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纾解

2018-03-27牛建军秦秀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实验室学科

牛建军 秦秀梅

(1.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2.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1)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自1998年由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之后,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并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该专业越来越多地被社会认识和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学科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为加快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加速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运动人体专业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共59所院校,其中体育院校15所,医学院校7所,综合院校13所,师范院校21所,其他院校3所。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通过互联网访问高校网站,就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师资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支撑材料。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数据库,以“运动人体科学”为主题,检索近三年来文献,对其中244篇相关论文进行梳理,掌握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状况。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运动人体本科专业发展沿革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整体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稳定发展时期”三个阶段。萌芽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学者们,通过考察国内外高等教育办学现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依托体育院校教育资源优势,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建立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其主旨在于融合体育、保健、康复,拓展体育价值内涵,开辟体育院校发展空间。因此,在1998年前仅有6所高校招收该专业学生,并且主要以体育院校为主。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本着“科学、规范、拓展”原则进行调整,这也促使自1998年以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期间共有22所院校新增设了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占总数量73.33%。稳定时期:自2008年以后,每年增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有所减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政府加强了学科专业准入制度,规范学科专业学位授权审核过程,并对具有学位授权资格的学科、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在这样严格审核机制面前,不少高校申请条件不达标,影响获得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规模。

图1 历年获得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高等学校运动人体本科专业高校数量

2.2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也是高校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而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对相关学科点和学科体系科学规划和重点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形成和提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体育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新兴学科,形成完整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具有硕士授权高校有46所,主要集中在体育类院校15所,师范类21所,综合类13所,医学类7所,其他2所。其中具有博士授权高校11所,其中体育院校5所,师范院校5所,综合院校1所。由此显示出当前形势下运动人体学科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多类院校中取得长足进步并逐步形成该校优势学科。例如,2002年教育部批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运动人体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6所院校运动人体科学被列为所属省级重点学科;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总之,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在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研究平台和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建立了一支高水平、高质量、梯队性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教师队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对于体育院校而言,我国医学院校自2000年开始招生,虽经历近20年发展,但招生规模、资金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某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自2004年成立,专职人员2名,实验指导教师13名,总资产达230余万元,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与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面积近万米,实验设备经费总投入约1亿元的北京体育大学相比较,其差距不言而喻。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设备陈旧老化,实验室面积和经费投入不足等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表1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建设分布情况

注:**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2.3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梳理

培养目标所表达的是培养何种人才的命题,它反映的是教育目的,体现的是教育本质规律,[2]也是对培养专业人才一个基本定位,决定着专业学生要达到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从调查结果看,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核心内容,即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技能和培养专门人才,前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架构定位,后者是对培养人特质定位。

从表2来看,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在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中所提出培养目标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办学特点,紧密结合地区、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形成各自不同人才培养特色。例如,体育院校结合自身具有体育优势资源,重点培养能在高级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社会健身、运动伤害防护、竞技运动训练科技服务等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师范院校则注重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有较强运用计算机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德才兼备、身心健康高层次科研人才;医学院校则注重突出医学特色,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单位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具有医药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总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由最初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改变为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定位重心逐步下移,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从事工作等方面较之前均有较明显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对学生提出了专业理论和能力高标准。

表2 我国部分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1989年、1998年和2007年培养目标比较

高校由于规模、行业、背景差异,不同院校对人才培养不同认识,反映出对人才定位不尽相同,经统计,当前培养目标有“应用型专门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高素质应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素质复合人才”六种提法,多数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占44%。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根据自身学校情况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医学院校也未设医学学士学位。但各高校办学规模也要严格控制,不宜太大,应紧密结合区域实情,实事求是,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在调查28所院校中有6种人才培养类型,“是各院校对本专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是各个院校对培养目标的认识没有统一,不清楚本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何种人才”[6],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暴露出的问题,杨叔子指出:“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7]

2.4 课程建设及学科结构剖析

课程设置是学校开设教学科目,它一方面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另一方面又要将培养目标具体化,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对专门人才培养产生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8]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采用“必修课+选修课+课外实践”的模式。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800学时以上,开设课程11-16门,平均学分45,学分比例35%-45%;学科基础课平均500学时,开设课程10门,平均学分30,学分比例18.67%-33.89%;专业必修课平均544学时,开设课程11-28门,学分30-83.5,学分比例20.67%-83.5%;选修课由于研究方向不同,设置课程内容也有差异,对学时和学分要求不同,一般而言选修课与必修课不低于4:6;课外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比专业知识能力更重要的部分,从调查结果来看,课外实践环节学分比例10%左右。有些高校为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设置课外知识拓展部分,对于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计算机水平等方面达到学校规定标准,给予学分奖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设置一方面能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应服务于人才培养之需。从对各院校所设置专业课情况分析,排在前十位科目依次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刨学、体育保健学、人体解刨学、人体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其中,多数高校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运动生理学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对未来社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形成一致认识,这一点能从各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得到佐证;当然,此举也是高校审时度势,积极迎合当前所倡导的“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但同时也发现,在开设前十位课程中,运动医学类知识居多,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各自办学特色。因此,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国情和校情,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尤为重要。

图2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同培养目标表述比例

2.5 教师队伍建设及实验室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无论在职称结构还是在学历结构方面,当前教师已经具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科研能力,具有较为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培养综合全面素质、专业特长突出、科研能力卓越,具有广阔视野的体育人才。在职称结构中教授18.72%、副教授34.03%;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41.72%,硕士以上87.0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相应措施和方法来自于医学、体育学和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因而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知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分析基本技术的掌握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拥有部级实验室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实验室若干个(各高校基本具有省级实验室或教学实验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开放型和多功能实验室。但同时也发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不平衡,部级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多集中于具有博士授权点高校,具有省级实验室的体育院校居多,且整体建设水平方面体育院校好于普通院校。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目前拥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恢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仅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5年累积投入建设经费3200万元,每年运行经费200万元,在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大力扶植和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有些院校在资金投入上无法与之相比,出现实验室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实验需求的现象,这严重影响该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迎合社会需求,改进培养方案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源配置转为市场来调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实,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3.2 把握学科属性,完善课程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目标定位应把握学科属性,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全民健康为出发点,培养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的人才;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工具课程足够重视,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树立良好专业意识,以“体”为本,主干课程体现“少而精”,突破学科间壁垒,强化交叉学科广泛性、渗透性和横向联合,突出医疗体育、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等特色课程与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优势,体现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宽口径与高要求和谐统一。

3.3 拓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新时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发展,应在全人教育思想指导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注重教育、训练、科研“三位一体”集中办学模式,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服务训练、科技攻关,形成行业发展导向机制,使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专门知识和能力,又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

[1] 钱竞光等.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

[2] 王鹏.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4.

[3]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89.12.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1998.20.

[5] 课题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7.5.

[6][7] 李铁.运动人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5.

[8] 张蕴琨,阎守扶.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9(4):26-30.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实验室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超学科”来啦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