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检测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8-03-22张木珠
张木珠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的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38名正常妊娠晚期及41名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A组、B组和C组,对其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组被检测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前两项[(0.74±0.06)g/L,(5.80±0.43)mg/L]明显高于B组[(0.39±0.08)g/L,(4.16±0.45)mg/L]和C组[(0.13±0.03)g/L,(3.36±0.40)mG/L],后两项[(10.18±0.35)s,(26.23±3.08)s]则明显低于B组[(12.50±0.59)s,(31.06±3.26)s]和C组[(13.27±0.61)s,(34.71±3.52)s],且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及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妇女均处于血栓前状态,后者更为明显,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液凝固;凝血指标;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10(a)-0010-0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S)包括妊娠期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子痫、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约为9%,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生各种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可能与遗传、免疫、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但如果不及时明确病情并加以干预,会给母婴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妊娠期妇女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表现较为明显,凝血功能的增强一方面可有效避免生产时和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但同样也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导致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发生。该研究则以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相关指标为重点,对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为指导临床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作为A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该院待产的38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作为B组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41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C组研究对象。A组中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26.9±2.1)岁;孕周29~41周,平均(36.4±1.5)周;其中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4例,子痫前期患者16例。B组妇女年龄22~38岁,平均(26.6±2.0)岁;孕周30-41周,平均(35.9±1.3)周;无妊娠不良妊娠史,且无妊娠并发症。C组妇女年龄21-40岁,平均(27.2±1.9)岁。A组和B组妇女均无肝肾、心血管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前2周均未应用过妊娠影响凝血功能指标的药物,且均能够配合随访调查。该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下抽取2mL肘静脉血,并将其置于0.2mL且含有0.109mol/L枸缘酸钠的一次性凝血功能专用抗凝试管中,在27.5%下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应用RAC-050全自动凝血仪(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太阳试剂在1h内检测,检测指标把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lauss)及D-二聚体(D-dimer),其中前四项应用凝固法进行,D-二聚体应用胶乳免疫比浊法进行,均严格按照相关步骤和规范进行检测。
1.3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记录所得的相关指标数据均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应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被检测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前两项明显高于B组和c组,B组也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后两项则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也明显低于C组(P<0.05)。凝血酶时间3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从而不会形成血栓,也不会发生出血,而在妊娠时期则会发生妊娠生理变化,其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指出,孕妇妊娠期间,尤其在妊娠晚期,其胎盘和胎膜含有大量的促使胎盘表面血液快速凝固的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其血液处于适度的高凝状态,以保证产后有效和快速出血,避免大出血的发生:此外这种状态还有利于子宫静脉窦和旋动脉内血栓的清除以及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再生。因此,正常妊娠晚期妇女体内的纤溶和凝血系统处于一种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则会出现纤溶和凝血动态平衡的失调,其抗凝相关因子活性降低,而凝血因子功能增强,这种变化也被认为是导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因素之一。有学者研究指出,孕妇妊娠晚期出现的血液高凝的生理性变化,一方面能够避免分娩时大出血发生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孕妇尤其是合并妊高压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可能性。
凝血功能是临床用来诊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检查项目之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clauss)等,其中PT、FIB和TT能反映出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APTT则能反映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态。PT试验是将过量的组织因子加入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后,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得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PT的缩短多见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患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FIB则是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I,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具有促使血液凝固作用的纤维蛋白。FIB的降低则多见于处于消耗期低凝溶解期的DIC患者中。APTT试验则是在体外标准时间内用解除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子Ⅻ,用脑磷脂等凝血活酶代替PF3,加入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APTF的降低则多见于凝血因子活性升高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等高凝状态中。而处于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临床孕妇机体纤溶功能、抗凝和凝血功能变化则相应会表现在上述指标上。该研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A组)及正常妊娠晚期妇女(B组)的PT和APTF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婦女(C组),A组也明显低于B组(P<0.05),提示妊娠期妇女血液中凝血因子明显增加,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而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凝血因子增加更为显著。TT则是将标准化的凝血酶加入血浆中后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的试验,是反映被检测者血浆中FIB含量及其结构是否符合正常生理凝血要求的指标。共同凝血途径中生成的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则可用TT来反映,其延长说明机体纤溶亢进。该研究结果显示三组被检测者的TT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正常妊娠妇女和妊高压患者的FIB含量和结构都无明显异常。
FIB含量和D-dimer含量是临床反映机体纤溶系统功能主要检测指标,前者含量的变化与凝血酶活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血浆中FIB含量升高,则意味着机体有形成血栓的倾向。D-dimer则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来源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血浆D-dimer测定试验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试验之一,凡是有血块形成的出血,试验结果均呈现阳性,敏感度高,但特异性较低。D-dimer的升高或阳性多见于高凝状态、DIC、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继发性FIB溶解功能亢进中,只要机体血管内有纤维溶解活动和活化的血栓形成,就可见其含量的升高。研究指出,妊娠妇女血浆中D-dimer含量相对于非妊娠期妇女明显升高,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既表现出纤溶亢进,又有血栓形成倾向。妊高征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的由滋养叶碎片溶解而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可引发血管内凝血;与此同时,促使子宫内膜修复和再生的纤溶活动也被启动,从而表现出FIB和D-dimer含量的同时升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妊高征组患者FIB及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非妊娠期健康妇女,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期健康妇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正常妊娠晚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妇女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后者更为明显,处于血栓前状态,血液中FIB和各种凝血因子均明显增多,这有可能导致机体纤溶和凝血系统动态平衡被打破,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会进一步引起DIC的发生,严重危害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监测和治疗,以及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