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分析

2018-03-22占平张升雁

中外医疗 2017年28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

占平 张升雁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患者31例,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行血管及心内缺损封堵术、球囊扩张术和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观察介入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心脏结构、搏动和血液流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封堵术的12例患者治疗后仅1例仍有残余分流,其余11例均无残余分流;实施支架置入术和球囊形成术的4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狭窄处压差从(53.8±18.2)mmHg降低到(16.5±7.1)mmHg,狭窄处直径从(5.9±2.4)mm增加到(11.2±4.3)mm,上述两项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的15例患者有1例死亡,其余14例均康复,且治疗前后平均血氧饱和度从(74.2±8.1)%降低到(61.5±5.4)%,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二次手术。

[关键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病变;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10(a)-0110-03

先天性心脏病为胎儿期心血管发育畸形,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在活产儿中发病率高达0.8%~1.2%,是造成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少数患者有自愈的机会,大多数则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尽早手术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以及改善日后生长发育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仍有心血管病变残留,该文对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为:①所有患者经体格检查、心电图或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②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仍有残余的心血管病变。③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接受介入治疗。④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患者共31例,包括男22例,女9例,年龄8个月-32岁,平均年龄(16.5±6.3)岁,体重7.8~57.3kg,平均体重(23.4±11.2)kg。其中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12例,肺动脉分支狭窄支架置入术或球囊成形术4例,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

1.2方法

1.2.1血管及心内缺损封堵术 先对患者实施左、右心导管检查术和动脉造影术,经股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左右心房、心室,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等处,分别测量压力、肺循环阻力、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计算血流动力学指标。再行造影术,检查心腔及心血管的形态、缺损的形态、程度,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的程度,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将其送入适宜的位置,当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如封堵不满意,可以调整封堵器的位置或更换封堵器。

1.2.2支架置入术和球囊形成术 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入路,将导管送入,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血氧饱和度、心排血量,再行右心室造影,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肺动脉造影。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测量左心室及主动脉压力、血氧饱和度,再行左心室造影。用扩张器扩张狭窄部位,并放人支架或球囊,再次进行左右心导管检查,以检验扩张效果。

1.2.3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 先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和心室造影,以及体肺侧支血管选择性造影,了解体肺侧支血管的起源、分布、与固有肺动脉的关系以及血供等情况。将导管送入侧支血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送管道,反复以手推的方式注入对比剂,确定最适宜的位置后,放入弹簧圈或血管塞。栓塞前后需监测股动脉血氧饱和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心电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心脏结构、搏动和血液流动情况等。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及心内缺损封堵术治疗效果

12例实施封堵术的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术中心电监测未发现三度房室传到阻滞等现象,未出现病死情况,治疗造影结果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其余11例均无残余分流。

2.2支架置入术和球囊形成术治疗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狭窄处压差明显降低,平均狭窄处直径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

共对27支侧支血管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1支血管属完全栓塞,6支术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属部分栓塞。术后1例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14例康复出院。治疗前和治疗后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且近几年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疾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资料表明可能与药物、饮食习惯、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射线辐射、噪声污染等因素有关。外科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方法,但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介入术正在被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治疗中。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狭窄(PS)、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其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询问病史、X线胸片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心脏导管检查等手段。临床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①血管及心内缺损封堵术,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等。②经皮球囊瓣膜及血管狭窄扩张成形术,包括经皮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PBPV)和经皮主动脉瓣狭窄成形术(PBAV)。③球囊房间隔造口术。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合理的延续性护理对患儿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延续护理的措施包括:①术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情绪安抚,以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提高患儿的依从l生。②做好术前准备,包括训练床上大小便、禁水禁食、以及交叉配血试验、碘过敏试验、药敏试验等检查。③术中生命体征检测:检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④术后护理:包括防止穿刺部位出血、肿胀,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出血、血腫。密切检测心电及血压情况。如发现患者出现烦躁、血尿、紫绀、皮肤黏膜出血,应检查封堵器是否脱落或移位。

该次研究对12例患者实施了封堵术治疗,治疗后仅1例仍有残余分流,其余均无残余分流;实施支架置入术和球囊形成术的4例患者治疗前后狭窄处压差明从(53.8±18.2)mmHg降低到(16.5±7.1)mmHg,狭窄处直径从(5.9±2.4)mln提高到(11.2±4.3)mm,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实施体肺侧支血管栓塞术患者有1例死亡,其余均康复,且平均血氧饱和度从术前的(74.2±8.1)%降低到(6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球囊形成术及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狭窄处压力差降低范围在20~56mmHg之间。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7-07-09)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