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武》栏目特征及其历史意义评说

2018-11-26吉灿忠陈银凤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术尚武武术

吉灿忠 陈银凤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1 前言

时至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着战火频仍,军阀混战,政府变迁,政治动荡之景,泱泱中华动荡不安,东西文化激荡,土洋体育竞斗。一大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仅靠清政府已无法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纷纷为救国强种献出自己一膀之力。为达到“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目的,1912-1927年一大批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创立,成为清末以降社会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虽然,这些武术社团分为官方出资民间创办和民间出资民间创办两大类,甚至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教授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迥异。但从其创办目的、技术功用和社会意义来看几近雷同,都是“国术救国” 思潮时局下的一种具体践行。

此两大类武术社团分别以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为最。它们在近代尚武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革故鼎新改变传统技术传承方式、公开教授拳法的重地,而且也创办了以《中央国术旬刊》和《精武》为代表的优秀期刊,成为了众多武术人阐微发幽,吐发研武心声,抨击“右文贱武”时弊的利器,其意义斐然。

2 《精武》期刊概述

精武会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鉴于办学宗旨和教授内容之实,以“学校”一词不能盖其全貌,后在陈公哲、姚蟾伯等人倡扬下,议定改为“精武体操会”。1916年又因“体操”二字未能充分含其职能,随易名“精武体育会”。此举措突破了传统武术固有的传播和传承方式之禁囿,将武术“文化空间”拓延至大都市。为适应上海大都市环境,满足居民需求,精武会不断扩充业务,逐渐演变为囊括了戏剧、音乐、体育、文化等为一体的半学校半俱乐部性质的教育组织。为紧随精武体育会的发展步伐,扩大对外宣传,创办了《中央》《精武》等一系列期刊,成为近代较早一家为本土体育技术传承、机理挖掘、知识解答、舆论宣传阐发学理的重要平台。《中央》《精武》不仅有利地推动了本土体育的转型,加速土洋体育交融,而且为当代研究近代武术留下一批重要的史实依据。

欲说《精武》,必谈《中央》。《中央》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刊,于中华民国十一年七月(1922年7月)创刊,“精武四杰”之一的陈铁笙任编辑,卢炜昌任发行人,黄维庆任经理。创办之初,精武体育总会的各项会务均在该刊刊录,人们诉诸它可以清晰地了解早期精武会的各事项细节。鉴于近代“内忧外患”和“右文贱武”的时局,为彰显“国术救国”之路,《中央》于1923年9月易名为《精武》,但刊录内容、刊发风格与《中央》一致。改刊后的《精武》仍刊载各馆务记录,继续定时向外界公布会内各项事宜,且仍秉承“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之宗旨,依然以发展武术国民化、普及化,倡扬全民素养为己任。后受抗战局势影响,刊办到1939年第3卷第7期《精武》后而终结。

3 《精武》期刊栏目及其特征

《精武》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近代中国武术传统的传承方式。从栏目设置情况看,栏目并非一成不变,插图、特载、武库、新武化、乐府、艺苑、游记、名论、纪事等成为主要栏目,而论坛、通讯、会务和说海等栏目也不时开设。

3.1 百花齐放,一枝独秀

近代,国门渐开,大量的西洋艺术为守成的国人展示了一个新奇而炫彩的视觉冲击,为灿烂的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其固有活力和激情。尽管民国时期政治跌宕,社会激荡,经济萧条,民风衰微,但域外文化的东进使本土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得到了充分施展。作为当时颇具盛名的《中央》《精武》期刊应时局所需,特开设了“说海”、“图影”、“乐府”、“文苑”、“武库”等栏目。“说海”是叙述民间故事的专栏。“图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刊极具艺术特色风景照的专栏。“文苑”是用以刊载诗歌、词赋的专栏。而“乐府”一栏几乎每期都有,主要用以介绍歌剧乐谱。《中央》《精武》所设的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栏目足以反映出近代国人的生活追求和情趣取向。

当然,“武库”栏目占据着重要地位。“武库”是《中央》《精武》每期必设栏目。从未间断的“武库”栏目着实印证了“武术救国”成为近代国风衰微、民风孱弱时境下的一种最强音。而《精武》传递的尚武精神恰恰是近代国人付之阙如的。精武体育会作为一家专业的、具有权威性的体育机构在飘摇跌宕的特殊时期肩负着社会重任,大力倡扬武术救国主张。如同精武会创始人陈公哲所提及:“当时中国民族,有‘东亚病夫’之诮,余尝考其所致之由。夫每个民众身体之不健全,……欲泄此耻,厥为提倡国民体育耳。”[1]精武会及其所办期刊“萃群众于一堂,互相观摩,互相砥砺……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斯即精武之大希望也,亦即精武之真精神也。”[2]朴生也在《对于精武的一个献议》提到:“倡办青年团为精武会最大的使命”,“在五年前,我看到新青年杂志得知精武元祖霍元甲先生事略,心里起了一种不可言喻的感动,常常和朋友称许这位侠士的伟绩。”[3]数不胜数的精武精神充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愫,传达着国人对内忧外患民族自救的觉醒和尚武救国的时代诉求,同时,反映出倡扬青年群众习武兴国所寄予的历史担当、责任和厚望。

3.2 技理兼重,科学注入

近代,西方体育的强势东进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体育的积极维权,让分处于两大阵营的技术体系相遇在十字街头,掀起了浩浩荡荡的两次论争,甚至是你死我活。在这场旷世之争中,《精武》期刊凭借博大的包容性,融合了东西方两大体育激流,注重技理并举,强调科学注入。这无形中促使了精武会员的全方面发展,亦成为《精武》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旧时,传统武术不轻传,甚至“愿舍一锭金,不吐一口春”。虽然拳种繁多、深奥微妙,但保守思想如梦魇般阻扰着武术传承的光大之路。[4]每期必有的《武库》刊登了众多拳派技法,使以往尚未在大众视野出现的传统武术得以公开传习,书中将谭腿、五虎枪谱、降龙棒、伏虎拳等公布于众,如在1924年第46期《武库》栏目中系统地阐释了“伏虎拳”之双勾手、雄狮翻爪、叶底藏花(甲)、叶底藏花(乙)等技法。重要的是,《精武》在刊登时还对部分武术拳派之动作名称、具体步法和自注进行了详实介绍。

《精武》除了刊录大量鲜为人知的技法外,还介绍了大量的武术知识,如1923年第28期《武库/新武化》中卢炜昌的《我之拳术意见百则》(1~16)、《潭腿讲义》《说海》中邵卓凡的《拳术之真价值》。再如1924年第40期《纪事》中朴生的《我所见潭腿之效益》。这些文章从不同理论层面对相关体育技术进行系统讲解,有的还就某一专题进行了深入专题讨论,又如1924年第40期《纪事》中苏守洁的《与吴体育视学论潭腿》《再与吴体育视学论潭腿书》,陈彦的《我亦与吴体育视学一论潭腿》,就是针对当时上海市教育局体育视察员吴定辉所提出潭腿之功能和价值问题进行相应的理论商榷。《精武》所设栏目中技术与理论的齐头并举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武术迅速发展,为武术新知的普世化提供了展示场域。

3.3 中西兼容,本土为主

19世纪中期以后,现代体育伴随西方文化浪潮与中国传统体育发生了激烈冲突和碰撞,并率先在中国大城市和学校站稳了脚跟。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学中几乎所有的门类迅速东进,随之,排球、篮球、足球等舶来项目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应广大学员学习所需,《精武》清楚地记载了排球、篮球、足球各招生简章和训练要求。如在1924年第40期《精武》中就详细地介绍:“排球又名队球,乃夏日球类最有兴味团体运动也,惟本会初习者未谙其法。”此外,还逐项推介了排球的发球、传球、举球、击球、压球以及救球六种技术,以及每局分数、站位、击法等等。[5]与此同时,在本期《精武篮球队章程》中详细刊录了篮球队“以练习球术,提倡体育”的宗旨、训练时间、训练地点、球员需遵循的规则等。从众多所刊载资料中显示,西方体育在当时颇受民众喜爱。

《中央》《精武》在担纲介绍域外体育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抒述本土体育技术、形态、特点等方面的重要阵地。在1923年第18期《中央》之《说海》中所载的 “古代之运动术考”(凤宾著)中简要介绍了15种本土体育项目,而有关武术内容的就有4篇,分别从五禽之戏、易筋经、八段锦、拳勇四方面揭橥了我国传统体育的优点和科学性。其中讲到“八段锦,传自宋人晁公武郡齐读书志,入诸神仙类。公武字子正,宋之良史也,吾友王怀琪君,游于是艺有年,筋骨转弱为强矣”。[6]而一些昔日秘不示众的拳谱拳经也得以面世,陈铁生在“武库”栏目一一介绍了《潭腿》《五虎枪谱》《降龙棒》《伏虎拳》等内容。这种以公开形式来揭开了传统武术蒙盖已久的神秘面纱,消除了民众的好奇心,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武术走向大众,走向科学。除了武术和气功占据《精武》一定版面外,投壶、蹴鞠、秋千、拔河等传统体育形式也常被刊录其中。

一言蔽之,《中央》《精武》虽不时刊发西方体育新解,但两期刊显然是以介绍本土体育为主。在提倡“新武化”的近代,武术无疑在两期刊中充斥着重要地位。

4 《精武》期刊的时代意义

4.1 鲜明的时代气息——立足时代背景,唤醒民众爱国意识

近代中国受尽了战乱和屈辱。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境域中,巨大的国耻和危机感促使社会上形成了“耻文弱,多想慕于武侠”的风尚,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纷纷宣扬国术。“国术,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国粹。这种国粹,是健身自卫,强种卫国的要素。”[7]梁启超疾呼:“尚武者国民之元气……要想驰骋中原,屹立地球者,无不持尚武之精神,博博大地,莽莽万国,盛衰之数,胥视之此也。”[8]

“强种救国”成为中华民族在近代这一特殊时刻的诉求。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武术在“救亡图存”语境中始终是以技击功能而出现的,应该说将其本体功能彰显到最大化。而《中央》《精武》的创办迎合了时代潮流,其意义在于为近代“土洋体育”之争和尚武救国思潮提供了良好的言论平台,加强了人们对西洋体育与本土体育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厘清两者何为本,何为用,更重要的是让本土体育更大范围地走向大众,变得更加普世化,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意识,使许多热血青年踏上了尚武救国的道路。

4.2 构建交流平台——推介精武体育会会务工作

《精武》是展示精武体育会发展盛况的信息平台。它除了对武术技法和理论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外,还对各个地方精武体育会的工作信息进行介绍,会不定时发布各地精武体育会的各项事宜,如开设情况、制度章程、会议决议,甚至各省市国术馆的发展概况和招生情况等等。正是在《精武》强大的社会言论的宣扬下,精武体育会得以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间分会由上海漫延至全国乃至东南亚。据材料显示,时至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外精武分会己达42个,会员超过40万人,为近代武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中央》《精武》所刊资料显示,精武体育会之活动在两期刊中颇有体现。如1923年第18期《中央杂志》“纪事”栏目就刊登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先声”“汉口精武村简章”“无锡将设精武新分会”“金宝精武成立报告”等简讯,让读者直观、立体、及时地了解到各地精武体育会的风貌和动态,以飱读者的好奇心。另据统计,该期“纪事”栏目共刊收19篇文章,其中介绍精武体育会的筹备纪事、大会会记、成立报告、招生简章等相关文章就多达14篇。此足见《精武》在记录和传送精武体育会的运营、性质、职能、结构等日常工作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精武》成为了精武体育会与外界沟通的主要载体和桥梁。

4.3 浓厚的文化内涵——充斥武术宣传市场

近代以降,武术文化空间得以广泛拓延。传统技法由宗族走向社团,由村落走向都市,由原来秘不示人的私有化转向到公开教授,但是国人对武术仍未熟稔,依然停留在表层,甚至还存在一定谬悟。为了更好地光复国技,使国人更全面地体认武术,精武体育总会所创的《中央杂志》(后易名为《精武杂志》)应运而生。它一方面刊载域外体育文化,汲取西方文化之营养,加强中西体育融合,另一方面大力宣扬尚武精神,刊发、介绍本土传统体育。在《精武》强大的宣传功能的作用下,精武体育会陆续出版了如《精武本纪》《精武外传》《潭腿》《功力拳》《达摩剑》《十字战》《五虎枪》等数十种武术典籍。各分会亦积极创办月刊、出版专著,迅速将近代武术推向了高潮。

《精武》在挖掘传统武术技法、弘扬拳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其除了刊载介绍稀有拳种,刊录国术知识外,还对传统拳种研究的新成果进行系统报道,以1924年第40期就刊登了朴生的《我所见潭腿之效益》,陈彦的《我所眼见和身受潭腿之效益》《吴定辉之自辨语》等,大大地提升了尚武者研究武术的热情。大量武术新成果、新见解不时让读者揭开了武术的神秘面纱,也诱导了众多尚武者和广大民众开始以西方学科体系和方法论来审视武术这一东方生死之术。

4.4 满足大众需求——点燃武术科学火种

《精武》除了肩负着唤醒民众爱国意识,推介精武体育会会务,充斥武术宣传市场的使命外,还发挥着普及大众武术科学知识的作用。

据统计,《中央》《精武》所刊录的《潭腿》《降龙棒》《伏虎拳》等稀有拳种不仅有拳谱、拳歌诀,而且配以图片示例说明,且每招每式均配有详细的注脚。如陈铁生在修编“潭腿”时规避了其中诘屈聱牙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则是琅琅上口的文字阐述。如他对第四路“插腿横捶”动作注释道:“将左足在右足之后方,向西横开一步,成左后插腿式,两腿作交叉形。同时右手组拳,用平拳向西伸直,平膀。左掌随步同时推向西方,置右肩外,掌心向西,大指切右肩。眼光仍视西。如第五十六图。”[9]清晰的动作图片配以详尽的文字说明,使繁杂的武术套路变得更加规范、科学、易懂、易练,使练习者能清晰地了解到每招式的动作路线、技术规范。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掌握技术要旨。正因为丰富多彩的刊录设计,使《中央》《精武》自创刊后发行量不断攀升。

《中央》《精武》的科学性表现在其规范的出版格式和表达方式方面。两期刊并非如以往抄本那样,简单地以图片和文字形式简单地表达技术动作,而是指其遵循着先下肢,后上肢;先动作,后眼神的表述规律(这一表述规律影响至今)描述的,同时增添了动作路线的描绘,让习武者有谱可参、有样可摹,大大降低了技术学习难度。

5 结语

《精武》是近代报刊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亦是公示精武体育会会务工作的工作刊物,更是宣扬近代尚武思潮的重要阵地。自1922年《中央》创刊至1939年《精武》停刊,历时十七个春秋,纵然筚路蓝缕,道路坎坷,但尚武人士诉诸它们抒解出了对民族命运的种种担忧和尚武主张。

《精武》对近代武术发展具有积极的匡助作用。它拉近武术与体育,武术与科学间的距离,掀起了民众的习武高潮,校正了民众对武术的认识态度,为近代武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舆论储备。

[1] 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21.

[2] 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21.

[3] 朴生.对于精武的一个献议[J].中央杂志,1923(18):147.

[4] 杜舒书,郭志禹.民国期刊《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与武术传播[J].上海体育学院,2011(5):120.

[5] 简贻孙.排球须知[J].精武,1923(40):196-197.

[6] 凤宾.古代之运动术考[J].中央杂志,1924(18):103.

[7] 张之江.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书馆,1932:38.

[8] 梁启超,洪治纲.梁启超经典文存?论尚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9-60.

[9] 陈铁生.潭腿拳经[J].中央杂志,1923(18):115.

猜你喜欢

国术尚武武术
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中的作用研究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崇德尚武 弘扬国粹本刊总编与释德扬法师走访湛江少林学校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