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教材“减数分裂”内容的比较与启示

2018-03-30杨燕平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减数分裂比较

杨燕平

摘要:通过对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和中国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二》中关于减数分裂一节的比较,分别从内容编排、教材导入、图表分析及特色栏目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寻找两国教材编写的各自特点,以期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中美生物教材 减数分裂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43-02

美国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 Companies,Inc.)在2004年出版了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该教材的中译本《生物·生命的动力》于200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称“美国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以下简称“人教版”)。通过对两本教材在内容编排、教材导入、图表分析等方面的对比来综合分析这两本教材的差异与特色。

一、 教材内容的比较

(一)内容编排

减数分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和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内容之一,位于美国教材第十七章“孟德尔与减数分裂”第二节“减数分裂”。对比可知,两本教材虽然同样都是讲述减数分裂,但是所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人教版教材是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结合起来讲解,能够使学生对减数分裂发生的过程和具体部位有很好的了解。美国教材则是先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然后具体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后,再用减数分裂的过程反过来解释孟德尔的实验结果。由浅到深,深入浅出,便于学生对减数分裂整体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导入

人教版教材的导入方式是以问题讨论的方式,通过观看一张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来进行对比讨论,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以及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和猜想,以此来引出减数分裂定义。而美国教材则是以拼图游戏的方式介绍了孟德尔在仔细观察豌豆植株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学说,但是在遗传学理论的拼图中还少了一些碎片。通过一些现代技术,如高倍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许多孟德尔时代只能依赖于想象的事物。缺少的拼图碎片就是指书中所画的图中的染色体,正是它们携带着孟德尔所描诉的症状。然后提出,把拼图拼完整的关键是弄清楚这些性状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引出本节课的正文。从这两本教材的导入方式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庄重和严肃性,大多数导入方式偏爱于知识层面的单枪直入,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节将要讲到的内容。而外国教材,通过游戏导入,更侧重于知识的趣味性并贴近生活。

(三)图表分析

两本教材都特别重视图示教育。但在图表的质量上,美国教材显然更胜一筹,表现在美国教材的图片更加形象、生动,而人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在颜色上不如美国的鲜艳,知识性较强,趣味上稍逊。

(四)特色栏目

1.旁栏部分

人教版教材的旁栏包括相关信息和重点知识的提问,相关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系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二是,相关信息会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而美国版教材的旁栏主要是词源,是该词的来源以及对该词的解释,本节“减数分裂”一词的词源介绍为减数分裂来源于希腊语中的“meioun”(意为“减少”)。细胞分裂产生配子时,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母细胞的一半,这一分裂过程称为减数分裂。这段旁栏追溯了该词从希腊词中的来源,而这种追溯在美国教材中比比皆是。

2.特色实验

特色实验是美国教材的一大特色,几乎每节教材中都会有一到两个小实验,比如减数分裂这节,美国教材就穿插了两个小实验,分别为技能实验和迷你实验,技能实验是对同源染色体的辨别,先说明同源染色体的辨别方法即同源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有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但基因本身可能会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因此性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接着书中列出了五个染色体图,分别标号1到5,每个染色体上都有四个不同的基因,然后让学生找出1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实验的最后设置了针对本实验的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的理解与强化。迷你实验为模拟染色体交叉,利用橡皮泥和铅笔等学生自己做染色体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实验简单有趣,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做。

二、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在教材布置上要符合学生发展特点

知识要由浅到深,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如果知识过于复杂和枯燥,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编写教材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这一套教材所指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其次是搞清楚该科目的科目内容;接着就是教材的展开顺序,如果教材展开顺序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心理特点的,就能够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反之,学习结果就会不甚理想。

(二)知识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甩掉相对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打破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机械重复的教学形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才能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信心。要让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让丰富多彩的大社会走进生动活泼的小课堂之中。

(三)提高教材图片的质量

图像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学生了解事物的表象特征、把握事物的空间发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给学生感知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补充延伸,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且,教材中的图片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强烈的视觉冲击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而且每一幅图片所蕴含的信息比一段文字描述产生的效果更有力。教材中的图片大都来源于生活,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所以提高图片质量,会让图片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阅读一些国内外关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学生在知识方面明显超过美国学生,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方面却不是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和我国的教材多少有一些关系,美国的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这两项能力,拿本学科来说,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2~3个小实验,实验设置简单、易懂,学生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新知识的吸收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没有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比较和分析两国的教材可知,两国教材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一决高低,分出胜负,而是通过对比,能够使我们看到对方的优点以及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22.

[2](美)奥尔顿·比格斯等.生物·生命的动力[M].廖苏梅,傅磊,曾立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87-297.

[3]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60.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减数分裂比较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沙盘实操”助解细胞分裂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资源与模型的巧妙结合
大学减数分裂教学中的难点与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