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楚简新征

2018-03-29连劭名

文物春秋 2017年4期
关键词:楚简

连劭名

[关键词]楚简;《保训》;《金滕》;《楚居》;数术

[摘要]楚简《保训》云:“今女祗备毋懈,其有所由已。”《韩诗外传》卷一云:“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帛书《黄帝·本伐》云:“道之行也,由不得已。”楚简《金滕》云:“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备子即孝子。又云:“我则普璧与硅。”香读为荐。楚简《君子为礼》内容多与《礼记》有关,论述容貌、形体、言行等方面的规范。楚简《楚居》记述了早期楚人起源的神话传说。江陵九店楚简中有《建除》,名目与秦简《日书》略有差异。楚简《建除》有“生子占”,反映了古人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

一、清华大学藏楚简《保训》新证

清华大学藏楚简《保训》共11简,内容记述周文王病重,告诫嗣子的训言,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资料。

楚简《保训》云: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训。昔前代传保,必受之以同。今朕允病,恐弗念冬,女以箸受之,钦哉,勿泾。

简文云:“昔前代传保”,“保”,整理者读为“宝”。今按:周人认为天命为宝,《尚书·金滕》云:“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受天命者有大位,《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何以守位日人,何以聚人日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释文》:“宝,孟喜本作保。”故“传保”即“传位”。

《诗经·我将》云:“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孟子·梁惠王下》云:“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又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云:“孟子日:三代之所以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老子》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河上公注:“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爱百姓若赤子,赋敛若取之于己也。执谦逊,不为倡始也。”《老子》第九章云:“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韩非子·解老》云:“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又云:“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国,能保其身者必体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事极者为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保、守义同。《老子》第五章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论语·尧曰》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中者,天之用也。”又云:“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与?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简文云:“必受之以同”。今按:“同”为玄德。《老子》第四章云:“道盅,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言虽有独见之明,当如暗昧,不光以曜乱人。”又云:“当与众庶同尘垢,不当自别殊。”《老子》第五十六章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河上公注:“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玄同”为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河上公注:“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老子》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以难治,以其多知也。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也。常知此两者,亦稽式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周易·系辞上》云:“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志者,与民同好恶。《鹖冠子·泰鸿》云:“同和者,仁也。”《周易·同人·彖》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马王堆帛书《经法·六分》云:“王天下者有玄德。”玄德即民德,《论语·泰伯》云:“民可使由之。”郑玄注:“民者,冥也。”玄、冥同义。《荀子·儒效》云:“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民德本于人的生存欲望,《庄子·马蹄》云:“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荀子·荣辱》云:“人有所以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简文云:“今朕允病,恐弗念终”。今按:“念”,读为“含”。《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国君含垢。”贾注:“含,忍也。”《说文》云:“忍,能也。”《吕氏春秋·审时》云:“得时者忍饥。”高诱注:“忍犹能也。”《一切经音义》卷一引《苍颉》云:“耐,忍也。”《礼记·礼运》云:“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郑玄注:“耐,古能字。”《礼记·乐记》云:“故人不能无乐。”郑玄注:“耐,古书能字,后世变之,此独存焉,古以能为三台字。”终、久同义。《庄子·大宗师》云:“终古不忒。”《释文》引崔注:“终古,久也。”

楚简《保训》最后一段云:

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羡。今女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泾。日不足,惟宿不祥。

简文云:“其有所由矣”。今按:《韩诗外传》卷一云:“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善,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论本于荀子,《荀子·哀公》云:“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马王堆帛书《黄帝·本伐》云:“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则无穷。”《孟子·告子上》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荀子·成相》云:“基必施,辨贤能,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始,不由者乱,何疑为?”由、从同义。《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河上公注:“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韩非子·喻老》云:“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管子·心术上》云:“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力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

简文云:“不及”。西周《毛公鼎》铭文云:“丕巩先王配命,民天疾威,司余小子弗及,邦将害吉。”《周易·乾·文言》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管子·大匡》云:“及齐君之能用之也。”尹知章注:“及,犹就也。”《礼记·孔子闲居》云:“无体之礼,日就月将。”

二、清华大学藏楚简《金滕》新证

清华大学藏楚简《金滕》共14简,保存完好,与今本《尚书·金滕》相校,颇有异文。

楚简《金滕》云:

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二公告周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吾先王。周公乃为三坛同珲,为一坛于南方。周公立焉,秉璧戴硅。史乃册祝告先王日:尔元孙发也,遘害疟疾,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惟尔元孙发也,不若旦也,是年若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命于帝庭,匍又四方,以奠尔子孙于下地,尔之许我,我则孴璧与硅;尔不许我,我乃以璧与硅归。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说于金滕之匮,乃命执事人曰:勿敢言。就后武王力。成王犹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乃流言于邦曰:公將不利于孺子。

简文云:“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今本作:“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在天。”今按:《礼记·礼器》云:“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周易·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睢新。”《礼记·祭统》云:“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又云:“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孝于亲,如此之谓备。”《诗经·皇矣》云:“克顺克比。”《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云:“慈和遍服日顺。”《释名·释言语》云:“顺,循也,循其理也。”

“备子”即孝子。《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孝悌,天下之大顺也。”《论语·学而》云:“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朱熹《集注》引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沈子”,《它簋》铭文云:“乃丹沈子作盈于周公宗,陟二公。”又云:“乃沈子妹克蔑,见厌于公。”沈、审古音同,《吕氏春秋·音律》云:“审民所终。”高诱注:“审,慎也。”《说文》云:“备,慎也。”《效尊》铭文云:“唯四月初吉甲午,王观于尝,公东宫内乡于王,王易公修贝五十朋,公易厥顺子效王休贝廿朋,效对公休,用作宝尊彝。”铭文“顺子”从川从步,从步与升同义,《尔雅·释诂》云:“陟,升也。”《周易·升·象》云:“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简文云:“惟尔元孙发也,不若旦也,是年若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今本作:“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今按:《说文》云:“贤,多才也。”《谷梁传·文公六年》云:“使仁者佐贤者。”《荀子·哀公》云:“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简文云:“尔之许我,我则香璧与琏。”今按:据《说文》,“香”字读音“一曰若存”,故读为“荐”,与荐同。《尔雅·释诂》云:“荐,陈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故能荐彝器于王。”杜预注:“荐,献也。”

简文云:“就后武王力”。今按:《尔雅·释诂》云:“就,成也。”《说文》云:“成,就也。”《逸周书·太子晋》云:“侯能成群谓之君。”孔晁注:“成,成物也。”《礼记·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国语·周语》云:“成,德之终也。”《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韦昭注:“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生、性古同。《周易·系辞上》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为政事庸力行务。”杜预注:“治功曰力。”《汉书·高祖功臣年表》云:“用力曰功。”《释名·释言语》云:“功,攻也,功治之乃成也。”《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说文》云:“功,以劳定国也。”故《尚书·金滕》云:“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未及知。”《管子·明法解》云:“功者,安主上,利万民者也。”《墨子·经上》云:“功,利民也。”《左传·桓公十六年》云:“上思利民,忠也。”《鹖冠子·学问》云:“忠者,久愈亲者也。”《礼记·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三、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君子为礼》新证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君子为礼》存16简,残损较甚,无法恢复原貌。

楚简《君子为礼》云:

顏渊侍于夫子。夫子曰:回,君子为礼,以依于仁。颜渊作而答曰:回不敏,弗能少居也。夫子曰:坐,吾语女。言之而不义,[简1]

口勿言也;视之而不义,目勿视也,听之而不义,耳勿听也;动之而不义,身勿动焉。颜渊退,数日不出。[简2]

问之曰:吾子何其惰也?曰:然,吾亲闻言于夫子。欲行之不能,欲去之而不可,吾是以惰也。颜渊侍于夫子,夫子曰:[简3]

回,独智人所恶也,独贵人所恶也,独富人所恶也。贵而能让,□斯人,欲其讬□□贵□[简9]

整理者注释引《论语·颜渊》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简文云:“君子为礼,以依于仁。”《荀子·礼论》云:“礼者,人道之极也。”《周易·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白虎通·礼乐》云:“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傧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孟子·告子上》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尔雅·释言》云:“宅,居也。”简文引颜渊之言曰:“弗能少居也。”按《孝经》云:“仲尼居。”《释文》引孔注:“居,静而思道也。”《庄子·天地》云:“欲同乎德而心居矣。”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老子》第七十二章云:“无狎其所居。”王弼注:“清净无为谓之居。”

楚简《君子为礼》论视、听、言、动,皆归于义。《说文》云:“义,己之威仪也。”《春秋繁露·仁义法》云:“义者,宜在我者。”《礼记·礼运》云:“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国语·周语》云:“奉义顺则谓之礼。”《论语·学而》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视与听是人的感官,由此了解外部世界。《尚书·洪范》云:“视日明,听日聪。”又云:“明作哲,聪作谋。”马王堆帛书《五行》云:“聪,圣之始也。明,知之始也。故曰:不聪明则不圣知,圣知必聪明。圣始天,智始人,圣为崇,智为广。”又云:“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为君子道,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知。见而知之,知也。闻而知之,圣也。明明,知也。赫赫,圣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孟子·离娄上》云:“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正,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言与动,即言行。《周易·系辞上》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论语·为政》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简文云:“独智人所恶也,独贵人所恶也,独富人所恶也。”今按:《庄子·人间世》云:“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郭象注:“独,不与民同欲也。”“人”指众人,《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云:“人者,众辞也。”《论语·里仁》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道”指义,《贾子·道德说》云:“义者,理也。”又云:“有义,德之美也。”《韩诗外传》卷二云:“子路曰:士不能勤苦,不能轻死亡,不能恬贫穷,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曾子曰:褐衣缊褚,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荀子·大略》云:“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老子》第二十章云:“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河上公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楚简《君子为礼》又云:

凡色,毋忧、毋佻、毋怍、毋谣,毋[简5]

今按:《素问·征四失论》云:“不问其始忧患。”王冰注:“忧,谓忧惧也。”《楚辞·离骚》云:“余犹恶其佻巧。”王逸注:“佻,轻也。”《荀子·不苟》云:“喜则轻而翱。”杨惊注:“轻谓轻佻失据。”《礼记·祭义》云:“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郑玄注:“色不和曰怍。”“谣”,读为繇。《尔雅·释诂》云:“繇,喜也。”《礼记·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冠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楚简《君子为礼》云:

正见勿侧视。凡目毋游,定见是求。毋钦、毋去、听之晋叙,称其众寡。[简6]

今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哉?”

简文云:“毋钦、毋去”,指口。《释名·释姿容》云:“欠,钦也。开张口唇,钦钦然也。”《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张口运气谓之欠(去+欠)。”《仪礼·士相见礼》云:“君子欠伸。”郑玄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晋”,简文从人、晋声,读为“尽”。《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周易·序卦》云:“晋,进也。”《释名·释形体》云:“津,进也,津进出也。”尽从聿声。“叙”,简文从人、余声。《国语·晋语》云:“纪言以叙之。”韦昭注:“叙,述也。”又,《广雅·释诂一》云:“称,度也。”《楚辞·惜誓》云:“若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也。”众寡如言多少、小大,指事物之两端。《礼记·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逸周书·度训》云:“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楚简《君子为礼》云:

启毋发,毋同。身毋偃,毋倩。行毋氏,毋摇。足毋坠,毋高。其在[简7]

廷则欲齐齐,其在堂则[简8]

“启”,简文从月、启声,读为“启”。《尔雅·释言》云:“启,跪也。”《说文》云:“跪,拜也,,”又云:“拜,首至地也。”《尚书·召诰》云:“拜手稽首。”孔传:“拜手,首至手也。”《释名·释姿容》云:“跪,危也。两膝隐地体(阝+兒)也。”《礼记·曲礼》云:“授立不跪。”“发”,读为“废”。《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千人皆废。”《索隐》引孟康曰:“废,伏也。”《礼记·学记》云:“教之所由废也。”郑玄注:“废,弛也。”“同”,简文从厂、同声,读为“眮”。《说文》云:“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又,《说文》云:“躬,身也。”《周易·涣》六三云:“涣其躬。”荀爽注:“体中曰躬。”《说文》云:“偃,僵也。”《汉书·梁平王襄传》云:“即诈僵仆阳病。”颜师古《集注》云:“僵仆,倒地也。”“倩”,读为“清”。《吕氏春秋·序意》云:“盖闻古之清世。”高诱注:“清,平。”“氏”,简文从止、氏声,读为“底”。《左传·昭公元年》云:“勿使有所壅蔽湫底。”杜预注:“底,滞也。”

楚简《君子为礼》云:

子羽问于子赣曰:仲尼与吾子产孰贤?子赣日:夫子治十室之邑亦乐。治万室之邑亦乐,然则[简11]

孰贤?子赣曰:舜君天下[简12]

非以为己名,夫[简13]

非以己名,然则贤于禹也。舜[简14]

□与禹孰贤?子赣曰:禹治天下之川

[简15]

今按:“己名”即“私名”。《列子·黄帝》云:“善养私名。”张湛注:“私名,游侠之属。”《史记·伯夷列传》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日:贪夫徇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圣人无为,不求私利。《论语·泰伯》云:“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涣乎其有文章。”《论语·子罕》云:“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清华大学藏楚简《楚居》新证

楚地神话,瑰丽多彩。清华大学藏楚简《楚居》记载了楚人起源的神话传说,未见于传世文献。

楚简《楚居》云:

季连初降于畏山,氐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川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日妣隹,秉兹率相,詈由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呈伯、远仲。毓徜羊,先处于京宗。穴会避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竖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成该其胁以楚,氐今曰楚人。

简文云:“逆上川水”。又云:“逆流哉水”。“逆”,指易。《周易·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說。”

“上”为火,“流”为水。《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周易·乾·文言》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鹖冠子·度万》云:“地湿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又云:“水火不生,阴阳无以成气,度量无以成制,五胜无以成势,万物无以成类,百业俱绝,万生皆困。”《淮南子·天文》云:“天道日圆,地道日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日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日外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又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之精气为月。”《周易·系辞下》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说文》云:“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川水”,读为“顺水”。《释名·释言语》云:“顺,循也。循其理也。”“哉水”,读为“载水”。《说文》云:“载,乘也。”《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云:“水之为言演也,阴流淖濡,流施潜行也。故其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言阴阳交,物以一起也。”“演”同“衍”,《周易·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释文》引郑玄注:“衍,演也。”《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释名·释言语》云:“善,演也,演尽物理也。”

简文云:“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指占卜结果。《广雅·释诂四》云:“见,示也。”《说文》云:“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例如《左传·襄公十年》记晋侯有疾,“卜,桑林见”。包山楚简占卜记录云:“弄羌占之,恒贞吉。有兑,见新王父、殇,以其故祝之。”又云:“义占之,恒贞不死,有兑,见于绝无后者与渐木位,以其故祝之。”盘庚是商代名王,下文云“及之盘”,与此音同,“庚”同“更”,《国语·晋语》云:“姓利相更。”韦昭注:“更,续也。”《释名·释亲属》云:“子,孳也,相生蕃孳也。”故“见盘庚之子”者,利婚娶之象。《周易》卦象中坤为方。《周易-坤·文言》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简文云:“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由四方。”“兹”,读为“慈”。《释名·释言语》云:“慈,字也,字爱物也。”《小尔雅·广雅》云:“率,劝也。”《周易·井·象》云:“君子以劳民劝相。”虞翻注:“相,助也。”《诗经·抑》云:“相在尔室。”郑玄笺:“相,助也。”“詈”,读为“离”。“由”,简文原字从由从日。《释名·释言语》云:“詈,历也,以恶言相弥历也。亦言离也,以此挂离之也。”《礼记·月令》云:“宿离不贷。”郑玄注:“离,读如俪偶之俪。”《释文》云:“离,偶也。”《广雅·释诂四》云:“俪,耦也。”此处指求婚者由四方而来。

简文云:“及之盘,爰生呈伯、远仲。毓徜羊。”今按:“盘”指婚媾。盘从般声,《周易·屯》六二云:“乘马班如,匪寇婚媾。”《释文》云:“班,郑本作般。”《左传·成公十三年》云:“郑公子般。”《释文》云:“般,本作班。”《汉书·礼乐志》云:“般纵纵。”颜师古《集注》云:“般,相连也。”《吕氏春秋·期贤》云:“民相连而结之。”高诱注:“连,结也。”任昉《述异记》云:“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又,《周礼·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而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丧服传》曰:夫妻判合。郑司农云:主万民之判合。”郑玄注不确,“判”读为“盘”,判合犹言结合。《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毓”,用为后。《国语·周语》云:“其君必无后。”韦昭注:“后,后嗣也。”“徜羊”又作仿佯、相羊,《广雅·释训》云:“仿佯,徙倚也。”《楚辞·悲回风》云:“怜浮云之相羊。”王逸注:“相羊,无所据依之貌。”

简文云:“厥状聂耳,乃妻之”。亦指占卜结果。《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荀子·礼论》云:“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杨惊注:“状,类也。”《周易·乾·文言》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云:“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郭象注:“言耳长,行则以手摄持之也。”耳在左右,辅助之象,故利婚娶。《释名·释天》云:“珥气,在日两旁之名。珥,耳也,言似人耳在两旁也。”《吕氏春秋·明理》云:“有晕珥。”高诱注:“两旁内向为耳。”女主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是摄是赞。”杜预注:“摄,持也。”“耳”通“迩”,《荀子·礼论》云:“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杨惊注:“弥,读为弭。”

季连与妣隹,穴会与妣列,先后徙于京宗,两对夫妇有四子,共属同一排行,伯仲叔季,反映了楚民族早期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形态。

楚简《楚居》云:

至会狂亦居京宗。至会绎与屈均,思若益,卜徙于夷屯,为便室,便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若人之俑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夷。抵今曰绎,绎必夜。

今按:“思若益”,指占卜者的意愿。《诗经·文王》云:“思皇多士。”郑玄笺:“思,愿也。”《释名·释言语》云:“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包山楚简占卜记录中有:“思攻叙于宫室。”“思左尹它践复处。”“思攻解于岁。”“若益”指顺利发展。《诗经·熏民》云:“天子是若。”毛传:“若,顺也。”《吕氏春秋·审时》云:“如此者不益。”高诱注:“益,息也。”《荀子·大略》云:“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杨惊注:“息,繁育也。”

古代占卜于庙堂之中进行。《周易·系辞下》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便室”是临时搭建的场所,代替宗庙。以人俑为神主。《礼记·檀弓下》云:“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如此简陋,恐鬼神不快,故于夜间占卜。“夷”,简文从尸从示。“夷”同“易”,《尔雅·释诂》云:“夷,易也。”《诗经·节南山》云:“君子如夷。”毛传:“夷,易也。”西周《尹吉簋》铭文云:“唯王征月初吉,辰在壬寅,尸伯夷于西宫,益贝十朋。”《管子·山權数》云:“易者,守吉凶成败也。”“绎”,简文从亦从示。《尔雅·释天》云:“绎,又祭也。”

五、江陵九店楚简新证

(一)楚建除

江陵九店56号墓所出楚简中有楚建除,与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建除名目略有不同,例如:

“赣日”,秦简作“除日”。“赣”,读为“坎”,如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中的“坎卦”皆作“赣”。地面上开挖一处浅坑称为“坎”,《礼记·檀弓下》云:“其坎深不及泉。”《说苑·修文》云:“其穿深不及泉。”“除”作动词有开通之义,《吕氏春秋·去宥》云:“奸人路除。”高诱注:“除,犹开通也。”

“皮日”,秦简作“盈日”。“皮”,读为“蕃”。《汉书·古今人表》:“司徒皮。”《毛诗》作:“番为司徒。”蕃、盈义近,《周易·晋》卦辞云:“康侯用赐马蕃庶。”《释文》云:“蕃,多也。”《诗经·节南山》云:“降此鞠讻。”毛传:“鞠,盈。汹,讼。”郑玄笺云:“盈,多也。”又如《国语-越语》云:“民乃蕃滋。”韦昭注:“蕃,息也。”《周易·剥·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虚。”

“宁日”,秦简作“定日”。《左传·定公五年》云:“及宁。”杜预注:“宁,安定也。”

“工日”,秦简作“执日”。工、官同义,百官即百工,又称为百执事。

“坐日”,秦简作“破日”。“坐”,如其字考释无误,当读为“挫”,《说文》云:“挫,摧也。”《国语·吴语》云:“而未尝有所挫也。”韦昭注:“挫,毁折也。”

“危日”,秦简作“盍日”。《管子·禁藏》云:“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尹知章注:“危,谓毁败。”危、盍义近,《说文》云:“盍,覆也。”《礼记·王制》云:“不覆巢。”郑玄注:“覆,败也。”

“收日”,秦简作“复日”。《国语·吴语》云:“王其无方收也。”韦昭注:“收,还也。”复、还同义。

“甸日”,秦简作“开日”。“甸”,从田声,读为“陈”。《汉书·邹阳传》:“欲开忠于当世之君。”颜师古《集注》云:“开谓陈说也。”

“微日”,秦简作“闭日”。《国语·晋语》云:“设微薄而观之。”韦昭注:“微,蔽也。”蔽,闭也。

其他如“坪”作“平”、“城”作“成”,是同音假借。由此知秦楚建除名目意义基本一致。建除十二日配十二地支。建与除,二者处于相对位置,其他十日分两组,称为“建前五将”和“建后五将”。

建除起源甚早。殷墟卜辞中有:

其遘败日。《南·南》1·170

不遘败日。《京》4364

“败日”,应是“破日”。《吕氏春秋·义赏》云:“败楚人于城濮。”高诱注:“败,破也。”《太平经》卷137-153阙题中有:“当王气为死,当月建为破,此尊严第一之气,故不可当也。当者死,名为杀气大耗。”德国人勒柯克曾于新疆吐鲁蕃得一块唐代残纸,文云:“大耗在巳,小耗在午,发盗在未,丧门在寅……。”《太平经》卷73-85阙题中有:“当月建名为破大耗,当帝王气冲为名死灭亡,元气建位,帝王气为第一气,尊严不可妄当也。”

(二)生子占

生子占在古代方术中极普遍,形式多样。云梦秦简《日书》中有“生子”,以六甲为例:

甲戌生子饮食急,甲申生子巧有身事,甲午生子武有力少孤,甲辰生子毂且武而利弟,甲寅生子必为吏,甲子生子少孤衣污。

其他如“稷辰”“建除”中都有生子占。九店楚简建除中生子占共五条:

结日:生子,无弟,女有弟,必死以亡。

达日:生子,男吉,女必出其邦。

绝日:生子,男不畴。

赤日:生子,男必微于人。

禾日:长子吉,幽子者不吉。

“幽子”即“幼子”。上引五例中,“结日”与“禾日”的情况相近,占生子,长吉而幼凶。《周易·师》六五云:“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日:“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弟子即幼子,又称少子。《仪礼·大射礼》云:“胜者之弟子洗觯。”郑玄注:“弟子,其少者也。”

“微”,读为“美”。赤日生子必美于人,反映了古代男子重美容的习俗。《战国策·齐策一》云:“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又如《吕氏春秋·达郁》云:“列精子高听行乎齐泯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会朝雨,祛步堂下,谓其侍者日:我何若?侍者日:公姣且丽。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谓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

《逸周书·武称》云:“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朱右曾《集训校释》云:“美男,外宠。老,老成人。舌,谏诤之舌也。”《墨子·尚贤中》云:“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若处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孔子被后世尊崇为圣人,宣称“有教无类”,但是也以貌取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各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如《庄子·盗跖》云:“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悦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辨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盗跖大怒日: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父母之遗德也。”容貌轩朗,居然高于智勇之士,甚至可以“南面称孤”。

睡虎地秦简《日书》“衣良曰”云:“丁丑材衣,媚人。”《小尔雅·广诂》云:“媚,美也。”《释名·释天》云:“虹,又日美人。阴阳不合,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故以其盛时名之也。”“虹”的产生是因为淫风盛行。《史记·佞幸列传》云:“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侍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骏鹩、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两人徙家安陵。”

(三)武夷

九店楚简中有:

□敢告□□之子武夷,尔后复山之熙,不周之野。帝谓尔无事事,命尔司兵死者。

《史记·封禅书》云:“后人复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索隐》云:“顾氏案:《地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武夷君,是时既用越巫勇之,疑即此神。今按:其祀用干鱼,不飨牲牢,或如顾说也。”

文献中有关“武夷”的记载很少,简文内容是重要发现。“武夷”究竟是否指武夷山之神,不得而知,但“武夷”与“兵死”义近。《礼记·曲礼上》云:“武车绥旌。”郑玄注:“武车,亦兵车。”夷、尸古同字。尸、死古通。《汉书·陈汤传》云:“求谷吉等死。”颜师古《集注》云:“死,尸也。”凡为利器所害者都是“兵死”,并不仅限于战争,即《尚书·洪范》所说的“凶短折”。

“复山”指东北方的鬼门。《周易·复·彖》云:“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人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反复即终始之道。天道运行,反复不已,终始相应。《周易·说卦》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日成言乎艮。”艮卦之象为山,故日“复山”。艮为东北之卦,古式盘中东北是鬼门。

“熙”表示南方向阳之地,如殷墟卜辞中有:

辛卯卜,贞在熙天邑商公宫,卒兹夕亡咎。

辛酉卜,贞在熙天邑商公宫,卒兹夕亡咎。

□□卜,贞在熙天邑商公宫,卒亡咎。

《合》36541

《廣雅·释诂》云:“熙,光也。”《礼记·缁衣》云:“于缉熙敬止。”郑玄注:“缉熙,皆明也。”所谓“天邑商公宫”是商都南郊的明堂,《孝经》郑玄注:“明堂,居国之南,南是明阳之地,故曰明堂。”

“不周”,指天门。《淮南子·原道》云:“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东南倾。”《淮南子·地形》云:“西北方日不周之山,日幽都之门。”古式盘中西北是天门。《庄子·庚桑楚》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不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不周”当读作“不州”,《墨子·经下》云:“是是与是同,说在不州。”《广雅·释言》云:“州,殊也。”故“不州”即“不殊”,指无差异,无区别,相当于道家所说的“玄同”。《老子·道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即“天门”。古式盘与天道相配。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所出式盘,四隅有四门,分别是:西北天据己、东北鬼月戊、东南土斗戊、西南人日己。天门、鬼门都处于北方,北方为阴,南方为阳。阳为德,阴为刑。所以,“武夷”是阴间主司“兵死“者的神灵。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楚简
战国楚简所记丝织品“霝光”研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战国楚简研究概况综述*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民复孝慈”解
楚简二则校读
楚简《周易》革卦“改日”考释
用笔千古不易
楚简《武王践阼》三札
上博简《周易》字词札记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