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精准扶贫”为载体 落实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2018-10-25

社科纵横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管理系统精准

陈 娟

(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甘肃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近年来,甘肃省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进度仍低于预期,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精准扶贫模式仍有待拓展。

自2013年以来,全省共减少贫困人口5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188.7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3.2%下降到2017年的9.6%,2017年58个片区县中有6个、17个插花县中有13个申请摘帽;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1];同时,行政村全部通沥青路和动力电全覆盖,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尽管如此,甘肃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017年末,全省深度贫困地区35个县和“两州一县”的贫困人口分别为134.45万人和32.0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17%和12.57%(见图一)。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76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为4025元,深度贫困地区35个县和“两州一县”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45元和4018元(见图二)。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表现在收入、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今后3年每年需减贫近70万人,可以说是任重道不远。

图1 2017年末贫困发生率图

图2 2017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现有“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贫困的识别度和扶贫的精准度,对“互联网+精准扶贫”获取的信息进行重复利用,深度挖掘农村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提前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方向进行布局,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衔接。

一、提高“扶贫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扶贫信息采集的精准度

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对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精准帮扶。信息的快捷和全面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为此,一要实施农民参与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民“贫困申诉机制”和“评议结果举报机制”,让农民自己去推荐和评议自己身边的贫困者。对于评议结果,畅通农民反映诉求的渠道,根据提出的诉求去考察他们的实际生活状态。二要提高“扶贫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我们使用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国家层面的“国扶办子系统”和省上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入户采集信息难度大、农民配合度低,加之受驻村干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真实性、客观性和精准性均不高。提高扶贫信息采集和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建议全省乡镇政府下成立“扶贫信息管理中心”,岗位人员建议设置2人,其主要职责:第一,建立和维护村落信息网络;第二,开展“回头看”和回访贫困村工作,对扶贫数据进一步核实,提高其精准度;第三,对接下乡扶贫的单位和个人,并详细介绍解释贫困信息等。

二、借助“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合理配置直接扶贫和间接扶贫资源

直接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问题,属于扶贫过程中的“输血”范畴;间接扶贫,是通过“产业对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问题,使之有能力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生活富裕”,这属于扶贫过程中“造血功能培育”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对于农村丧失劳动力、老弱病残等群体或政策兜底脱贫的农民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直接扶贫的方式,因为这部分人受主观、客观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甚至丧失。而对于绝大部分农民而言,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特别是通过能人带动、产业帮扶等有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贫穷的问题。因此,要想彻底改变贫困户的现状,仅仅依靠金钱和物质的形式是不可取的,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发展相应的经济产业,通过精准扶贫打造适合脱贫的创业项目才是重中之重。甘肃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这个平台。目前,该信息平台涵盖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户年均收入及收入来源、耕地类型及数量、主要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和致贫原因等基础信息。一方面,通过这些基础信息可以极快、极精准地获取需要直接扶贫的信息,在各单位和个人对农村中的特别贫困人口进行直接帮扶的同时,由全省统筹安排直接扶贫的资源,进行快速直接扶贫;另一方面,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可以补充、完善和整合大数据管理系统中有关各地特色资源、农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为多数需要通过产业和项目间接扶贫的领域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从而实现对直接扶贫和间接扶贫资源的有效区分和合理规划,最终提高扶贫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三、利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类服务平台,汇集乡村信息,引入第三方规划机构充分整合乡村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求是产业兴旺。而要实现产业兴旺,就要促进和推动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互流动。尤其是在资本要素方面,畅通农民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对接渠道,是发展和振兴产业中的重中之重[2]。笔者认为,一直以来农村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体现在乡村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甚至存在视“宝藏”为“粪土”的现象,那么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规划机构,凭借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农村本地资源进行就地优化配置,变资源为资产;如果遇到不能就地优化配置的资源,第三方规划机构也可以将资源信息进行专业加工处理,将乡村资源的信息进行“特色化”处理后形成相关商业资讯报告,由全省统筹发布,以吸引城市相关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进入农村进行商业开发,实现城市产业与农村资源的深度整合,从而形成农村“产业兴旺”的局面。除了利用和挖掘现有“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外,还可以运用其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涉农服务平台引社会资本入农业农村。如,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可以通过对农户大数据的采集和积累,分析挖掘出新形势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需求变化,为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再如,还可以对本地区的农业大户的种养殖情况进行了解和跟踪服务,利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使用农户大数据,将这些数据资源打造成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一把“钥匙”,通过“智慧+农业”、“智慧+资本”等创新途径,有效破解“三农”发展的资金难题。

四、借助“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构建起“扶贫虚拟组织网络”,实现农村“有效治理”

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可以逐渐分层次搭建起“扶贫虚拟组织网络”,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基础。这个“扶贫虚拟组织网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乡镇政府为完成扶贫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会在各个乡村建立起自己的“联络员”组织网络,该组织网络力求信息收集的准确无误,有助于乡村诚信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乡风文明”的形成;2.扶贫信息录入之后,会自动汇总成全省共享信息,建议省政府成立一个“信息加工与管理的组织网络”,负责将信息汇总、分析、提炼后再投放给扶贫机构或个人,这将有助于全省、全社会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提升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3.扶贫机构和个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一个联系他们与农户的“联络组织网络”,该网络的工作开展有助于降低扶贫机构和个人入乡扶贫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乡村扶贫工作的“治理有效”;4.在农户脱贫之后,为了不使农户再度返贫,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还需要一个对农村资源深度挖掘与整合的“农村资源规划组织网络”,该组织网络主要是通过深度开发乡村资源,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来吸引城市产业与乡村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生态宜居”和农民“生活富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技术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扶贫虚拟组织网络”,可以加快精准扶贫的进度,提高扶贫质量和扶贫效率,降低扶贫成本,将扶贫成果继续延伸为全面落实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同时在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延伸工作目标到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的层面,助力甘肃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上实现“弯道超车”。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管理系统精准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精准的打铁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