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加罗网对中国形象的重构:基于KWIC索引方法的分析

2018-03-30黄冠乔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重构

摘要:本文自建小型专用媒体语料库,引入KWIC索引方法(上下文内关键词索引)研究2002—2012年间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网”的涉华报道。通过解析栏目关键词表和议题关键词表,逐级分析其频数比例、历时变化和情感趋势,得出了该报网重构的中国形象的特质为“唱红经济、感怀文化、批評政治”。

关键词:费加罗网 中国形象 重构 KWIC索引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57-04

一、理论介绍和相关研究评述

国家形象是高度依赖于媒介的“想象的共同体”,分为“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两个认知维度。前者是一国文化主体对自身综合实力和行为的共识,后者是西方媒体国际传播产生的认知效果,这两个维度的形象都是一种认知重构(蒙象飞,2016:3)。在我国学界,对于中国的“他我形象”的研究始终占据主导,本文所关注的也是这个层面的中国形象。我国的国家形象的研究最初是对19世纪早期欧洲比较文学领域的异国形象研究的延伸和发展,即“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再现”(孟华,2001:2)。到了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一波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交叉研究的转向浪潮(罗幸,2017:232):探讨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剧增①,定量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利用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框架诠释国家形象成为主流范式。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KWIC索引方法——即“上下文内关键词索引”(Key word in context)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具体而言,KWIC索引要求研究者利用语料库索引软件,对特定检索词列举该词在语料库中所有的应用实例索引(Baker,Hardie&McEnery,2006;李文中,2017:76)。它呈现为根据主题词检索生成的关键词表,允许关键词前后有一定的跨距,且包含了一个必要的非用词表(stop list),用以过滤非直接陈述内容的虚词。在操作中,该索引文本能从海量的标题、正文或文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节点词(或词簇)。李文中认为这种索引方法能在现代语料分析中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和分析视角(李文中,2017:76)。

本文关注的对象是费加罗报业集团的门户网站——费加罗网(www.leFigaro.fr)。它是传统纸媒实现网络转型的典范,代表了法语媒体在网络3.0时代的最高水准。②该传媒品牌的政治立场为中右,素有“中产阶级的‘圣经”之誉,其涉华报道反映了法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框架。国内外学界对于“费加罗报业的中国形象”这个主题的研究,始于刘继南、何辉两位学者的课题组《费加罗报》(2000—2003)纸质版之中国观的分析(刘继南、何辉,2006:146-187)。该项研究的定量统计分析部分严谨细致,定性描述图文并茂,开启了一整套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大数据研究方法的革新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此类研究在2010年后开始增多:例如对于该报重构的北京形象(曹永荣,2018:61-65)、西藏形象(黄冠乔,2011:216-219)的研究;对于该报塑造的中国形象之断代分析(1997—2010,杨帆:2012)、《费加罗》报网络版叙事的文化语境与可读性分析(张戈、王明利、甄权铨,2016:156-157)以及该报和其他主流法语报刊的中国主题报道的比较(尹明明、陈梦竾,2017:11-21)。这些研究可归为“历时追踪”“事件聚焦”和“比较研究”三类,从不同侧面归纳和总结了“费加罗”这个法国传媒品牌建构的中国形象在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细节。但是,受到技术手段和视角的局限,以关键词为核心进行的分析仍有隔靴搔痒之憾。

二、研究设计

受到李文中教授的启发,本文将KWIC索引方法用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具体而言,笔者收集费加罗网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之间(2002.11.8—2012.11.14)的所有涉华报道语料,自建小型专用语料库。○3建库完成后,将语料导入检索软件AntConc3.4.4,以“Chine(中国)”为初始主题词检索,左右跨距设为5,最低复现词频设为2,得到约百词的关键词表(key word list)。然后,对这个词表进行分类,分离出两个词表:“议题关键词表”和“栏目关键词表”。通过分析各个词表中关键词的词频占比、历时变化和情感倾向性,并对由这些关键词再次检索获得的次级关键词进行补充分析,解析这些语汇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探究政治、经济、文化成因,最后图文结合,导出我国国家形象的定性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2002—2012这十年里,费加罗网的涉华报道具有如下特点:

以2005年为界,之前的报道年均不足百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坚持对台军售导致双方高层和民间交往降到冰点。对彼时的法国媒体而言,当代的中国已经变成遥远的陌生人,只有希拉克总统本人和少数汉学家、亲华组织维系着法兰西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和似有似无的好感;2005年为中国法国文化年,两国关系回暖,建立政治互信的外交关系。民间商贸活动的增加导致关注中国现实的报道出现爆炸式增长,到2007年中期达到顶峰,此后一直维持在4500篇以上的高位。其间有两次较大的起伏: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世博会导致涉华报道的繁荣,但同样2008年因涉藏报道、2011年因气候和金融领域的争议,费加罗网的中国热也出现了两次低潮。风潮之下,涉华报道关键节点词的频次分布和变化既迎合大势,又表现出值得分析的一面:栏目关键词和报道文本关系最为密切,其发展紧跟涉华报道的变化趋势,且因关键词在新闻标题和正文中复现率高,其频数值反而高于文本数量。

2005年的新闻版面较为单调,涉及的内容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2005后开始激增,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主题也都充盈其中;而议题关键词的类比和频数在2009年前都增长乏力,2005—2009年间涉华报道文本的增长局限在商贸、外交等领域。彼时费加罗报业集团尚未设立驻华机构,信息源引用法新社、美联社等通讯社居多,议题频数有缓慢增长。直到2009年后两国领导人互访,费加罗网正式进入中国,其关键词频数才开始大量递增,并出现多元化。

栏目关键词在本质上属于媒体话语的框架范畴,而议题关键词属于话语内容范畴,下面我们分两个互有部分交叉重叠的小专题进行详述。

1.栏目关键词表分析

栏目关键词频数反映了费加罗网涉华报道的话语政治策略。从宏观来看(见图2),该报网的涉华报道以规范的“时事新闻”和简短的“时事快讯”为绝对主流,其次是“国际新闻”和“经济快讯”,四类报道占总报道量的69%。这些都是具有标准格式的报道,既缺乏深刻性,又无明确褒贬倾向。具有明确观点,对涉华事务进行较为深刻的解析的栏目有“费加罗杂志”“经济形势”“我的费加罗”“争鸣”“经济”“社会”,占比约为18%,符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规律。下面我们在历时变化中来观察其细节(见图3):占比最高的“时事新闻”是从2005年开始大量增加,“时事快讯”的频数则是从2007年开始飞升,二者都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2011年前后回落到约500的频数。本文选取以上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栏目来探究其新闻话语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检索这两个栏目关键词内的次级高频词,我们发现这段时间新闻数量的增长具有“焦点事件驱动”的特质,其中12个与之相关的次级新闻主题中的二级关键词本身就带有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特质,以频次最高的“西藏”为例,我们找到41个情感指向内部差异明显的三级关键词,正、中、负的比值为:54%、23%、23%。

由此更进一步,本文从整体上分析费加罗网栏目关键词的次级节点词,依照获取的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词或表达法的频次来确定该次级议题的情感属性特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本文即判定为消极,反之则是积极,没有明显冲突的表述便是中立(见图4)。消极语汇占比较高的主要是“时事新闻”“时事快讯”“国际新闻”“经济快讯”这四類数量基数庞大的标准化新闻文本。其中尤以政治类二级关键词所含消极语汇最多,集中在对我国政体(集中在上访、劳教、改革和反腐等方面)、民族事务、宗教政策及对待异见人士,其僵化板结的意识形态尚无法扭转。经济类的消极语汇则集中在法国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推诿于中国在市场开放度上的保守主义)和援助非洲前法国殖民地等议题。虽然这四大栏目有一定的消极语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2005—2011之间,而且中立和积极的语料占比具有绝对优势;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以思想性和深刻性见长的栏目(“费加罗杂志”“经济形势”“我的费加罗”“争鸣”“经济”“社会”),其消极语汇反而占比极低,中性为主流,部分栏目的积极语汇占比较高(经济形式、社会、我的费加罗)。这反映出,思想性的栏目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供稿人能更好地尊重多元价值体系,这也体现了费加罗网精英栏目较高的格调和包容性,和跟风为主的标准新闻文本形成鲜明对比。

总而言之,不论是费加罗网社会报道数量最多的用标准流程生产的文本,还是本身就具有明确观点的栏目,我们都可以使用逐级分析关键词的方法抓取其意识形态框架。概而言之,该报网涉华报道的栏目布局体现了这样的话语策略架构:对中国的报道遵循焦点事件驱动原则,把敏感节点词隐藏在文本中,通过大批量标准化的新闻文本进行重复,以达到不声不响地凸显费加罗网中国观之显要性的目的。

2.议题关键词表分析

以十年为限,费加罗网对中国的报道(见图5)最关注的为经济议题(占比为60%),其次为文化议题(30%),最后才是政治议题(10%)。在经济议题中,该媒体对证券的关注尤为突出,是排第二位的欧元议题的近一倍;此外“人物传记”“社会名流”及“时尚”这三个议题居然也非常靠前,费加罗网在务实的同时,也没有减弱对“文化中国”的报道力度。然而,放在历时的角度,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变化了(图4)。占据绝对频数优势的关键词——“证券”是到了2009年才异军突起,到了2012年又跌落回去。这种大起大落固然和费加罗网不断改版,在2009推出财经和证券专栏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经济危机使得法国社会特别关注持续走高的中国证券市场。此外,“欧元”“外汇”“元”“欧元”这些偏重金融的关键词都是在2009年才趁势而出的,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法国媒体满腔的羡慕和无奈;“石油”“危机”“增长”“汽车”“债务”“市场”“核能”“外交”这些更加多元化且偏重实体经济的关键词曲线蔓延开来,烘托了法国的焦虑和深入了解中国、学习中国奇迹的热切渴望。相较于费加罗网2009年后中国报道的喧闹和务实,前6年的中国议题关键词就显得过于文化情怀至上了:从2003年到2009年,其中国议题关键词以“传记”和“名流”为主,到了2006年又出现了“时尚”“调查”这两个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再检索,我们看到前两个关键议题的二级节点词中出现了“老子”(2003)、“孟子”(2003)、“郎郎”(2005)、“毛泽东”(2006)、“赵无极”(2005)、“成龙”等不同领域的历史和现当代人物的介绍;后两个议题关键词则复检出了“中国水墨”(2003)、“双绉”(2004)、“中国白”(2004)、“仙那度(Shanadu,即上都,喻指世外桃源)”(2005—2007)等富有美学意蕴、充满文化寓意的关键节点词。不过这些具有人文情怀的子议题到了2009年就消失了(只有“时尚”的二级节点词还有微弱存在感)。

在情感趋势方面,议题关键词的二级关键节点词的意识形态特征比栏目关键词更为直接,其表现也更加贴近法国政治经济风向标和中法关系的走势(见图7)。经济类的关键词,如“证券”“欧元”“外汇”“元”“增长”“经济形势”以及文化类的关键词“传记”“时尚”,其二级节点词完全没有消极语汇,都是中立为主,积极语汇占比亦颇高。仔细观察,经济类节点词对中国经济的描述大多数颇为中立,部分语汇对中国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击节赞赏,顺便对法国经济形势颇有微词,不乏夸大其词和贬义褒用者[如“中央‘钱国”(仿“中央帝国(Empire du Milieu)”而造、“经济怪兽(Ogre économique)”];文化类节点词亦是如此,如前文所引,“传记”“名流”和“时尚”议题里有不少对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及美学事物猎奇式的描述,中立态度为主,也有些语汇附加了暗含浪漫主义想象的修饰语,呈现积极的情感趋向。消极的语汇则主要分布在“石油”“危机”“调查”“汽车”“债务”“核能”“欧元”和“外交”这几个议题项中,通过检索次级节点词得知:“石油”的消极语汇事关我国2006—2008年间在尼日尔投资开采石油,成功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手中夺走油井控制权的事宜,费加罗网对此的描述几乎上升到了“石油战争”的层面;“核能”的消极语汇关涉到中国与朝鲜、伊朗的关系,尤其是后者,与法国的中东利益相抵触,言语之间颇有指责之意;“汽车”议题关系到法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困境,费加罗网在指责法国企业保守僵化的同时,也批评中国政府未能给予和德国、美国车企同等的政策待遇;“欧元”议题和人民币在部分亚非国家形成了对欧盟货币的强力竞争优势有关,该报网的经济专题主笔一片“狼来了”的呼声,致使出现了不少消极语汇;最后,“外交”“调查”和“危机”的次级节点词集则和上述议题都有关联。就费加罗网议题关键词的整体情感趋势来看,中立和积极的情感仍然占据主流,消极语汇只集中在经济和国际政治领域,且与焦点事件密切相关。

总之,就议题关键词的整体分布规律和情感趋势特征而言,该报的中国议程分为两类:一个混淆了时空的“文艺中国”,主要见于2009年前的涉华报道;一个陡然崛起、在某些领域对法国利益构成了威胁的“经济怪兽”,主要见于2009年后的报道。前者有所弱化,后者日渐成为费加罗网的中国观主旋律。

三、结语

用KWIC索引方法研究媒体塑造的国家形象,能有效地把握其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内在架构,从点到线再到面,在汪洋大海般的文本中捕捉最具有显著性的语言精髓。本文通过分析费加罗网涉华报道栏目关键词和议题关键词的词频、历时变化及情感趋向,发现该报网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具有以下特征:(1)描述中国具有阶段性,以2005年为界,前期的涉华报道偏重文化传统,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后期的报答则偏重经济和政治现状,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2)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态以正面积极报道为主,对政治(国际和社会民生)则颇有批评,表现出意识形态僵化的特点;(3)对中国的报道在栏目和议题上并不均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事件驱动和阶段性、周期性起伏的特点,受中法关系发展、国家形势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最后,笔者试着将两类关键词放在一个表格中,取其互相嵌套的频数值(将议题关键词按栏目属性进行分类,反之亦然,取其交集频数),观察发现:费加罗网的涉华报道,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较为饱满,在体育、法国企业、深入报道(“我的费加罗”“费加罗杂志”)方面略显单薄。从整体上看,该媒体品牌对这段时期的中国的关注面仍然略显狭隘,在医学、科技、教育、灾难事故、军事、环保等方面尚无关键词凸显出来。为此,其对中国形象的重构可以浓缩为12个字:“唱红经济、感怀文化、批评政治”。

注释:

①截至2018年7月18日,在中国知网用“中国形象”为主题词,命中3499篇文献。

②作为法语文化圈最重要的媒体品牌,费加罗网除了发布拥有两百多年历史、发行量稳居300万份的《费加罗报》的全部内容,还整合了费加罗报业集团旗下14种其他报刊的精华内容,并很早就推出了费加罗博客、费加罗媒体等线上栏目,以及针对移动用户的费加罗频道。统而言之,费加罗网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网络数字化信息博物馆,相较于与之不相伯仲的世界报网(www.leMonde.fr),费加罗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新媒体领头羊。见Le Figaro frappe un grand coup dans le numérique,Le Monde,1e octobre 2015.

③本研究对2002年我党十六大开幕到2012年十八闭幕这十年间费加罗网涉华报道的所有文本,进行文本清洁后做成小型专用检索语料库。步骤为:1.使用页面解析工具BS4 4.40解析费加罗网,得到以Chine(中国)为关键词的所有文章链接;2.针对每个链接,使用HTTP工具Requests 2.18.4版发送请求得到每个文章的, 并获取相应图片;3.将文本保存在本地文件夹,按照“时间_标题”的格式批量重命名,并批量存为utf8格式的.txt文件,图片亦按此格式重命名后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组成本研究专用的小型监控图文语料库。剔除重复及实际与中国完全无关的文本,得到26354篇有效文本。

参考文献:

[1]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符号传播[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11).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3]罗幸.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7(9).

[4]Baker,P,Hardie,A,Mc Enery,T.A Glossary of 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University Express,2006.

[5]李文中.KWIC索引方法的演变及其意义[J].语料库语言学,2017,4(1):76-88+102.

[6]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6-187

[7]曹永荣,杜婧琪,王思雨.法国媒体中的北京形象:基于《费加罗报》2000-2015年的框架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2):61-65.

[8]黄冠乔.呓语者的黄昏:北京奥运会后《费加罗报》网站涉藏报道中西藏形象的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9):216-219.

[9]杨帆.法国右翼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0]张戈,王明利,甄权铨.论文化语境对外文新闻可读性的制约:以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报网络版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8):156-157.

[11]尹明明,陈梦竾.法国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研究:以《费加罗报》和《世界报》为例[J].国际传播,2017(6):11-2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