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导写,以写促学
2018-03-26吴红英
吴红英
[摘要]本文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中语文教学激励机制研究”的课题阶段小结,旨在与同仁一道探索一条路径,使作文教学有效、高效,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写作的动力,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以学导写;以写促学;需求层次理论;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0402
如何才能使作文教学有效、高效?语文教师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我们。激励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觉学习、渴望学习,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我申报了课题并带领团队开始实践探究。在课堂上,我探索的是作文教学,即“以学导写,以写促学——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中作文教学激励机制研究”。
心理学家A·H·马斯洛认为,学生的主要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尊”指希望获得别人的重视、赞许等,“自尊”指自信、自强、好胜、求成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与潜力的需要。生本教育理念也强调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以学导写,以写促学”,高中作文训练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适应现在和将来的生活需要,更是为了满足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一年多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学导写
根据不同单元的文本写作特色,精心设计教材精选篇目教学方案,授之以渔,使阅读文本教学有利于指导写作。
阅读文本教学目标需明确又集中,要根据不同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来设计,既最大化地体现阅读文本特点,又能与单元写作的要求相一致。比如,教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业布置”:“模仿本课对梁任公先生的个性化描写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写出这个人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不少于400字。”这样的教学设计与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的专题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成为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以学导写”的训练理念。
二、以写促学
巧妙设计作文任务,激发学生内在需要,使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教学。
1.作文设计既不脱离教材中“表达交流”专题任务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促进学生对教材阅读文本的学习和运用
如第三单元在赏析《小狗包弟》一文后,我这样布置周末课后练笔:“写一篇有关你和小动物的故事的小作文,请借鉴课文写法,突出情感抒发,以小见大。不少于400字。”这样既抓住了课文学习重点——“理解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悟巴金老人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抓住了课文学习的写作启示——“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也紧扣了“表达交流”专题“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训练要求。城市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同龄人陪伴方面有所缺失,多数对小动物有喜爱怜悯之心,很多学生甚至亲自照料过多种小动物。于是对这样的作文任务,学生很乐于接受,甚至渴望与同伴们分享自己的宠物,期盼自己的作文能打动教师,能在作文讲评课上作为优作示范朗读。为了能把自己的故事写得更精彩一些,学生又反过来重温课文,更用心去感受巴金老人如何表达自己与小狗包弟的情感历程,又如何在叙述中饱含深情,如何发掘使自己心灵触动并引起理性思考的感动点……
2.作文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作文设计不要“高大上”,力求接地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题的范围尽量宽一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如必修一第四单元欣赏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报道之后,正赶上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顺势布置学生:“根据课内所学的新闻知识,模仿《别了,不列颠尼亚》,为这次东南花都之行写一篇简讯,要求不少于400字。”又如必修一第二单元选文都是叙事名篇,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当时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可以很好地欣赏和学习其中的叙事艺术,同时,又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中“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写法。于是,我要求学生借鉴三篇叙事名篇,写社会实践中一件令你难忘的事,要求不少于800字。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走出校园参加这样的团队活动,第一次与同学们一起住在营地,都很兴奋,全程充满渴望、好奇和激情,写出了许多“第一次”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作文题,学生有话说,想说,渴望与大家分享。
3.作文命題方式灵活多样
布置作文,可以写命题作文,可以写半命题作文,也可以只提供一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特别是每周一篇的课外练笔、周记等小作文,更可以灵活处理,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作文题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多样性、趣味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三、多元立体评价
对作文教学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整体评价,力求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作文评改非小事。学生写一次作文,一位语文教师就要批阅百多篇,往往很难就每个学生的个性提出修改意见;即便能细心地提出批改意见,学生也不见得会认真看批语,认真反思并修改的。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觉得自己“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究其缘由,可能是学生没有参与教师的评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缺少交流,这必然表现出评价的单调性、单独性和单向性。
大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于是,我不再完全延续传统的教师一人全批全改的做法,而是尝试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评议,都能受到肯定,都能发挥潜力。
1.小组合作评议方式
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学生自由推选一人为组长,每组四篇作文,组员先阅读每篇作文并写评析,然后组长组织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评议意见和修改建议,若无法统一可以提交到班级讨论。小组合作评议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得到详细评议,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和互相学习借鉴。
2.典例立体评议方式
我先浏览全班作文,从中挑选各个类别的几篇作文作为典型例文(隐去作者姓名),运用多媒体展示,可以全班阅读讨论评议,也可以分成四人合作小组,自由讨论评议,再派代表在班级总结评议。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和最后的总结评议者。典例立体评议方式,虽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因为事先精心挑选了优点或不足都明显的各类例文,所以针对性更强,学生收获倍增;同时,全班学生都可以自主参与评议,都有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真正体现生本理念,尤其是能尊重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满足了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
此外,还可以尝试逐个面批与分类面批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等等。
同时,尝试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比如作文讲评课上,或集体评阅三四篇优秀的学生作文,或让优秀作文的作者诵读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开设“优作欣赏”专栏,及时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特别关注普通学生,只要发现他们的作文有进步,就及时表扬突出亮点并张贴示范。学期结束后,让学生一起将优秀习作汇编成册。
这样既让普通学生有范例可模仿、可借鉴,又能及时发现和挖掘普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个性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赞许。评价既要有横向比较,也要有纵向比较。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往往是横向比较的评价,激发的只是部分优秀生的信心,但可能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多采用一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纵向比较法,就能更多地鼓励普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进步,都能体验到写作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动力,不断前进。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学导写,以写促学”这种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中作文教学激励方式,正是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写作的潜在积极性,使“要我学”“要我写”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我想学”“我想写”的自觉行为,并促使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切实地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等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A·H·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第斯多惠.西方資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