当前,在大学教学当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率很高,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多被教师用于进行课堂讨论和完成课下作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多是前期引导者与结果评价者,并且会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过程参与,在问卷调查中有82%的学生对老师的角色感到满意。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则是惯性所指。没有用科学的方法组建小组、参与指导、解疑答惑、合理评价,导致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二)组建小组的基本问题
在本研究中有73.9%的学生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遇到过麻烦或曾感到困惑,通过访谈调查更加证明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般会让学生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学生也更愿意用这种方法。它的好处在于学生彼此熟悉,能快速进入讨论主题。但是也存在着惯性大、同质性强、容易“搭便车”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间无法形成的知识、经验互补,也无法产生新的创意与灵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三)“边缘人”现象的存在
“边缘人”现象普遍的存在于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在大学前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了个体学习的方式,不愿意做出改变,也不喜欢集体式的学习,这是外部原因。这部分同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自身学习兴趣不足。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对同伴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内部原因。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家所掌握的知识经验量相差不多,内容也相差不大,因此,许多同学认为彼此交流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会有很大的效果,这是客观原因。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掌握
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阶段的使用除了是学习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与人合作是工作当中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不是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很多教师虽然普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这样做的意义和重要性。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学习效果不佳,获益尚浅。
(五)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性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规则制定的不合理,必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分数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但是,有的教师却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机制,不能客观地看到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贡献和表现,因此会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也给了“搭便车”的同学更多的可乘之机。
六、对策建议
(一)挖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担任组长的学生占52.1%,几乎和没有此意愿的同学平分秋色,并且有79.8%的学生在小组内扮演的是积极参与者和默默配合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用多样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性以及增强责任感,让更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获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合理的方式组建小组
组建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最为基础的一个步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且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组建小组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创新性的方式进行分组,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建小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进行调解,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后续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三)学生应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教育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许多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出现,但却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是带有惯性的进行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好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合作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利用这种方式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应该利用这种方式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提高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述,让学生更能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并带着这样的目的更好地进行参与。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师切忌“一刀切”的给学生打分,忽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如果教师在前期制定了合理的评分机制,学生就会更强的动机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开发多种多样的科学评价机制,尽量保证给予每个学生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