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猫仔粥”
2018-03-29林长华
林长华
“来吃猫仔粥啊,鲜香又利口啊!”每当夜幕降临,海峡西岸的闽南街市,三三两两的猫仔粥小吃摊不时传出一声声热情亲切的叫卖声,一阵阵诱人食欲的海鲜味随风飘荡、弥散……
“猫仔粥”,与猫食有关但不是猫肉煮成的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既是粥又有食料的粥品。主料选用上乘的江南大米,浸泡后沥干,放入铺有纱布的蒸屉蒸到米心刚透时歇火备用,一颗颗饭粒如同雪白的珍珠。食客光顾,摊主随即抓一把饭粒放入大海碗,再调配下粥的食料,这其中大都是海味,如鱼片、鱿鱼、牡蛎、蛏肉、虾仁、扇贝肉,等等。还有猪肉片、猪腰、菜心、香菇、茼蒿、芹菜、蒜丝、葱末等,总共二三十种食料和配料。食客在桌边稍坐,此时摊主就在陶瓷锅里放入猪骨汤烧沸,手脚麻利的摊主像药剂员抓药配方一样,分主次顺序地把饭粒和食料倒入锅里,紧接着用猛火煮熟,然后加上葱、蒜、芫荽、味精、鱼露、胡椒粉等调味品。不到一刻钟工夫,一碗香喷喷,热腾腾,香气扑鼻,鲜美可口的猫仔粥便端到食客面前。
“猫仔粥”的来历有个有趣的传说。从前,闽南沿海有位名厨,做得一手好菜。一次,他应请为财主掌勺操办婚筵,忙了一整天,刚想歇一会,猛然想起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尚未进食,就赶紧偷盛了半碗饭,匆匆抓起灶头切好的鱼虾海产品,再添加菜料和高汤用猛火烧开,不料让东家撞见,问:“师傅做啥好吃的?”厨师急中生智说:“给家中的猫仔煮点吃的。”东家用狐疑的眼光瞥了瞥碗中物,见碗中虾红、鱿白、鱼雪、鸡黄、肉赤、菜青、葱绿,色泽耀眼,俨然一件色彩斑斓的艺术品。说:“你家养的是什么猫,那么高贵?”说罢舀了一汤匙尝尝,不禁啧啧赞美:“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猫仔粥,你就照着这些配料给我的贺客们每人煮一碗尝鲜。厨师没想到歪打正着,烹出一道好粥品,赢得宾客的交口称赞,“猫仔粥”因此得名。
笔者在闽南沿海采风中,采集到这么一个故事:南宋末年,京都失陷,小皇帝赵和丞相陆秀夫、陈宜中一行被元军追杀,南逃至闽南沿海地区。忽一日,随带粮食殆尽,君臣饥肠辘辘,左右丞相轮流背小皇帝来到一个渔家乞食,财主见是几个满面尘土烟火色的乞丐,就把餐后要喂猫的残羹剩饭(俗称“猫仔粥”)施舍给他们,君臣饥不择食,风扫残云般进食。后来,他们南渡到广东崖山安顿下来后,每每谈及那段难忘的逃生险境,无不思慕那顿美味粥食,可是御厨不懂得烹煮法,做出的粥品老是走样,不合“万万岁”的口味。这下可把领班的御厨吓坏,他只好驾舟到当时皇上流寓之地暗访,终于做成了“猫仔粥”,获得皇上的嘉赐。后来广东崖山被元军攻陷,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那位御厨也潜回老家闽南,经营起独家风味小吃“猫仔粥”。
斗转星移,几个朝代过去,猫仔粥在传统技法上不断出新,厨师们注重用料新鲜,刀工精细,调料鲜美。无论是灼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食客一到,现煮现卖,即使食欲欠佳的顾客,尝到这一清鲜可口而又营养丰富的独特粥品,无不胃口大振。凡办喜事人家,当上完最后一道菜后,总习惯给贺客们煮一碗“猫仔粥”,说是吃了“猫仔粥”才算是吃完“全席”。清代道光年间闽南有个进士黄开泰(1816-1892),任直隶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县令,衣锦还乡时应邀到闽南诏安县亲戚家做客,他吃过亲戚用当地海鲜烹煮的“猫仔粥”,连声叫好,即席吟颂一首竹枝词赞美:“猫粥名奇味美哉,餐余不觉胃脾开。珍馐漫道尝将遍,怎及宗兄烹饪来。”
好的东西总是口口相传,家家引用,犹如一台优秀的戏剧,会被到处移植,后来闽南沿海渔家竞相仿效,“猫仔粥”一直传到今天。回祖家的海外侨胞,每当品尝了这种海味浓郁的粥品,倍感亲切,仿佛这豌粥会唤起他们对故乡的美好忆念。筆者的国外亲友回乡探亲谒祖,并不要我请他们上酒楼享受山珍海味,而非要我带他们上街品尝久违的“猫仔粥”。他们常说,一碗猫仔粥已包含故乡的山珍海味了,这正是:“美味猫仔粥,一碗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