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常用方法与解析
2018-03-26赵宏仁
赵宏仁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开展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可采用互为印证对比阅读法、同中求异对比阅读法、異中求同对比阅读法、诗文对比阅读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应用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1902
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形成比较深刻的学习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本文根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文言文对比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们通过经典文章来分析对比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互为印证对比阅读法
在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中,互为印证法就是两篇文章论述的事件存在着一定的前因后果关系,或者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证明。因此,在对比阅读中应该弄清楚两篇文章的类型,如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从印证关系来看,记叙文是议论文的基础,为后面的论证做准备。一般而言,作为互为印证关系的两篇文章,通常见于一篇是记叙文而另一篇是议论文的对比关系。如以熟悉的《曹刿论战》与《孙子·谋攻》为例进行分析。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从两篇文章的类型来看,甲文为记叙文,乙文为议论文。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隐约发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或观点,即甲文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乙文中的“将能而君不御”;甲文中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乙文中的“上下同欲”;甲文中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乙文中的“知彼而知己”。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一个对比性和互为印证性的问题:“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选项略)”互为印证对比阅读法要求学生掌握叙事类材料中的重点事件或主要人物的行为特点,然后对比两篇文章的相应议论类文字,从文中筛选出能够证明重点事件或人物行为特点的主要观点,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二、同中求异对比阅读法
同中求异对比阅读法是指两篇文章在题材或内容相近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分析、比较之后,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善于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这种文章一般给出的视角比较小,但考查的问题比较大,要求学生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寻找两篇文章的区别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似点出发,通过阅读分析、对比归纳,从而联系有关背景知识,找到两者明显的、根本性的不同处。以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渔的《闲情偶寄》为例进行分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通篇阅读后我们发现,甲、乙文两个选节都描述荷花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原因各不相同。通过对比发现,甲文作者采用以物示人的比拟手法,以莲花的“不染”“不妖”品质,来赞美人之君子的坚贞气节,最终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喜爱荷花的原因是“耳目之观”“家常之用”。同时,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也可以形成对比求同的试题:“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略)。”
三、异中求同对比阅读法
异中求同对比阅读法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异中求同方法要求学生阅读两篇无论题材还是形式完全不相同的文章,从中找出相同的人物特征或是事件线索。这种对比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有较大的空间想象力。异中求同对比阅读主要适用于试题选取材料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由表及里,发现两篇文章之间的共性,从而概括出蕴含其中的共同点。以《曹刿论战》和《唐太宗论止盗》选段为分析。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从题材上看,两篇文章差异很大,如果学生的思维仅仅限于在各自的文章里找共同点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是论战,一个是论盗,题材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发散思维,从两篇文章的主旨出发,由表及里,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因此,根据异中求同对比阅读法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概括出两篇文章所蕴含的一个共同道理是:作为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关注百姓,心系百姓,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秩序,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统治者才能取得百姓的支持,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四、诗文对比阅读法
诗文对比阅读试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出题方式,也是很多出题老师认为比较灵活而有创意的题型。诗文对比法既能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其把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一举两得。这种文言文阅读方法与之前提到的方法不同,诗文对比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选择诗文时,大都精选艺术成就比较高的名家名篇诗文。诗文中涉及的考查内容和方式较多,比如有重点字词、表现手法及人物情感态度等方面。选取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为例。
[甲]千山鳥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诗文对比阅读法侧重考查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从两篇诗文中的“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爱莲说》中也含有“独”字,其又蕴含着什么?还可以出这样的问题: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为什么,如何理解?通过诗文对比阅读,我们从作者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发出,可以得出他们之间的不同:《江雪》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怀是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湖心亭看雪》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之情。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如果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的掌握,并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落实了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正宏. 比较——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的有效手段[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2(5):52-52.
[2]王建兴. 谈谈中考文言文题型的比较阅读[J]. 学生之友,2010(10):54-54.
[3]周淑平. 谈初中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35):49-50.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