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数学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由两则答疑解惑案例说起
2018-03-30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姚 强
☉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朱建民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数学教学来说,课堂上借助授业传播数学之道是我们的主要工作.然而,课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工作:解惑.解惑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认可.本文由最近两则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案例说起,阐释笔者对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解惑”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两则答疑解惑案例摘录
答疑案例1:关于提公因式法的疑惑.
学生疑惑:对于式子(a+b-c)(2a+2b-c),我想继续变形和提公因式为[(a+b)-c][2(a+b)-c],进一步再提出一个(a+b)出来……请问,我为什么不能提一个(a+b)出来?或者说,我的问题就是对于式子(m-c)(2m-c)来说,为什么不能提取m?请老师点拨.
答疑解惑:你的问题很好!首先“简化”思考非常有数学特点,数学上常常把复杂问题简化后,突出问题的本质进行研究!这已经是很“数学”的分析视角了.现在我们来明辨其中的错误.可以先退回概念(或定义)来思考,因式分解的定义是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提公因式是针对一个多项式的若干个项而言的,“找”出所有项的公因式实施提取.
上面简化后的式子(m-c)(2m-c)是多项式吗?显然不是(多项式的定义是几个单项式的和).所以这里对两个乘积式中提出局部的m是不当的.
进一步,假如变式为(m2-cm)(2m2-cm),在这个式子中两个因式是两个二次二项式,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提公因式,得[m(m-c)][m(2m-c)]=m2(m-c)(2m-c).
变式辨析:(1)分解因式2m(a+b)-3a-3b的结果是________.
(2)把xn+3+xn+1分解因式得( ).
A.xn+1(x2+1)B.xn(x3+1)
C.x(xn+2+xn)D.xn+1(x2+x)
说明:这两道变式题都是需要进一步分解的,因为它们都是加、减号连接而成的多项式,可以恰当变形后提出公因式.
答疑案例2:关于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说明:这是一个学生提出的疑问,他和同桌对一个二次根式进行化简求值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但彼此都没能发现自己的错漏,所以拍照发给老师,希望老师答疑解惑.
生1的解法:如图1所示.
生2的解法:如图2所示.
答疑解惑:生1的思路是根号内通分后,代入x、y的值,计算过程中处理繁分数的运算出错(最后两步出错);生2的主要思路是根号内通分,配成完全平方式后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而从第二步就出错,因为将根号内的(x-y)2开方时没有加“|x-y|”,而是跳步骤直接写成了x-y,从而出现“高位错误”,究其原因是忽略了x、y的值已确定,x-y是一个负数!可以发现,生1在最后直接代入数据,若不是计算出错,应该能获得正确答案;而生2的错漏却是对二次根式性质=|a|理解不透,忽略了考虑对被开方式中底数a的正负的讨论.为了纠正这一错漏,给出如下两道习题,作为性质巩固与跟进训练.
请评价甲、乙两人的解答.
二、关于答疑解惑的几点思考
1.辨别提问的质量,精准识别“好的提问”.
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学生提问,教师需要辨别这些提问的质量,有些提问只是简单的算错、笔误或审题时看漏信息与条件等,这类非智力因素出错,与本文探讨的话题并不一致,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在提问涉及的具体题目上,如果属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习题,属于繁难问题,对后续学习没有多少价值的数学难题,也不必大讲特讲.可见学会取舍需要教师具有深刻理解数学、理解课标、理解教学、理解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上文提到的两个案例,分别对应着两个重要的代数运算或变形,是好的提问,值得我们花时间认真研究.当然,“好的提问”有时还可以是一些隐蔽很深的易错点,如案例1中二次根式的化简,就属于这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深刻的错误比肤浅的正确更有意义”.
2.回到定义、基本概念或重要性质进行究错.
在识别“好的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究错时,可以使用“以退为进”策略.比如,案例1中,学生在提问时已具有这种以退为进的意识,他能将问题简化后突出自己的疑惑点.这时为了把这里的错漏讲清说明,可以回到定义来思考,即因式分解是怎样定义的,再对照所提问式子的形式特点,发现这个式子并不是多项式的形式,所以不能在两个因式之间找几个项的公因式,这是典型错误.而对于案例2来说,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外形类似,又是后续二次根式化简、运算的基础,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回到二次根式性质进行辨析和究错.事实上,解题教学,特别是较难问题在教学辅导时也应该重视“破题”(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语).而善于引导学生回到定义、回到概念进行解题也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问题解答出现问题时,深究下去,往往都是对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看错、看漏而出错. 比如,△ABC中,“点P在边AB上”“点P在射线AB上”“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这三种表达既有关联,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到概念来辨析和自主纠错.
3.重视同类习题跟进再练,反馈答疑效果.
对一些重要的习题、易错习题,在答疑讲评之后,要给出同类跟进练习,这样能有效反馈答疑效果.在答疑案例2中,由于学生的错漏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中一类高频易错点,所以在答疑之后,我们考虑给出了两道同类跟进,以便反馈答疑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这里选用同类习题时可基于所谓的“变异理论”或脚手架(Scaffoldings)理论,如马登关于变异理论有如下论述:“学习是一种个体与世界的内在关系,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如何面对不断复杂化的未来社会作准备,这样,学习的最重要形式是使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某个学习对象.”所以在精准识别学生疑问的结构特点之后,基于变异理论,进行习题的恰当变式,给出同类跟进再练,让学生再次体验、建构、内化,达到对疑问的深刻理解与辨析.
三、写在后面
本文关注的是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似乎主要是课后的辅导功夫,然而这样的专业基本功十分重要,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敏锐捕捉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特别是在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易错点处要“停”下来,“停”下来一起纠错、究错并走向“化错”(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语).
1.郑毓信.善于提问[J].人民教育,2008(19).
2.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鲍建生,顾冷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
4.郑毓信.多元表征与概念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1(10).
5.宋秀云.让“简单内容”教得深刻[J].数学通报,2016,55(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