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的辨析

2018-03-22李乐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

李乐乐

[摘 要] 一直以來,盈余管理作为企业普遍运用的业绩管理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从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概念出发,梳理了每种概念的发展历程,并对真实盈余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以此为基础探析盈余管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形式,笔者认为,这两种形式产生的结果属于非真实盈余,只有当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共同发挥作用,对非真实盈余进行还原之后的结果才属于企业的真实盈余。在决策需要时,真实盈余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可靠和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5- 0039- 03

0 引 言

盈余,顾名思义,就是还有剩余的意思。从财务角度来说,就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出现了盈利的效果,是企业应计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合计(Barton,2001)。盈余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盈利效果进行人为操控,具体来讲,就是对应计利润和现金流量的操控。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维持良好的经营状态,管理者会对其业绩进行人为控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也使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即: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当今社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产生的信息爆炸,使得广大投资者在专业知识缺乏的条件下,很难洞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由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倾向于了解企业的真实盈余,以方便做出经济决策。有鉴于此,拨开盈余管理的面纱,回归到企业的真实盈余,厘清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1 相关概念发展过程

盈余管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89年,虽然Katherine Schipper在当时并没有明确地将盈余管理区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在概念中对二者所采用的形式均有提及。在会计政策和外部监管并不是很有效的情况下,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对应计利润的操控,然而,随着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实施,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此时企业会更偏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因此,盈余管理概念的发展并没有先后顺序,只是在不同时期,企业所采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1.1 盈余管理

两权分离的背景下,基于有限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时常出现代理冲突。代理理论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个人利益,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安排真实交易,以使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达到委托人的预期的行为(Katherine Schipper,1989)[1]。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管理者不仅为了自身利益,同时更多地考虑能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上市、实现融资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目标,对需要披露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发生了转变,主要是向市场传递其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所以,从信号传递理论来讲,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以某种手段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或潜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认识和以此为基础做出对公司有利的决策的管理方法(Healy and Wahlen,1999)[2]。

我国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滞后于国外,在其出现伊始,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对其是否合法也颇有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有别于盈余操纵,其本身并不损害公司价值,属于合法行为(宁亚平,2005)[3],从某种程度来讲,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的经营是有利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度(朱文,2002)[4]。就目前来看,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一定的利益,通过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或安排真实交易进行人为操控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等信息的合法行为。

1.2 应计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就是对企业应计项目的操控,主要涉及在准则范围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以达到掩盖或粉饰企业业绩的目的(Dechow and Skinner ,2000)[5],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弹性空间内,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操控的行为。最初的盈余管理形式大多表现为应计盈余管理的形式,但是随着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越来越规范和完善,利用会计准则等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不仅面临很大的风险,也难以达到管理层等期望的效果。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颁布实施之前,公司更加倾向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业绩粉饰,但随着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及内部控制的建立,这些公司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Daniel A. Cohen,2008)[6]。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实施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对国外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良好的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减少(张军、陈洁,2009)[7],内部控制的实施也相应地提高了企业盈余的质量(董望、陈汉文,2011)[8]。

1.3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最初是企业通过控制某些真实交易发生的时点,以达到对报告盈余的控制的行为(Katherine Schipper,1989)[1]。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管理层需要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范围扩大,通过改变运营、投资或者筹资等交易的时点或构造交易的行为以调整报告盈余(Roychowdhury,2006)[9]。伴随着市场监管的日益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应计盈余管理的形式在成本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其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管理层开始考虑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或更改交易时间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Zarowin,2010)[10],比如说通过降低本年度的研发支出来减少费用,通过超计划生产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等都是常见的方式。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手段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复杂性,又是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来实现,所以难以被识别和发现。但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还是可以对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有所辨识(蔡利、毕铭悦、蔡春,2015)[11],审计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起到约束作用(曹国华、鲍学欣、王鹏,2014)[12],政府实施的审计监督也可以制约央企及其控股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阮滢,赵旭,2017)[13]。

1.4 真实盈余

对于真实盈余,在国内外的文献中都不曾出现。笔者认为,真实盈余和盈余并不是一样的概念,盈余既包括真实盈余,也包括非真实盈余,非真实盈余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之后,未经审计的信息,是被人为控制之后的盈余概念。关于真实盈余,可能会存在两种含义。从盈余的概念出发,真实盈余可以是企业按照报告年度理想的经营预测和经营政策,在实现理想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后所能够实现的经营业绩,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即企业无论是否进行盈余管理,它都是既成的事实。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经营受到多方关注,考虑到对增发股票等融资行为以及自身形象的影响,大多都会对其实际业绩人为操纵,使企业能够以良好的公众形象存在于市场中,所以,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想知道真实盈余,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追溯,这基本上是办不到的。因此,此概念上的真实盈余结果并不容易得出。

真实盈余也可以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或完成某些经营目标,在进行了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或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之后,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工作还原出来的,按企业当年的正常经营管理,所能实现的盈余结果。该结果不仅受到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限制和约束,而且是经过了专业的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之后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存在的所有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投资者来讲,真实盈余降低了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信息风险,能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2 相关概念的辨析

通过查阅的文献可以看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业绩和投资者都能产生较大的影响。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在权衡自身利益、委托人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其他信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人为控制,以期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当下和以后的持续经营产生价值的管理方法。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主要侧重于对应计利润的人为控制,是利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灵活性,后者不仅涉及对应计项目的控制,还会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互斥的,而是具有部分双向替代作用(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2015)[14],具体取决于管理层对成本效益的考虑。关于真实盈余,是在当前背景下,无论是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还是广大投资者更应该关注的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是真正能够反映企业当下的实际状况的指标。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作为企业普遍采用的业绩管理方式,就是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对企业的业绩进行人为操控的行为,按照操控方式的不同,具体可以划分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讲,经过人为操控后的企业盈余,并不能作为可靠的结果来判断企业的状况。由于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互补性(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2013)[15],经过内控和审计等对企业进行相关还原之后,才能相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状况,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合理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K Sc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12):91-102.

[2]Healy P M,Wahlen J 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365-383.

[3]宁亚平. 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 会计研究,2005(6):65-68.

[4]朱文. 盈余管理利弊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3(6):122-124.

[5]Dechow P M,Skinner D.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 Regulators[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3):235-250.

[6]Cohen D A,A Dey,and T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7]張军,陈洁. 我国市场化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 国有资产管理,2009(1):76-78.

[8]董望,陈汉文. 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11(4):68-78

[9]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0]Cohen D,Zarowin P.Accrual- 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1):2-19.

[11]蔡利,毕铭悦,蔡春.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师认知[J]. 会计研究,2015(11):83-89.

[12]曹国华,鲍学欣,王鹏. 审计行为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1):30-38.

[13]阮滢,赵旭. 政府审计监督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会计之友,2017(1):119-125.

[14]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 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J]. 经济研究,2015(6):175-188.

[15]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 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2013(4):81-88.

猜你喜欢

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