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2016-12-12李楚云
李楚云
摘 要: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五步对课堂进行规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在此模式下的《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内容学习突出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主动内化了知识,符合新课改的本质。
关键词: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笔者所在的学校在2009年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五、五”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规范了课堂“五字”教学法则,并经过教学实际的反复推敲最终生成了符合课程新理念的“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注重阅读思考,明确学习任务,引领学生通“本”塑“源”,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自我认知。教师释疑解惑,点拨思路,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延伸思考。现笔者以《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课阐述对“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探入与展示
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合理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贴近生活的情境更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尽快地明确课堂任务。笔者的探讨与展示如下:
教师PPT展示有丝分裂的图像,设问:“有丝分裂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物质保持了稳定性,即前后代之间染色体数目不变。”
师展示有丝分裂条件下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并出示此条件下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明显与人的46条染色体相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精子和卵细胞怎样分裂才能使受精卵的染色体恒定在46条,这种分裂方式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使学生的焦点聚集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上。教师展示目标,明确任务: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探读与思考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有针对性的深入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了解减数分裂的定义、特点,并对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有初步理解。此时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并汇总如下:
1.精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定义不理解。
2.什么时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什么?
3.精细胞中的染色体之间有何关系?
4.书本展示的4个精细胞为什么有2种类型,且各有2个,是否还有其他类型?
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各种观点,教师此时不予评论。
三、“探”疑与点拨
狄德罗认为: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经过第二步,学生已非常好奇,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旺盛,笔者此时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全程动画,再分步投影各时期精细胞的形成图像,由学生代表详讲观察的各时期的特点。笔者以深圳“鹏城之约”速配相亲节目为例:将条件登对的男女比作同源染色体,将两人在节目中的牵手喻为联会,将两人的定情之物的交换喻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以两人在赤道板上浪漫一段时间后发现彼此不合适必须分手,永不相见,天各一方解释为减Ⅰ中期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这样借助生活实际抓住减数分裂中特有的现象及时对减Ⅰ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加深理解。
笔者对精细胞形成类型的点拨如下:
以教室中的一对男女同学抢椅子为例,使学生得出一张椅子上只能有一个人坐,却可以有两个不同的人坐,且和其他男女同学抢椅子是相互独立的,得出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而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可产生2N种配子,而在一个精原细胞中(不考虑交叉互换),由于坐椅子的机会只有一次,因此一个精原细胞一次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笔者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突破本课堂的难点——在精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精细胞类型的计算。
四、“引”导与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基于此理论笔者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有丝分裂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先将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图像、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制作成表格,并绘成相应的曲线图,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精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各时期的图像特点、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将知识进行引导迁移。学生很快总结出减数分裂中的各物质的数目变化并制成相应的曲线图,此时展示代表学生的作品,由学生讲解制作的缘由,学生很快理顺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应。
五、引申与评价
一堂好课不论过程设计多么严谨,师生互动多么频繁,最终都必须以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评价。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得以内化为前提。“五步探引”课堂模式注重对知识的引申和对课堂的评价。笔者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图像及两种分裂的染色体、DNA变化曲线组成相关习题,更多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归纳、理解和运用,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五步探引”课堂模式在生物课堂上的运用能凸显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教师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突发性的有深度的问题及时深思、及归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