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与“绍介”的成词与演变
2018-03-30王莹
王莹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所谓同素逆序词,是指双音节复合词中构词语素相同且语素序位互逆的一组词。本文选取的“介绍”与“绍介”是一组结构上属于联合结构、词义关系上有包含关系的同素逆序词。对于同素逆序词,以往的个案研究所选的几组词是被大家广泛使用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如“计算”与“算计”,“相互”与“互相”,“生出”与“出生”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彼此共存的,且仍然在使用。本文所选的这组同素逆序词,“绍介”在早期使用的频率略高于“介绍”,但是现在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或方言中很难再见到“绍介”了,“介绍”基本上已经取代了“绍介”。这就揭示了一部分同素逆序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或社会的原因而被其他词所取代。
一、“介绍”与“绍介”的成词
经过搜集、分析语料之后,大致可以确定“介绍”与“绍介”成词于西汉时期。例如:
(1)介绍而相见,君子于其所尊,不敢质,敬之至也。(《大戴礼记·朝事》)
(2)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了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
上古汉语以单音节字为主,所以“绍”的构词能力比较弱,且它的构词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动词的结合上,如“绍续”“绍继”“绍昧”等。而“介”的构词能力比“绍”强,从上古汉语用例来看,由“介”构成的词大多数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宾介”“上介”“保介”等表称谓的词,“介人”“介夫”“介士”等表人的词,“介山”“介州”等表地名的词,“介”与动词或其他名词很难构成词。在上古汉语中,“介”的使用范围非常广,由“居间,处于两者之间”之义引申为“使双方产生联系的人”,如《礼记·少仪》:“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杨倞注:“介,副也。”即传达宾主之言的人。受当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阶级关系的影响,诸侯朝见天子,或两君相见,一般是不直接见面的,而是先通过“介”来传达两者的意思,然后再决定见不见,这也就导致了“介”有等级之分,周代的礼节中就将“介”分为“上介、次介、末介”。因此两者身份地位悬殊越大,中间的“介”也就越多。如《礼记·聘义》:“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正是因为“介”多,只用一个“介”不足以表达出主人身份的高贵以及当时等级森严、以礼为本的社会状态。而“绍”不仅有“介绍”之义,也有“连续、继承”之义,表示数多的概念,因为词汇的扩充和表达的需要,“介绍”与“绍介”就应运而生了。
《说文》中认为“介,画也”,“绍,继也”,可见,“介”与“绍”都是动词,两者组成的“介绍”与“绍介”是联合式结构。由例(1)、例(2)可知,这两个词在成词之初词性不同,“介绍”是动词,而“绍介”是名词。但其语义是相同的,都表示“介绍,传话人”,即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介绍”与“绍介”无论是用法还是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绍介”可以作动词,而“介绍”也能作名词,且语义逐渐扩大。例如:
(3)淮阴侯绍介萧何,一旦坐诸将之上,而人主莫之违。(《灌园集·上参政书》)
(4)知广州陈淑,遣介绍与译官卓安,持书来迎,兵仗仪礼加厚,申后雨止,使副与三节,登岸到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紫燕岛》)
二、“介绍”与“绍介”的历史演变
分析语料可知,“介绍”与“绍介”都成词于西汉,但哪个先成词,还有待考察,因为刚成词,用例比较少,“介绍”只有3条,即例(1)、例(5)、例(6),且2条出自《礼记》,“绍介”只见例(2),出自《战国策》。例如:
(5)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大戴礼记·聘义》)
(6)介绍微子,使君不殆。二国合欢,燕齐以安。(《易林·升卦·变无妄》)
从例(1)、例(5)、例(6)来看,“介绍”都是动词,作谓语,常与动词搭配,例(1)、例(5)中“介绍”义为“相继传话”,“引进或带入”。例(2)中的“绍介”弱化了“绍”,“平原君”意欲充当“介”,因此,例(2)中的“绍介”是名词,指传话人,即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从例(1)~例(6)可以看出,“介绍”是传话人以由宾客向主客的顺序传递信息,即“宾—介—绍—主”,“绍介”则恰恰相反,顺序为“主—绍—介—宾”。因此以这种顺序辨别两者的异同也是可取的。
从南北朝到宋朝,“介绍”的用例大致有98条,其中南北朝2条,五代1条,宋95条。“绍介”大致有73条,其中唐8条,五代1条,宋64条。这期间,“介绍”主要用作动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用作名词的情况。“绍介”也可以用作动词,但以用作名词为主。例如:
(7)文学曰:“陈恳诚于本朝之上,行话谈于公卿之门。”夫子曰:“无介绍之道,安从行乎公卿?”(《文选·四子讲德论》)
(8)文学曰:“何为其然也?昔甯戚商歌以干齐桓,越石负刍而寤晏婴,非有积素累旧之欢,皆涂觏卒遇,而以为亲者也。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姆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苟有至道,何必介绍?”(《文选·四子讲德论》)
(9)我壶无醪醴,不能犒介绍。(梅尧臣《永叔内翰见过》)
(10)以朝廷艰梗,未获西归。一旦有一小校,绍介一道人,云能炉火之事,护军乃延而客之。(《桂苑丛谈·李将军为左道所误》)
(11)是十六国之故墟,四渎之隅落,未足为大也,卒不能副蜕也区区之望,况有一言解相印,一见爵上卿者乎?斯不无人,晚乃遇之。不自绍介之口,不因媒属之势。(《刘蜕集·谢旧恩书》)
除此之外,“介绍”“绍介”经常与否定词“不、无、非”连用,常有“不因介绍/绍介”“介绍/绍介不通”“不待介绍”“不由绍介”“不缘介绍”“介绍不通”等词组,表示“居间沟通,使双方发生关系。亦指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例如:
(12)疵贱无介绍,不敢以书自通,眷眷私怀,何以云喻。(《淮海集·与许州范相公》)
(13)昔我先君子,时称鉴裁公。知君非介绍,虚馆授儿童。(《蒙隐集·挽主簿吴宁侯》)
(14)顷捧辟书,辄干蜜褐。不缘介绍,蒙称人品之高。(《四六标准·贺江陵赵制置方除工部侍郎》)
(15)仆家寒而族冷,无绍介之吹嘘。(《盘洲集·竹奴文》)
(16)向自下士来,不因绍介,负其不腆之文,仰干典谒。(《汉滨集·上宰相书》)
从数量上来看,“介绍”与否定词连用的条数多于“绍介”。“介绍”在此时期的用法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与否定词连用,而“绍介”的用法比较复杂,与动词、名词、介词以及数词都能连用,多表示“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或“众介并列,相继传话”。例如:
(17)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物不可以苟合论》)
(18)哥舒表华,掌记辕门,明明仁兄,绍介三军。举族在此,惧为祸原。(《李遐叔文集·祭刘左丞文》)
(19)至是有绍介于直方者,直方延之,睹其利喙赡辞,不觉前席,自是日相狎。(《太平广记·狐九张直方》)
(20)盗据临川,群偷乘间,窃发,里中恶少年相拔而起,贼民驰,一绍介集庭下,以祸福谕止之,且发廪以振其急。(《鸿庆居士集·竹亭诗序》)
近代往后,“介绍”与“绍介”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介绍”与“绍介”的使用频率骤增,但“介绍”的使用频率逐渐高于“绍介”,且“介绍”用作名词的用例比较少,而“绍介”用作名词的用例逐渐减少,用作动词的用例逐渐增多。“介绍”的用例大致有531条,其中元11条,明168条,清352条,“绍介”大致有345条,其中元5条,明310条,清30条。
“介绍”的另一个义项“使了解或熟悉”发展比较缓慢,影响较小,因此用例比较少。例如:
(21)祝序记之类,没而有志表,传诔之属,然不过走长安中,介绍贵人名衔,以侈其乡里,而已执事,乃能以不朽寄之。(《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吴函虚》)
这一时期“介绍”与“绍介”基本上还是以“居间沟通使相互发生关系的人”“引进、引荐”义为主。一般情况下,两词后所跟宾语都是人,表示举荐某人或为某人推荐,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词后所加宾语是物的情况,表示“引入、引荐某物”。例如:
(22)有敝友徐之高,字天章者,怀诚负笈,盖亦有年,无缘望门,敢以愚生介绍其文,其人实有进于古人之道,不仅如今之托名者,于其行也。(《江止庵遗集·吴函虚》)
(23)疾作,则众窍气坌岀,瞑而垂绝,家人为之闭口鼻,塞两耳,握小溲,抵大溲,乃稍回,气蒸蒸岀毛孔中,良久始定,绍介布币,逆桥往视之。(《太函集·世医吴洋吴桥传》)
同时“绍介”还出现了后加地名的情况,例如:
(24)绍介宛陵,诚自知其不恪,明公无所噍责,盖之容之,内省终不自宁,迄今犹有惭色。(《太函集·萧宣州》)
(25)要以功实,不啻若万里之相悬,恶知相逼也。徂秋,绍介黔阳,私布悃窽。(《太函集·吴峻伯先生》)
进入现代尤其是五四时期,“绍介”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主要出现在一些白话文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的著作,但此时的“绍介”在意义上已经等同于“介绍”,主要用作动词。例如:
(26)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鲁迅《柔石小传》)
(27)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现代汉语时期,“绍介”还有个别用例,但是20世纪之后“绍介”已经消失了,不再使用了,所有用例中都用“介绍”,且“介绍”都用作动词,没有了名词的用法。“介绍”的各个义项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使了解或熟悉”义项发展得极快,例如:
(28)他们正是通过这种宣传和介绍,从各方面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攻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姚芳藩《我对五四时期三次论战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29)用简短的文字来介绍常香玉和她的剧社捐献飞机的艰苦过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吴祖光《爱国艺人常香玉》)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早期的“介绍”与“绍介”有用作名词和动词之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用作名词的情况越来越少,用作动词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语义上,上古时期“介绍”与“绍介”是相同的,但是后期“介绍”发展得比较快,义项比较多。本来“介绍”与“绍介”的差异就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越来越小,直至“介绍”取代“绍介”。
三、“绍介”消失的原因
同素逆序词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会出现三种情况:其一,两个词共存下来,留存至今;其二,两个词因各种情况都被淘汰,不再使用;其三,其中一词可以留存至今,另一词则被淘汰。“介绍”与“绍介”就属于第三种情况。“绍介”成词于西汉,中古时期发展比较缓慢,近代达到了巅峰,在近代后期又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在近现代过渡期,即五四运动时期又有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彻底消亡,不再使用。那么“绍介”为什么会消失?
其一,“绍介”自身的原因。虽然明以前“绍介”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但是明以后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两词在用法上稍有差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介绍”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在意义上,早期的“介绍”与“绍介”意义相同,但是在后期发展中,“介绍”逐渐衍生出其他义项,这是“绍介”所没有的。因此无论用法还是意义,“介绍”完全能够取代“绍介”。“绍介”与“介绍”相比,其生命力太弱,且不发展,竞争不过“介绍”,因此被淘汰了。
其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的节约性、经济适用原则,优胜劣汰,“绍介”本身没有竞争力,所以“绍介”的消失是必然的。其实“绍介”在近代后期就已经趋于消亡,“五四”时期只是它接近消亡的一次“回光返照”。很多人认为“绍介”是外来词,来源于日本,日本也确有该词,表示“介绍”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因“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所以借用日本的“绍介”,使“绍介”的使用频率又提高了。但是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绍介”,对于“绍介”是否为外来词还有待考证。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曾多次使用“绍介”,再加上历史上一直都有“绍介”一词,所以“五四”时期“绍介”使用得比较多。但最终因为自身缺乏竞争力,“绍介”遭到淘汰,而“介绍”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存留下来。
综上所述,根据对“介绍”与“绍介”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介绍”与“绍介”的词性不同,“介绍”是动词,“绍介”是名词,但二者语义是相同的;在中古和近代这两个阶段,两词既用作动词,也用作名词,但是“介绍”以作动词为主,而“绍介”逐渐向动词转变,名词用法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两个阶段,“介绍”与“绍介”常与否定词连用,也出现了“介绍”与“绍介”后所带的宾语是物与地点的情况,这与其语义的扩大是分不开的。在现代汉语中,“绍介”的用法及意义逐渐向“介绍”靠拢,因为“绍介”自身的生命力较弱及社会的需求变小,最终“绍介”逐渐消亡。
[1]韩书庚.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6):30-32.
[2]李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同素逆序词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3]张巍.汉语同素逆序词类型和成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4]王丽娟.两组同素逆序词的词义演变研究[J].语言研究,2015(3):144-145.
[5]林燕.同素逆序词“计算—算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杨莉莉.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论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7(1):49-53.
[7]张雪.同素逆序词异同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8]贾玉萍.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构词造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9]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