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叙教学更新固式研实效
2018-03-26宋泉汶
宋泉汶
[摘要]习以为常的方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否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语文教师的增多,“独自备课—集体观课—教者说课—众人评课”的传统教研模式是否仍然适合现在的语文教研呢?怎样的教研方式能更大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笔者参加了一次以教学叙事为教研方式的新型教研活动,感慨良深,不禁开始对传统教研模式进行审视和追问。
[关键词]传统教研模式;教学叙事;审视;追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0702
“独自备课—集体观课—教者说课—众人评课”,是语文学科常见又常用的传统教研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师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语文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沿用至今的教研模式是否仍是最有效的呢?笔者带着这一思考参加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
【过程再现】
语文教研活动中,全体语文教师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坐在位子上听课。两位教师不是说课,也不是授课,而是以教学叙事的方式,分别呈现自己的教学案例,清晰阐述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叙事过程中,PPT上图文并茂,叙述者侃侃而谈,听课者全神贯注。这一形式新颖别致,听者与叙述者零距离接触,听到精彩处,掌声阵阵,两者的思维火花在教室里不断碰撞,引发了一场热烈的研讨。
季老师叙述的是《背影》的教学实例,从选文到研文,从分析学情到实施教学,其见解独到,研读深刻。他摒弃了常态课的固定思维,突破窠臼,在众人忽略处寻找新思路,以质疑的方式,提出逻辑严密的问题。三次质疑,多层次解读,既呈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又阐释了教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组制定了三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口头表达阶段(课前演讲)、书面表达阶段(小练笔)和综合表达阶段(作文),并且按阶段安排了具体内容。三个阶段的训练内容有呈递和交叠,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各有侧重,积累、阅读、思考的要求贯穿始终。实验教师参照安排表进行训练,及时汇总各阶段训练成果。各阶段训练内容的部分展示如下:
训练阶段训练内容训练方式
口头表达阶段(2016.9-2016.11)“我的座右铭”系列;“我推荐……”系列;“名人风采”系列;“时事短评”系列课前演讲活动
书面表达阶段(2016.12-2017.2)“现象与本质”专题;“理智与情感”专题;“自由与规则”专题;“乐观与悲观”专题;“创新与继承”专题;“过程与结果”专题;“个体与群体”专题;“人与自然”专题;“新闻时事”专题练笔
综合表达阶段(2017.3-2017.6)1.繁星星稀与万马一骑。2.外倾型人与内倾型人,你更愿做哪种?3.让城市交通更安全,靠法律还是自律?4.“中国式”哄抢何时休?5.高调行善触痛了哪根神经?6.不求人人点赞,但求无愧于心。7.欲带王冠,必承其重。8.屹立民族文化的潮头,找回失落的自信心。9.公益行动,温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0.大学生就业选择,自当遵从本心。11.伤疤人生:袒露还是遮盖,这是一个问题。12.生命中的完成与未完成。13.父母探望,是惊喜还是惊吓。14.“友谊小船”频频翻,情感大厦不足坚。15.既生我,为何再生弟妹?——全面二孩的思考。16.師道,不止“传道授业解惑”。
辩论赛
大作文
考场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特点、原则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探索总结出关于结构模式精巧、议论方式多样等的训练技巧。教师“教”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成长。
通过学习积累、思考感悟、修改升格、反复训练等过程,学生能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认识深刻,说理透辟,富有思辨性质、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评说文,熟练掌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技巧,议论说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学”的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成长。
以上就是我们课题组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方面所做的尝试,但这次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阅历不够丰富,致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强势话语的引导,表现在写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对社会现象作一元化、简单化、情绪化的支持或反对。教师自身要有怎样的见识和学识才能引导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的训练还能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提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只有关注现实,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具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表达的智慧和策略,拥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赤忱,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倾注寻找的激情;在对假恶丑的认识中,表达评判的态度;在对趣味与幽默的欣赏中,训练哲思与机敏。除此,还要鼓励学生有敢于针砭时弊的勇气、胆识和魄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有别样的发现,在思维上能大胆地突破,在表达上能勇敢地抒写。
(责任编辑陈剑平)
师的教学意图。尤其是从“紫色的大衣”“朱红的橘子”“白色的家书”三个角度出发,层层铺设思维引导的阶梯,让人眼前一亮。
马老师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娓娓道来,就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她对文本的研读功力深厚,谈编者意图,谈单元主题,谈教材价值,谈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了贯穿全课的主导问题:“这件事到底有多难?又到底难在哪里呢?”然后,准确预设学生的疑难,巧引妙联,逐一攻破重难点,一气呵成。难能可贵的是,马老师还叙述了自己的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试着让主题更深刻一点,便以原版中的背景介绍为引,让学生在牧羊人与同乡人的对比中理解牧羊人的平和与专注。”
两位教师的精彩叙事,激起听者们的热情,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李老师:季老师的教学叙事,让我感受到语文教学外延丰厚,只要不断钻研、勤思不止,经典课文亦能重焕异彩。马老师的教学稳扎稳打,深研学情,精研教材,课堂教学机智炉火纯青。
袁老师:真是课如其人啊。马老师的教学非常严谨,对文本研读“精”“细”“深”“实”的特点令人叹服。这种用教学叙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教者教与思的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季老师的研学精神,也让我们这些同辈人自叹不如,要奋起而追啊!
唐老师:虽然没有亲历季老师的课堂,但从方才的教学叙事中,我能感受到季老师是富有创新意识的,他在备课时能研读众多资料,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崭新的思路,令人赞叹。
江老师:教研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徒有形式的教研是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的。所以,我们要做好每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多思多研,不断创新,激活语文教学的活力。
沈书记:教学叙事考验的是执教者的匠心,与传统研究模式截然不同。通过叙事,我们可以清晰了解两位老师的立足点、关注点、思考点和研读深度。其实,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就是研读文本。
施校长:教学叙事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教研方式,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师的素养。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语文教研组具有创新意识,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大家对这种教研方式认可度很高。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研之路任重道远,关键是寻找一条有效之路。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勇敢创新,打破僵局,开拓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活动结束了,几位教师却迟迟不愿离去,连连感叹:太难了!一人问:为何?一人曰:压力太大。几位教师纷纷坦言:今天的两位老师显然是通过精心打磨而捧出了精品,是来自实践的结晶,可谓一言一行间竟是心血。下次教研无论轮到谁,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首先必须要立足学情确立自己某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设计系列教学,然后边实践边收集资料,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接着还得针对性地寻找解读案例的理论,将两者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叙事。这样的过程比原先上一堂课要难得多啊!
【审视追问】
语文教研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这是师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海门教研一直坚持开发校本研修资源,力求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注重教师的交流与反思,鼓励教师的研究与提升。
于是,笔者开始审视传统的教研模式,不禁追问:傳统的教研模式能否充分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能否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反思的效果?观课时我们能否理解每一步设计的意图与收效?能否把握住文本之精髓与设计之重难点?能否分辨出课堂的既成与生成?能否在学生表现背后品味出教者的教学机智?……
传统教研模式下的备课、评课活动,常常是磨炼了部分人,而松懈了另一部分人。安排上教研课的教师绞尽脑汁、多方求教,备课、上课、说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准备,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蜕变。反之,无需点评的教师则悠闲自得、思维松懈,每一次活动仅作观望而已。
传统教研模式下的观课活动产生的效果更是悬殊。课堂教学就像放电影,不同理解力和观察力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收获。现场的“有声画面”是相同的,但品读出的匠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课堂。
以教学叙事形式展开的教研活动的确是独辟蹊径,“教”“研”双修。首先,对叙事者来说,这样的教研形式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没有学生的课堂,指向更明确,更能突显教者的实力与智慧。他必须用示范课的要求上好常态课,课后反思成文形成鲜活的教学案例,并立足研究者的高度自我评析课中得失,方可在教研活动中呈现精品。其次,节省了观课者的时间,观课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欣赏到两节课。它们或风格迥异,或同题异构,更能让观课者碰撞出强烈的思维火花,获得更大空间的提升。最后,这样的教研是各显神通的智慧展示台,是思维碰撞的知识提升场。有展示者的解读,有同仁们的分享,还有专家的评价引领,无论对教者还是听者来说都是一次营养大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勤流的水才能永远明澈,只有常转的门枢才能永远坚固。面对传统的语文教研模式,我们不能一味拿来,而应立足现实,取其精华,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路径,激活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丰盈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