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区域“学分银行”模式选择与途径分析
2018-03-31张二烨
齐 辉 张二烨 王 吉 岳 阳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相关实践和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表明,“学分银行”是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一、“学分银行”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社会内涵
在上世纪中期,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理念,两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是一致的,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要践行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管理理念和教育制度,在实际发展进程中,要将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作为核心,有效建构学习型组织体系,确保网络系统的完整性。正是基于此,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中,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以及组织学习等等都是关键。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要全面积极建构学习型社会,相关部门要对终身教育体系予以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将成为未来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根本方向,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对具体要求和发展体系进行了讨论,要在2020年建成“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并且,在终身学习管理结构和发展体系内,要真正践行最大化发展理念,确保能为不同潜能的群体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路径,一定程度上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完成我国战略性人才培养监督指标的基础上,也实现全民素质管理工作的和谐化进步,真正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作为优化全民综合素质的根本。
(三)“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将建构终身教育的控制体系作为根本,有效整合终身学习理念,并且积极推进“学分银行”的建立和完成,充分发挥其时代优势,建构完整的学习成果认定体系,确保能在差异化高等学历教育结构之间形成有效的转换通道,完成不同学习渠道和路径的交互管理。建构“学分银行”不仅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为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基础保障,为社会教育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
二、国际国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模式
(一)完善国家资格框架的制度模式。在发展“学分银行”的过程中,国家资格框架模式较为关键,是不同学校基础学历资格和社会性职业体系之间的连接机制,能有效形成资格证书的管理和整合,一定程度上建构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学习考核结构,确保能为认证工作和学分累计工作互认奠定基础。郝克明研究员在《学分认证、转换制度与终身学习》一文中提出要想对资历框架和标准进行分析判定,就要建立有效的横向比较机制。在文章中对欧盟、东盟、广东省和国家开放大学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资历框架予以阐释,对相应体系中的级别标准化维度予以对照分析、判定和解释,不难发现,要想合理性分析相关因素,就要廓清资历框架结构的基本内涵以及时代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建立不同框架体系的联合对接机制。
(二)美国通过学分累积促进终身学习的模式。在实际发展体系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借助8种基础性教学管理模式,分别为:(1)先前学习评估教学管理模式。(2)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教学管理模式。(3)学生课程档案袋汇总教学管理模式。(4)学生社会性工作经历评价教学管理模式。(5)能力学习教学管理模式。(6)已有学分认可教学管理模式。(7)完成学位项目教学管理模式。(8)在职成人灵活化学习安排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由政府出面。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教育体系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在构建终身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就能建构更加体系化的学分互认机构和学分认定体系,确保能将过往学习和经验作为根本。
(三)韩国的“学分银行制”的制度模式。韩国是国际上最早施行学分银行制的国家,在实际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对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一种夯实基础,借助开放化的教育系统能有效对制度体系和管理项目进行模拟和约束,确保能结合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完成学分认证管控,确保能结合差异化类型学习成果开展有效的认证—积累—转化工作。正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助力,能有效在差异化类型教育体系之间形成学分认定结构,保证积累过程、转化过程等形象化表述都能得到落实,建构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约束管理的基础上,每一位韩国申请者都能为自己开设相应的学习账户,借助电子学习账户就能有效积累并且集中管控自己的学习经历。除此之外,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的基础上,相关人员的终身学习账户还可以成为其自身雇佣、学术生涯和学习规划的基本资料结构。正是这种开放化的制度体系,能为社会成员创设较好的学习路径,真正践行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理念,也能为标准化的评估与认定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四)欧洲学分转换制度。这种制度的应用和管理是同层次学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的根本,能面向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是欧洲委员会负责。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后,需要学校的学生、学校(指派方和接收方)三者形成良好的共生体系,并且要集中签订“学习协议”和课程与学分转换标准,结合相关的测量管理和学分规定转让,就能有效建立学习成果的互认工作,保证相应的管理流程更加有效和规范。最重要的是,在欧洲学分转换制度建立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还进行了分级标准的处理,将其作为学分转换的基本依据,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在运行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官方管理机构的相应管理流程还有待优化。
(五)澳大利亚的学分银行制度。主要面向义务后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框架,并且基本工作都是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委员会出面完成。不仅仅实现了课程标准和学分转换标准的管控和约束,同时还将从高中到博士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教育、职业教育等归属到了国家教育体系中,对先前学习成就给予了认同。这样一来,从高中学习生涯开始,一直到博士学习生涯,学生的转校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在各院校中所取得的学习成就也得到了认可,学生在学习期间所获取的所有资格证书均被认为有效,并且这些信息都被纳入到了国家认证资格数据库中。澳大利亚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新规定,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实现了转换,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就业提供了便利。国家所出台的这一学分教育制度,得到了大学教育机构的认可,在此基础之上,对学分制度覆盖面进行了拓展,对小学之后学生所获取的各种教育证书予以了认可,满足了学生对教育的深层次需求。
(六)目前我国对学分银行系统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情况下,国家对现有的教育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国家在2010年的时候,提出了长期教育改革目标,确定了我国要实行学分教育机制。对于这一教育机制的提出,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这一教育机制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逐渐地累积基石,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理论探索方面取得成效之后,国家在云南、江苏、等省份进行了试验,确定了学分教育机制的实行。在学分教育机制实行过程中,市民终身学习也得到了认可,市民也可以通过学分银行教育机制,在学校中获得与学生同等的学习资助,同时其所获取的学习证书等,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三、终身教育视野下区域“学分银行”的模式选择与途径分析
在国家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中,区域学分银行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区域学分银行的构建,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区域学分银行进行不断地探索,是国家构建资历框架的前提,因此做好基础的探索工作是势在必行的。根据国际国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模式,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城乡居民的现实学习需求,建设终身教育视野下本地区的“学分银行”。
(一)由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主办和管理。区域学分银行是权威征信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在政府的主导和统一牵引下,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制定本地区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完善组织架构,积极进行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权威性、中立性、质量、公正和协同性。由政府、高校、行业、专业机构合作共建。由这些部门共同组建本地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学分银行机制,对这一机制的实行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此来确保这一业务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国家提出了教育为本的战略方向之后,政府、高校以及各行业等,都应就教育的发展进行探索,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转换过程中做出贡献。同时,对于学分银行制度的落实,应进行更加全面的保障,对这一制度中的专本衔接等项目进行重点的审查和落实,促使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还应在学分银行教育机制实行中,以地区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准,开设地方特色实践课程、技能创业成果的认证、转换工作等,以此来完成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库等基础性工作。
(二)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2017年11月,基于学分银行理念开发的“学银在线”正式开通,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学银在线不仅提供海量的高质量在线课程共享资源,还能够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对其学习成果按照统一的学习成果框架及标准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习无边界,学分可积累,成果可转换,质量可信赖”的目标。国家开放大学应该立足于国家教育现状,构建资格框架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框架与教育标准进行结合,加快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两者的衔接渠道构建速度。
(三)委托地方开放大学设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运营。可以委托具有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等学习型社会建设经验的省级开放大学具体运行,负责日常运行与管理。目前,全国建立了47个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认证点),覆盖了30个省市地区、14个行业,已完成300多万在籍生的数据梳理、分类和导入,有大批专职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已经开始了试运营。多家省级分中心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科专业和各教育、培训、研究机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专家工作组,负责专业、课程建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还可下设若干分中心,负责学生注册、成果初审及信息服务等。
(四)遵循规律和国际接轨科学设计,同时符合实际和与国家制度衔接。本地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共同研究地方学习成果分级质量标准(非学历学习成果),以及课程标准和学分认定与转化制度的制定。基础类学习成果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学分和非学历教育成果,后者更加关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大学课程证书等,并且也涉及社区院校的社区教育成果等,借助有效的联合性评估结构一定程度上整合政府支持体系,合理性优化学分银行业务的管理水平,形成协同化发展“资格框架”体系,并且有效践行多元化认证。最重要的是,若是要进行“地方标准”的颁布形式,就要对资历框架结构和标准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将标准作为学分转换的根本,有效完善教学改革的工作要求,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培训市场。
四、结语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先后进行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尝试,不同形式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模式在我国一些城市与高校中小范围的开展实践,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于重学历轻证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条块分割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各类教育无法沟通与衔接、各类学习成果得不到有效认可等问题,实施互认的形式比较有限,社会公信力也有限。在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学分银行”更应重视城乡居民参与的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认定与学分积累。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对于激发城乡居民终身学习的热情,践行乐学、享学的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从而实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