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比喻艺术
2018-03-28伍冠铭
伍冠铭
摘 要:荀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书,不仅是先秦较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还是先秦儒家思想比较集中的表述。在《荀子》之中,不但其思想鲜明的显示出了无穷智慧,其语言艺术更是和思想相互融合,以至发挥出更大价值。本文主要对《荀子》的比喻艺术做出了分析,希望可以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荀子》;修辞手法;比喻艺术
提到荀子,可能有很多人对其人与其思想都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不过,他的名篇《劝学》与其中的一些名句,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一系列名句,却是众人皆知。而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著作,得到广泛传播,其实除了《劝学》与系列名句,概括的将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传达以外,还和其文章当中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联系。最为主要的就是其中所运用的修辞艺术,而比喻则在此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灵活多样的比喻形式
在荀子的散文当中,非常善于将比喻加以应用。针对先秦散文,比喻在《左传》与《战国策》的运用当中,也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但是,荀子在运用比喻时与之相比却更加集中且灵活。荀子所运用的比喻不但数量比较多,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也更为精彩贴切。
《荀子》中比喻的形式非常多样,在将比喻进行运用的时候,手法又特别灵活且自然,生动鲜明,不会让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有些句子会通过同一种类型的事物设喻,根据一样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反复说明,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强调,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有些句子又会把两种相反的现象进行组合,从而可以进行鲜明的对照,使读者可以从这之中清楚一些道理,比如,“将骐骥和驽马对照”等。针对设喻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先反后正,而也有可能又会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而且句式变化也非常灵活多样,不会让人感觉到枯燥呆板,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形式上来讲,通常会将其分为:明喻、暗喻与较喻等。
例如,以《劝学》这一文来讲。在《劝学》当中,通过比喻的特殊性,让传统的“说教”不再以枯燥呆板的形式展开,而是更加偏向于生动鲜活。《劝学》中比喻的特殊性,主要可以从比喻的多样化中体现出来。而用于比喻的各种不同事物,关键包含了花草树木与车马弓矢等。另外,在比喻中还在很大程度上将人的各种不同感觉器官加以调动,进而用自然事物的感知来作比,把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转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让人容易代入感知。比如触觉,“冰水为之而寒子水”;比如听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或如视觉,“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根据大略统计,在《劝学》当中,这种质朴且有富有哲理性的比喻,差不多有五十多处,并且,当中的很多比喻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二、通过比喻说理
所谓比喻,又可以称之为打比方,在《荀子》一文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比喻方式来进行说理,主要就是将比较深奥的一些道理,通过很多浅显化且贴切的比喻来进行表达。利用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设喻,根据不一样的角度与侧面进行叙述,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讲得清楚、具体且较为生动。这样深入浅出,让读者也更容易理解。荀子用比喻说理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单用比喻,隐正意于其中。所谓的正意,其主要就是指作者要表明的道理,比如,“他的意志如钢铁一般坚强”,其中“意志”即指“正意”,是显露出来的。而有的比喻正意并不会直接显露。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就是隐去正意,通过用比来表示。在《荀子》当中,运用了特别多这种类型的比喻方法,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便能够超过老师,以此将学习的重要程度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第二,先设喻,之后将正意引出。在以上比喻形式中正意不会显露出来,而在这一比喻形式中,正意是有显露的。比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句主要利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比喻君子善于经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通过比喻将正意引出之后,再利用设喻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劝学》当中,先利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将“积累”的重要性引出,之后又连续叠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以此对“积累”的重要程度做进一步强调。
三、结束语
荀子对比喻手法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极高的层次。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文学的生动性和鉴赏性。更可貴的是,运用比喻手法来进行说理,以浅显易懂的比方来阐明某个深奥的道理,这往往更利于作者思想的传播。在战国时期,比喻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显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语言艺术与思想相融合,往往会使二者历久弥新,相互促进。比喻手法的运用对现世文学来说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在文学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值得深修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韦超.试析《荀子》中的辞格说理艺术[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142-143.
[2]龙雷,张善存.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J].青年教师,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