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政治文献英译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

2018-03-31李林株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译文

李林株

(福建商学院外语系, 福建福州 350012)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模式和发展道路充满好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的提出,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党政文献、重大会议文件、中国领导人的对内和对外讲话都成为国际社会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执政理念、发展目标和改革举措的窗口。准确全面地对外翻译政治文献,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认同和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翻译视角

文化翻译涉及三个关键词:文化、语言和翻译。对此,学者霍尔认为:“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是同一社会成员共有且理解的内涵,也是造成翻译或外语理解上信息不对称,甚至无法翻译或无法解读的主要原因。”[1]奈达说:“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词语、习语含义的影响之大,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很难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2]而翻译家、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于1990年在二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3]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由此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文化学派。他们认为“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4]。原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也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看似在翻译文字,实质上是在翻译文化。”[5]

在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翻译活动则成为阐释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翻译视角就是从文化角度考察翻译,把翻译置于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研究。

二、政治文献英译的目的、要求、原则和难点

政治文献作为我国主要的外宣资料,其英译必须以文化交流和沟通为目的,以帮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内外政策、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

外交部英语专家王弄笙认为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基本要求,译者要力求做到在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纯正性之间的和谐与统一。[6]翻译既要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意,又要追求译文质量,避免中式英语, 应使译文读起来像地道的英文。

黄友义强调外宣翻译要坚持“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7]他认为:“融通中外”是对外翻译党政文献的难点和关键。翻译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尤其是党政文献,翻译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对接。[8]

三、政治文献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9]为语料,从文化翻译视角探讨政治文献英译的策略与技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2014年10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用八种外语全球同步发行,收录了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间包括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形式在内的79篇重要著作,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其英文版XiJinping:TheGovernanceofChina[10]由国新办、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外文局最优秀的翻译专家组成的翻译小组进行翻译,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研究价值。

(一)文化翻译策略

1. 直译中国文化元素,发扬中国语言风格

不同民族文化虽有差异,但也存在共性。这也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当汉语表达法在英语中有相应表达方式,且不影响表达效果时,直译不失为最好的方式,既生动直观,又能展示中国文化元素,发扬中国语言风格。例如:

例1: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p.273,页码为原著中页码,下同)

译文:Only the wearer of the shoes knows if they fit or not.(p.299)

习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比喻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样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轻松幽默,易于被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文的风格和文化特色。

同样,在下例中,习近平用再平常不过的“萝卜青菜”来说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通俗易懂,又展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质朴的语言风格,易于获得国外受众的理解和支持。

例2:萝卜青菜,各有所爱。(p.260)

译文:Radish or cabbage, each to his own delight. (p.285)

类似例子还有:

例3:治大国若烹小鲜。(p.409)

译文:Governing a big country is as delicate as frying a small fish. (p.457)

例4:打铁还需自身硬。(p.4)

译文: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p.4)

例5: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p.385)

译文:Power must be “caged” by the system. (p.425)

2. 解释中华思想,传播中国文化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常常会看到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这样的术语词汇。这些术语词汇属于中国文化特有,除去少数外国学者,很少有外国人真正明白其含义。对外翻译的过程,应该是解释中华思想,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因此,译文往往是解释性的,最常见的就是成语、古文和诗词的翻译,译者需要在准确领会原文精神的基础上,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方式解释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例如:

例1:和而不同(p.170)

译文: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p.190)

例2:天人合一 (p.170)

译文: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p.190)

例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p.170)

译文:As Heaven changes through movement, a gentleman makes unremitting efforts to perfect himself.(p.190)

例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259)

译文: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fuses no rivers. (p.284)

例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51)

译文:If you can i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 do so from day to day. Yea, let there be daily renovation. (p.56)

例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168)

译文:The way to great learning is to manifest bright virtue and to treat the people as one’s own family, thereby arriving at supreme goodness. (p.187)

例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277)

译文:Forging ahead like a gigantic ship breaking through strong winds and heavy waves, I’ll set my towering sail to cross the sea which raves. (p.30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时还需要结合注释才能将其意义解释清楚。例如:

例8:韦编三绝(p.59)

译文:The story of Confucius

Notes: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readTheBookofChanges(YiJing) so many times that the leather strings 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upo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broke three times. (p.64)

3. 形义结合,保持中国特色,译出中国文化内涵

除了成语、古文和诗词,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还有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俗语词汇、提法。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新的词汇和提法还在不断涌现。这些词语的翻译,既要注意保持中国特色,又要向国外受众准确传达其内涵,因此译文常采用直译结合释译或者注释的方式,例如:

例1: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p.392)

译文:…and ensure that all cases of corrupt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that all corrupt officials are punished, catching “tigers” as well as “flies”—senior officials as well as junior ones guilty of corruption (p.434)

“纸老虎”一词曾被译为scarecrow(稻草人),后经毛泽东提议改为paper tigers。现在paper tigers已成为“纸老虎”在国际上公认的译法。金惠康也主张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宜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11]“老虎”“苍蝇”是新时期中国反腐形势下出现的新词,用两种动物来比喻腐败违纪政府官员的职位高低,两个词语在各种政治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译文采用直译结合释译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文化信息,又能够被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是我国翻译人员在外宣工作中打造的又一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

注释,作为翻译补偿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对于政治文献中提到的诸多执政理念、发展目标、政策举措,国外受众的了解是空白的。对外翻译,应该“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填补外国人相关知识的空白。因此,直译结合必要的注释在所难免。例如:

例2:“一带一路”(p.132)

One Belt and One Road

Notes:“One Belt and One Road” refer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_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p.145)

例3:“两个一百年” (p.49)

Two Centenary Goals(p.53)

Notes: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were put forth by the CPC at its 18thNational Congress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wo goals are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founded in 1921) and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PRC(founded in 1949).(p.60)

4. 舍形取义,化境意译,促进文化交流

由于汉英文化和语言的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意译,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见下例:

例1: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p.50)

译文:Without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ne’s spirit becomes weak. (p.54)

例2: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p.15)

译文:Put figuratively, the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f Communists are the marrow of their faith. Without, or with weak, ideals or convictions, they would be deprived of their marrow and suffer from “lack of backbone”. (p.16)

上面二例中的“钙”,都没有直译为英语中的钙“calcium”。同样是“精神上缺钙”,例1译为one’sspiritbecomesweak,例2则译为theywouldbedeprivedoftheirmarrow。译文舍弃了形式上的对应,用贴近国外受众思维的方式较好地译出了原文的精神。

打比方是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例如:

例3: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p.346)

译文:No mountain is too high for a man to scale and no road too long for a man to walk. (p.382)

习近平用这句话比喻“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若拘泥于形式,译成比较级Nomountainishigherthanamanandnoroadislongerthanone’sshoes,则会令国外受众费解。译文巧妙地运用了英语中的“too…to…”结构,既符合英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又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精神,有利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如:

例4: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p.419)

译文:Some officials tend to make abrupt decisions, start projects without second thoughts, and finally leave a mess behind, but they still get promoted without being held accountable. (p.470)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将一些不负责任的干部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语言生动朴实,为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然而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概念,若生搬硬译,只会增加国外受众的困惑。当然,这样的译文虽然忠实了原文的“义”,却难免有失去原文韵味的遗憾。

同样,下面这些在书中常见的词语都没有按照字面照搬过来,而是根据“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用符合英语思维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译出其内涵,以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血肉联系(p.68):close ties(p.75)

没有水分(p.111):not inflated(p.123)

安危冷暖(p.189):needs and sufferings(p.209)

衣食住行(p.409):daily needs (p.457)

职工之家(p.47):homes(p.50)

娘家人(p.47):family members(p.50)

在我国,娘家人被认为是最亲的人,但在英语国家并没有这种概念。如果直译为membersofamarriedwoman’sparents’family,不但冗陈累赘,还会给国外受众增加更多的困惑,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此时的翻译看似不忠实,实则是忠实于原文的。

(二)翻译技巧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汉英翻译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亏损,如民族风味、联想意义的亏损等。为了进行文化补偿,需要借助翻译技巧做一些变通,或增词,或减词,或转换词类,或调整词语或句子结构等。而所有技巧的运用都必须以“外宣三贴近”为原则,以实现“语言的准确性和纯正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高要求。

1. 增译

有些词语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一目了然,但国外受众却不甚了解。因此,汉译英时,需要增加一些词语,补充出寓于字里行间的意义。例如:

例1:长江后浪推前浪。(p.185)

译文: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andtheyoungergenerationwillexcelthepreviousone. (p.205)

2. 减译

由于汉英语言在句法结构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差异,若将那些不言而喻、可有可无或者有悖于英语表达习惯的词语一字不落地照搬死译,不仅会显得拖沓,有时还会产生歧义。因此,应依循减词不减意的原则,把原文中一些表意作用不大或重复累赘词语省去不译。例如:

例1: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p.101)

译文:Having been pushed ahea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deep-water zon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easy part of the job has been done to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What is left are tough bones that are hard to chew. (p.113)

例2: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加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p.123)

译文:We will not have a chance if we are not capable enough to be part, indeed a major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team. (p.136)

语意层层递进是汉语常见的表达方式,若拘泥于语言表层结构的对应,译文就会显得重复累赘,因此,上述两个例句分别省略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和“没有一招鲜、几招鲜”,只保留原文最核心的意义,既不影响表达效果,且语言更加精练。

适当采用减译法是确保译文自然通顺、简洁明了的必要手段。当然,减译不是漏译,更不能因为难译就随意舍去不译。减译的前提是保证原文的意思不打折扣,原文的思想内容不受损害。

3. 词类转换

汉英翻译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根据英语的行文习惯,适当进行词类转换,能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达意。例如,下文中的三个名词短语“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就转换成了英语中的三个形容词long-term,complex,arduous。

例1: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p.394)

译文:The whole party must realize that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is a long-term, complex, and arduous task.(p.437)

4. 关于重复词的翻译

重复是汉语表达的一个显著特点。汉语中常常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式,以达到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的目的。例如:

例1: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p.149)

译文:to have firm political beliefs, strong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 goo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iscipline, and good moral character(p.166)

例2: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p.156)

译文: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with publicity and theoretical work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ask to shoulder. They should play their part well and try their best. (p.175)

例1中的五个“过硬”均为主谓结构,汉英翻译用了三个不同的形容词和一个在此处有形容词功能的名词短语firm,strong,agoodsenseof,good,译成了偏正结构。例2中的三个并列短语“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译成了英语中的两个短语playtheirpartwellandtrytheirbest。可以看出,汉语中重复的词语在英译时要尽量避免重复,以追求行文的简洁,在数量上往往也不对等,词语结构也常常有所调整。

5. 关于对仗的翻译

汉语追求语言在音、形上的优美,常采用对仗的描写手法。翻译这类语句时,应考虑句子长短和对称,能做到形似最好,或至少要做到大体工整。例如:

例1:公生明,廉生威。(p.149)

译文:Justice breeds trust, and honesty fosters credibility. (p.165)

例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173)

译文: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makes one muddled; thinking without reading makes one flighty. (p.193)

例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p.53)

译文:Virtue uplifts, while vice debases. (p.57)

上述三例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内涵,在形式上也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流畅,当属翻译的上乘之作。

例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p.36)

译文:Empty talk harms the country, while hard work makes it flourish. (p.38)

相比之下,例4虽然也做到了大体工整,但前半句将“误国”译作动宾结构harmsthecountry,后半句将“兴邦”译作动补结构makesitflourish,就显得不那么理想。学者林大津建议将其改译为Acountryfallsinemptytalkandriseswithhardwork,似乎更符合翻译家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12]的标准。

但追求“三美”毕竟是翻译的高标准,由于汉英语言存在的巨大差异,有时很难做到完美。例如:

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59)

译文:Being the first to worry about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the last to enjoy oneself.(p.64)

译文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忠实地传达了原意,且在形式上也做到尽量贴近原文,但相较于原文在音、意和形上所表现出来的淋漓尽致的美,译文则显得逊色许多。这是两种语言的差异使然,更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使然。诚如有学者所言“文化亏损是汉英时文翻译中无法避免却又无可奈何的遗憾”[13],“融通中外”是政治文献英译的高要求,译者须尽力为之,而又不能强求。当表达形式与实质内容发生矛盾时,应以忠实准确为基本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献英译必须以沟通为目的,译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翻译策略上,不拘泥于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把对语言的字面转换拓展为对本土文化内涵的阐释”[14],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注释:

[1] Hall, E.TheSilentLangua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3,p186-187.

[2] Nida, 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i.

[3] Bassnett, S. & A.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 London: Pinter, 1990/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Bassnett, S. & A. 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6] 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

[7]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

[8] 黄友义、黄长奇、丁 洁:《重视党政文献对外翻译,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翻译》2014年第3期。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0] 习近平著、英文翻译组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1]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第152页。

[1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73-81页。

[13] 梁田:《汉英时文翻译技巧与实践》,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14] 张景华:《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汉英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