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2016-12-08赵哲
赵哲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语言。语言的不同性往往体现在表达方式、理解方式等方面,而隐喻是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所用的修辞手法,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是人类认知、感知、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较为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而钱钟书先生所著小说《围城》就是以独具特色的隐喻为其增添色彩。
关键词:围城;隐喻思维;修辞手法
一、隐喻理论概述
人类自开始运用语言,就避免不了比喻的运用,而隐喻是比喻手法之一,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比明喻更具灵活性、形象性。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人们不能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往往会把另外的大家都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表达,这就将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相互关联了,逐渐地,这种认知方式成为一种普遍,在人们的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中成为一种系统性的认知方式。除此之外,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又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又难理解的目标域,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从而激活大脑中理解该句所需要的认知图式。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它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能够将复杂、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人们在交流中能够更好地表达各自的观点或其他。作者在作品中采用隐喻的方式不仅能提作品魅力,还能让语言风格更具吸引力,更为直接地表达情感。
二、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隐喻在《围城》中的运用可谓是“重头戏”,是整部小说的主要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李梅亭、曹元郎、范小姐等人物的形象特点,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钟书先生能够基于中华文化、历史特点、时代背景等元素构建一部具有文化内涵、时代特色的小说,与他的隐喻思维有着莫大的联系。从《围城》来看,其特点大概有如下几点:
(一)联想丰富
《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将两个差距较大的相似之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也正是《围城》的特色之一,作品中大部分的隐喻是在这样的两者之间建立,只是这就使读者很难一下看明白相互之间的联系,比如作品中穿着暴露的鲍小姐在留学生的眼里被比作“真理”,“真理”与女人之间其实很难产生联系,但一句“真理是赤裸裸的”就将两者的联系挑明,除此之外,作者还借用对唐晓芙眼睛的描写来讽刺其他女人的大眼睛,将她们的大眼睛说成“政治家的大话”,像这样的写法还有很多,若不仔细推敲,真的很难发觉其中的联系及其中蕴含的奥秘,而这正是《围城》的特色。
(二)形式多样,与其他修辞手法相结合
一部好的作品自然不止一种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将不同修辞手法相互结合,作品中的隐喻可谓是变幻多姿,使作品的表达效果突出。比如拟人手法与隐喻的结合使用,方鸿渐因为假文凭而觉得自己“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其中含义充满讽刺,令人寻味。另外还有双关修辞与隐喻的结合,作品中这样描写到:第三位汪太太过了门,没生孩子,只生病。这样一语双关的用法别具风格。
(三)全书风格一致,幽默、讽刺、诙谐
钱钟书的写作风格自成一色,往往是以幽默的方式讽刺现实生活的丑恶现象及一些可鄙的人物,充满机智,饱含知识。正如《围城》中这样一句: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这样的隐喻突破常规,将庄严美好与丑恶相结合,在感官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除此之外,“这些东西(苍蝇)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将恶心之物与具有高尚意味的“岁寒三友”相提并论,其中讽刺意味可谓绝妙。
(四)使用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俗语、成语构成隐喻
作品中有句话是“总算功德圆满,取经到了西天”。“功德圆满”、“西天”、“取经”这些词汇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作品中对这些俗语的运用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用这些积累了民族文化底蕴的词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围城》中的隐喻主题思考
对作品中隐喻的主题进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作品所要反映的现象以及作品的深刻含义。那么对隐喻主题的概念合成就很重要,以概念合成为基础来解读《围城》,能有效地构建连贯的心智,并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3):42-46.
[2]田雪娇.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英版本中隐喻的对比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2):127-129.
[3]张薇.《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J].南京省计学院学报,2009-10-20.
[4]唐汉娟.概念隐喻——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J].齐齐哈尔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