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小学教育空巢化及留守学生心理状况

2018-03-23王佳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不良心理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摘要】在如今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之下,部分农村小学出现小型化甚至空巢化现象并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诸多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等后续影响。作为为个体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农村小學的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本文运用查证资料法重点讨论了农村小学空巢化现象的原因和个人体会及三点建议,包括吸引优秀师资进村小、建立城乡教师互换制度、鼓励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空巢化 教育均衡 留守儿童 不良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09-0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但不可否认,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这三大教育差距始终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进步的因素。对此,前人针对我国教育均衡问题已有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举措。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着眼于教育均衡问题之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空巢化及其对留守学生心理状况的不良影响,提出全社会应该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主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学校、家庭也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前段时间关于“农村小学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对此,我有几点体会和感受。

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并给予各地政府政策法律和资金等支持,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呈现快速蓬勃发展之势。作为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从属于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的良好发展面貌是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不可否认,地区、城乡、校际这三大教育差距始终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绊脚石”。虽然国家为缩小三大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了大量努力,但这种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消除的,[1]国家给予资金用于农村小学校园硬件建设和师资引入,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是落后于城市的,教师的生活条件、薪资待遇、职位晋升等各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许多村小出现“留不住人”的窘境,导致农村小学缺乏优秀先进的师资,留下的多是“民转正”的师资或是学历不高的师资。另一方面,教育部等各部委早在2003年9月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鼓励农民工子女入城就学。农村有条件的家长为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将子女送进了城里的小学,导致农村大量优质生源流失。

至此,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出现了极大的窘境,一方面国家和政府投入资金用于农村小学建设,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努力;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而农村适龄儿童大量流入周边城镇导致村小生源锐减。这两方面的矛盾造成了部分农村小学空巢化的现象。对此,我个人有三点建议。

一、吸引优秀师资进村小执教,国家予以优惠政策

追根溯源,只有切实提升村小办学质量,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就显得尤为关键。提高村小教师薪资待遇,优先评优评先,改善农村教师住房等生活条件,给予生活保障,解决农村教师子女入学、就医及老人的照顾等问题,留住教学人才。

二、试点城乡教师互换互通制度,校际提供交流平台

各城镇和农村教师实施定期换岗制度,让城镇优秀教师深入村小,讲授新教法、新学法,并给予一定奖励和生活补贴;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小学,进行在职进修和岗位培训并教授城镇学生,真正提升教师技能。

三、鼓励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对就读于村小的学生发放一定额度的生活补贴(食宿补助)、奖学金等,吸引学生就近接受教育,减轻城镇教育压力。

村小空巢化,偌大的校园只是个冰冷的水泥群,缺乏课上同学们热情的学习讨论和课后与同伴们嬉闹的欢笑声,这群留守儿童每天在学校面对几张亘古不变的教师面庞和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同伴。在家里面对年迈的(外)祖父母的唠叨,缺乏同龄人的陪伴,父母的呵护。这一特殊的群体,更易形成乖张古怪、冷漠自私、沉默内向、冲动易怒的脾性,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呵护和教育培养,而祖辈又普遍文化程度低,只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缺乏对身心健康的干预。在农村学校空巢现象之下,他们缺少优质的基础教育,处在人生最重要、最基础的小学教育阶段,他们与城镇的同龄人相比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对他们后一阶段的初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产生了连续持久的不良影响;其实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里,渴望被关注、关爱,但现实的状况粉碎了他们的梦,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只能两点一线来往于学校和家庭,很少有机会去接触那些城里同龄人从小司空见惯的新事物。长此以往,当这群特殊的留守儿童步入社会,他们会丧失诸多机会。因为他们学历不高、眼界狭窄、缺乏特长、人脉不足,在从小接受相对良好的城镇同龄人面前,他们往往会失去竞争力,饱受自卑和压抑心理的滋味。有的又会成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从事向他们父辈一样的工作,形成无止境的循环。[2]

我认为,处于农村空巢小学现象之下的留守儿童是悲哀的,他们的种种不良心理状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作为以发展为本、生存为基、幸福为上个体功能的教育,应该有所改变,空巢化现象的农村小学更应当有所作为。

一、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性化功能

不能让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当前教育不均衡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更要促进留守儿童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发展和主体人格的塑造,形成个体的主体性,培养个体的独特性,鼓励这个特殊的群体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开发个体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全面实现,学会欣赏、悦纳自己。

二、“家校联合”“心理辅导”大力促进教育个体生活功能的实现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并创造幸福的能力。对于处在孤独或黑暗心理状态下的留守学生,政府应该投入专项资金,学校引入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逐步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不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向他们的监护人告知家庭关爱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3]“家校联合”“心理辅导”,努力填补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的空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和家庭精神生活的改观。

结论:

总而言之,要切实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任重而道远。在教育不均衡和城市化浪潮推动之下催生了部分农村小学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作为能推动个体和社会正向发展的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石,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浅析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改善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3):36—37

[2]刘开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探讨[J].高考,2016(6)

[3]刘婷婷, 许文娟.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3):63—64

作者简介:

王佳敏(1997-),女,汉族,四川雅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不良心理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人性化护理服务对重症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干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