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周易》革卦“改日”考释
2016-12-17于茀
于 茀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25)
楚简《周易》革卦“改日”考释
于茀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要】革卦“巳日”一词,古来或释为已然之日,或释为干支己日,难成定谳,成为易学疑案。“巳日”,楚简《周易》作“改日”,为解决疑案提供了契机,然学界对于“改日”或释为“攺日”,或释为“改革之日”等,于义皆有未安。其实“改日”与关乎古礼的“改邑”、“改火”、“改岁”等语在形式上相似,上古有“日官”、“日御”,皆掌历数,“改日”之“日”应指“历数”。再以《象传》“治历明时”证之,“改日”当指改革历法,即所谓“改正朔”。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之语,以《礼记》“虎犆”、“豹犆”证之,当指“易服色”。传世本“巳日”之“巳”,以甲骨卜辞“改”省作“巳”之例证之,当读作“改”,由此推测传世本可能有更早的文献来源。
【关键词】楚简《周易》革卦“改日”改革历法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以下简称楚简《周易》)于2003年底刊布*参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十数年间学界同仁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其中的一些异文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楚简《周易》第四十七简为革卦的卦辞和初九、六二、九三三爻的爻辞,与传世本对校,最重要的异文是卦辞及六二爻辞中“改日”的“改”字,在传世本中与之对应的文字,《十三经注疏》本为“巳”字,李鼎祚《周易集解》作“己”字。目前学界对“改日”的解释,正如对传世本中“巳日”的解释一样,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从传世本来看,诸家对“巳日”的训释,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读为“已”字,训为已经;再是读为干支字,或读为“巳”,或读为“己”。
读为“已”字者,如《革》卦卦辞王弼注:“夫民可与习常,难与适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革之为道,即日不孚,巳日乃孚也。”*《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下册,第512、516页。革卦六二爻辞王弼注曰:“阴之为物,不能先唱,顺从者也,不能自革,革巳乃能从之,故曰巳日乃革之也。”*《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下册,第512、516页。从注文之文义来看,“巳”字皆读为已然之“已”。再如《周易集解》集干宝解:“天命已至之日也。乃孚,大信著也。武王陈兵孟津之上,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国,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未可也’,还归。二年,纣杀比干,囚箕子,周乃伐之,所谓‘已日乃孚,革而信’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第141页。
读为干支字者,如朱震《汉上易传》曰:“巳日,先儒读作‘已事’之已。当读作‘戊己’之己。十日至庚而更,更,革也。自庚至己,十日浃矣。己日者,浃日也。”*朱震:《汉上易传》,《四部丛刊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7册,第33页。顾炎武《日知录》:“《革》:‘巳日乃孚’、‘六二:巳日乃革之’,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天地之化,过中则变,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故易之所贵者中,十干则戊己为中,至于己则过中而将变之时矣,故受之以庚。庚者,更也,天下之事当过中而将变之时,然后革而人信之矣。古人有以‘己’为变改之义者,《仪礼·少牢馈食礼》‘日用丁己’注:‘内事用柔,日必丁己者,取其令名,自丁宁,自变改,皆为谨敬。’而《汉书·律历志》亦谓‘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是也*原注:纳甲之法,《革》下卦离纳己。。王弼谓‘即日不孚,巳日乃孚’,以‘巳’为‘已事遄往’之‘已’,恐未然。”*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29页。今人谢祥荣《周易见龙》据《尚书·武成》认为,巳日就是癸巳日,是武王起兵伐纣之日*谢祥荣:《周易见龙》,成都:巴蜀书社,2012年,第480~481页。。另外,高亨读“巳日”之“巳”为祭祀之“祀”*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2页。。
从楚简《周易》来看,诸家对“改日”之“改”的代表性诠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读为“攺”;再是读为“已”;三是读为改革之“改”。原整理者濮茅左把“改日”之“改”,释为与“改”字不同的另外一个字“攺”,把“攺日”释为“逐鬼禳祟之日”*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9页。。朱兴国又进而指出,“攺日”乃指革凶除害之日,“攺日”即建除十二辰中的“除日”,亦即丛辰十二辰中的“害日”*朱兴国:《楚竹书〈周易·革〉“攺日”考释》,简帛研究网,2007年3月4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zhuxingguo003.htm。。台湾学者魏慈德认为,“改日”之“改”应读为“已”,“《上博·周易》当是以‘攺’来通读为‘已’义,而不会是‘己’字的”*魏慈德:《从出土文献的通假现象看“改”字的声符偏旁》,《文与哲》第十四期,2009年6月。。邢文认为,“改日”就是“改革之日”的意思。*邢文:《〈诗论〉之“改”与〈周易〉之〈革〉》,《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1期。
如何看待上揭三种观点呢?楚简《周易》及《孔子诗论》中从“巳”从“攴”之字,应释为“改”,不应释作“攺”,这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故无需再论;把“改日”之“改”读为“已”,似乎还缺少依据;把“改日”之“改”读为“改革”之“改”,以本字读之,体现了对楚简《周易》文本的重视和审慎的学术态度。从卦义来看,革卦主旨是讲变革,就应该在卦爻辞中有所体现。从其他诸卦来看,多有在爻辞中重复出现卦名的;从本卦来看,楚简卦辞、六二爻辞里出现“改”字,初九、六二、九三爻辞出现“革”字,今本九四爻辞出现“改”字,九五、上六爻辞出现“变”字,上六爻辞出现“革”字。可见,除了卦名“革”字,还有同义词、近义词“改”、“变”。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楚简“改日”之“改”字也应读如字。
人们对传世本“巳日”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难成定谳,成为千古学术悬案。楚简“改日”这处异文的发现非常重要,这可能为人们破解这一学术悬案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但是,上揭把“改日”解释为“改革之日”,验之以爻辞“改日乃革之”于义仍有未安。上古有“改邑”、“改井”、“改火”、“改岁”等成语都关乎古礼,“改日”一语在形式上与“改邑”、“改井”、“改火”、“改岁”等语极为相似,“改日”似不能简单解释为变革之日,“改日”当有特殊含义。
《左传·桓公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杜预注:“日官、日御,典历数者。”据此可知,先秦时期“日”可以指称历数(历法)。因此,可以推想楚简革卦“改日”的“日”或是指历法之事,而“改日”可能是指改革历法。《革》卦《象》传云:“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治历明时”就是修治历数,以向民众明示天时的变化。传世本“改日”作“巳日”,《象》传所言“治历明时”与传世本卦爻辞之间似无明显的对应,因此,未曾被重视。但是,《象》传所言“治历明时”,当是有所本。楚简“改日”异文,恰好与《象》传所言“以治历明时”相呼应。
一般来说,古人治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改朝换代时,此所谓“改正朔”;再是平时的校正历法。关于改朝换代而改革历法,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如《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云:“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尽管对于所谓“三正”之说有不同的意见,但三代历法不同却是事实。顾炎武《日知录·正月之吉》说:“《豳诗·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273、194页。又,《日知录·改月》云:“三代改月之证,见于《白虎通》所引《尚书大传》之言甚明。其言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273、194页。
关于平时的校正历法,是针对历法存在误差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而进行的修正,对此典籍中有很多记载。《尚书·尧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左传·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时已至冬十二月,可是还发生了蝗灾,季孙觉得奇怪,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向他解释说,我听说大火星不见于天空时,昆虫蛰伏。可是现在大火星还在天空逐渐向西沉没,应该是司历官的过错。孔子的意思是司历官搞错了历法,从上述情形分析,应该是当置闰而没有置闰造成的。对于以农耕为生产方式的上古时代,历法直接与人们的生产相关,而历法的误差,会影响人们的农事,因此,校正历法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回到革卦本身,为称引及解释方便,现将革卦卦爻辞迻录如下:
革:改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六二:改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古人对于《革》卦的解释不仅明确提到“改正朔”,而且还提到“易服色”。郑康成的注说:“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王应麟辑,郑振峰等点校:《周易郑康成注》,《王应麟著作集成·周易郑康成注·六经天文编·通鉴答问》,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6页。宋人项安世《周易玩辞》说:“泽中有火,天之革也。治历明时,人之革也。凡改世者必治历,改岁者亦必治历。治一世之历者,可以明三正、五运之相革,治一岁之历者,可以明十二岁、六十甲子之相革。”*项安世:《周易玩辞》,《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1册,第618页。
验之以革卦卦爻辞,卦爻辞中的“改日乃孚”、“改日乃革之”、“改命”、“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就是讲“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新朝改正朔以与旧朝相区别,以示重新开始,这极其重要,所以特在卦辞中言之。“改日乃孚”,就是改了正朔人民才信服的意思。六二爻辞“改日乃革之”,意思是改了正朔然后进一步变革其他方面。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就是讲“易服色”?唐人史徵《周易口诀义》云:“虎变者,谓改正朔易服色,取其文章炳焕,又取虎之威猛可畏之义也。”*史徵:《周易口诀义》,《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0册,第57页。“虎变”就是“易服色”,这个见解确是发前人所未发,但认为“虎变”还指称“改正朔”倒不是确然之论。
“虎变”如何就是“易服色”,史徵并没有具体说明。《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郑玄注云:“服色,车马也。”孔颖达疏云:“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车之与马,各用从所尚之正色也。”孔颖达专以颜色言之,但是,就革卦而言,虎变、豹变恐怕不仅是颜色上的变革。《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士齐车,鹿幦豹犆。”郑玄注云:“幦,覆苓也。犆,读皆如直道而行之直。直,谓缘也。”所谓“幦”就是车轼上的覆盖物,天子之车用羔皮制作,大夫和士的齐车及大夫的朝车用鹿皮制成,所谓虎犆、豹犆就是用虎皮、豹皮装饰幦的边缘。皮锡瑞《经学通论》云:“‘六五大人虎变’、‘上六君子豹变’,亦取象于虎豹之皮,而取义于皮革之革,《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故曰‘大人虎变’,大夫士‘鹿幦豹犆’,故曰‘君子豹变’,君称大人,大夫士称君子,云‘小人革面’者,盖庶人役车,其幦以犬羊之鞟为之,无虎犆豹犆,故曰‘革面’,若以‘革面’为改头换面,古无此文法也,易之取象必有其物、有其事,无虚文设言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40页。按照皮锡瑞之意,“虎变”、“豹变”指的是变革车幦的缘饰以虎豹之皮,大人(天子)变革为用虎皮来做车幦的缘饰,君子(大夫和士)变革为用豹皮来做车幦的缘饰,这正是所谓的“易服色”。不过,细审之,皮锡瑞所言“庶人役车,其幦以犬羊之鞟为之,无虎犆豹犆,故曰‘革面’”,恐怕为揣测之辞,载籍无据。而所言“以‘革面’为改头换面,古无此文法”,却很有见地。革卦上六《象》传曰:“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项安世说:“‘小人革面’非为面革而心不革也,若其心不革,何以谓之有孚。面者,向也。古语面皆谓向,如墙面王面南面皆是。当是时也,小人易向而遵王之道矣。故曰‘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君子本与君同向,是而追琢成章,而小人本不同向,故以‘革面’言之。”*项安世:《周易玩辞》,《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册,第619页。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下传世本的“巳日”问题。由于巳、已、己三字形近,古来诸家,各言其说,使人觉得不无穿凿之感。洪迈《容斋随笔》已发出慨叹:“经典义理之说最为无穷,以故解释传疏,自汉至今,不可概举,至有一字而数说者。姑以《周易·革》卦言之,‘巳日乃孚,革而信之’,自王辅嗣以降,大抵谓‘即日不孚,巳日乃孚’,‘巳’字读如‘矣’音,盖其义亦止如是耳。唯朱子发读为戊己之己。予昔与易僧昙莹论及此,问之曰:‘或读作己(音纪)日如何?’莹曰:‘岂唯此也,虽作巳(音似)日亦有义。’乃言曰:‘天元十干,自甲至己,然后为庚,庚者革也,故己日乃孚。犹云从此而革也。十二辰自子至巳六阳,数极则变而之阴,于是为午,故巳日乃孚,犹云从此而变也。’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四部丛刊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33册,第6页。
如果楚简本的“改日”是文本的原貌,那么传世本的“巳日”就是“改日”的讹误吗?恐怕不能这样简单地得出结论。李学勤先生有《释“改”》一文,对“改”字源流作了详细探讨,认为古文巳、已为一字,更改之“改”,乃是从“攴”、“已”声的字,并进而指出,由于“改”字从“已”声,在甲骨文中“改”字省略为“已”,例如:
弜已,兄(祝)于之,若。(《甲骨文合集》27552、30763)
弜已,告小乙。(《小屯南地甲骨》656)
弜已,告且(祖)辛。(《小屯南地甲骨》656)
弜已,用羌。(《小屯南地甲骨》4325)
“已”皆可读为“改”*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20页。。按照李学勤先生的意见,传世本革卦的“巳(已)日”之“巳(已)”,也可以读为“改”,是“改”字之省。由此推测,传世本可能有更早的文献来源。
[责任编辑罗剑波]
[作者简介]于茀,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An Explanation of “Gai-ri” in the Hexagram of Ge on I-Ching Copied on Chu Bamboo Slips
YU Fu
(The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巳日” in the hexagram of Ge in I-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 It is written as “改日gai-ri”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which provided a guideline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scholars’ explanation of this word is controversial. In fact, the “日” of the “改日” referred to calendar, and “改日”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calendar reform. Moreover, this article speculates that the popular version of I-Ching may have earlier literature sources.
Key words:I-Ching copied on Chu bamboo slips; hexagram of Ge; calendar reform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帛文献的文体形态及文体谱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5BZW04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