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狗肴十里香(一)
2018-03-29樊哲理
樊哲理
俗话说得好:“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对于狗肉,连神仙都难逃诱惑,更何况是凡夫俗子呢!狗肉在民间有“香肉”之美誉,而且营养丰富,滋补强身,近年来成为美食客的新宠。
食狗习俗历史长
我国食狗肉的习俗由来久矣。《周礼》:“凡王之膳用六牲。”六牲者,马牛羊鸡犬豕。《礼记》上叫“食犬”,《礼仪》中叫“烹狗”。
距今约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发现了吃狗肉剩下的狗骨。狗在秦汉期间养殖极为普遍,当时人们以狗肉为佳肴,配合粱米食用,比猪肉羊肉更受欢迎。
在汉代以前,古人是颇为重食狗肉的,狗肉不仅味美供食用,而且用上等狗肉来祭祀宗庙。《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鸡曰瀚音,犬曰羹献。”周代就曾为此设置官职,专司其事,名为“稿人”,专门圈养祭祀宗庙用犬。
《国语》中所说:“升丈夫二壶酒一犬。”这是民间祝贺亲友生子的礼物;给老师的年终学费是用狗肉束(干狗肉)来表示的。而用来宴客送礼的就更多了。
古代吃狗肉是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孟老夫子就曾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矣。”意思是说,7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可以食狗肉。一方面可能是肉质匮乏,另一方面这是对老人的敬重。这又是何等的郑重其事。
到了秦时,食狗已是相当普遍的事了。大家都熟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史记·荆轲传》中说:燕市上有个隐姓埋名的侠士就叫狗屠,专门以供应狗肉为业。朱熹在批注“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语)时指出:“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狗肉还放在豕(猪)肉之前,可见狗肉越来越成为大众的主要肉食了。
狗肉的味道怎么样呢?肯定大大胜过猪肉。所以屈原的学生写词赋歌颂美时,首先就提到“狗肉之和”,即红烧狗肉。正因狗肉味美,所以,食狗肉之风一直沿袭至今。
狗肉馥郁到八珍
中国最早提出美食八珍是在战国时代。
《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郑玄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渍、熬、炮羊、肝也。”
肝,食品名,古膳八珍之一。《礼记·内则》:“肝,取狗肝一,之以其,濡炙之”。,肠间脂肪,俗称网油。其烹饪方法是:将狗肝入味加调料后,用网油蒙在狗肝上,烧烤而成。
肝,烧烤烹调时,油脂会浸润到狗肝上,而火烧烤时,明火并不直接烧到肝上,而是热作用于网油,网油承受火烧,将热传导到狗肝上,网油包裹的狗肝则是“烤”。
肝鲜嫩味美,又有脂膏的油香;由于是网油包裹的,狗肝上并无灰尘,干净卫生。可见古人厨师的烹饪智慧和技巧。
秦汉人经常吃狗肉,因此烹饪狗肉的技术很精湛。狗肉脯、犬磔、鼋汁狗肉等是秦汉人的名肴。
狗肉脯,其烹饪方法是:先撒上花椒、生姜粉,再加上各种调料品,煮熟后,加热除去水分成为狗肉干。
汉代还有一种载入食經的“犬磔”。《东观汉记》·《光武帝》:“帝至邯郸,赵王庶兄胡子进狗磔马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有作“犬磔”“苞磔”等做菜方法。
犬磔,用15 kg狗肉、6 L小麦、6 L酒,煮到三沸,换过汤,再用3 L小麦、3 L酒,将肉煮到狗肉分离,去除骨,然后打30个鸡蛋,把狗肉裹起来,放进甑里蒸到鸡蛋干透,再用石头压榨一夜,就可以刀切成薄片,装盘品尝了。
这样精心烹制的犬磔入口即化,味美香馥,营养丰富。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的午餐肉及香肠类的美食。如果古人不反对的话,我们不妨叫它“午餐狗肉”,或者叫“狗肉香肠”。
啊!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热狗”。不过,这不是德国的“热狗”,而是中国古代的“热狗”。
“屠狗与贩缯,突起定倾危。”(唐·李商隐)屠狗,是指汉高祖刘邦属下大将樊哙曾以屠狗为业。
汉初舞阳侯樊哙微贱时,曾在他的家乡沛邑“以屠狗为业”。传说,当时身为泗水厅长的刘邦就时常光顾,但多不给钱。樊哙当然不悦,便偷偷迁到河东去卖,刘邦闻讯过河去,正愁无船可渡,突然,水中游来一只老鼋,把他驮到东岸,吃完狗肉后又坐老鼋回沛,并嘱咐他以后随叫随到。
樊哙为了阻止刘邦来店白吃狗肉,便背着刘邦把鼋杀了,并与狗肉同烹,而且用当地乌龙潭的水来洗煮狗肉,不料煮出来的狗肉味道更加鲜美。自此以后,“鼋汁狗肉”的美名便不胫而走,从古流传至今。
刘邦称帝后,回到故乡沛邑,还专摆狗肉宴,当然少不了鼋汁狗肉这道名肴,招待父老乡亲,酒酣肉饱之后,诗兴大发,便拔剑起舞,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慷慨昂扬,成为千古绝唱!
沛县狗肉,汤浓肉香,美味可口。它的制作工艺有独特之处,世代相伴。它的原料,选自膘肥、健康的狗肉,对病、瘦、死狗一律不用。宰狗时,要求体态完整,不带一丝茸毛。烹调时,用多年陈汤,佐料有丁香、茴香、花椒、桂皮、砂仁等十几种调料。
据说,现在的沛县狗肉依然沿用的是当年樊哙留下的“鼋汁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