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2016-08-10司巧巧陈欣欣孙弱

2016年26期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高管薪酬

司巧巧++陈欣欣++孙弱

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司股权的逐渐分散,使得大部分股东不能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且两权分离,又使得管理者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甚至可能出现管理层为突显业绩,而利用制度的缺陷来人为的对报表的盈余信息进行调控,粉饰报表,从而影响决策者做出恰当的决策。那么在现如今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企业高管是否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自己的业绩达到增加薪酬的目的,即薪酬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管薪酬;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及其有用性对企业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决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而盈余管理行为却损害了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及其有用性,从而间接损害了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利益,最终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而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但对于薪酬契约动机的检验虽然研究文献也颇为丰富,但研究结果却有所不同;并且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与应计盈余管理有关的,而忽略了一种隐蔽却越发泛滥的盈余管理形式,即真实盈余管理。薪酬契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在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中可能有不一样的表现,且高管任期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 研究意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薪酬契约理论,并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其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我国对盈佘管理动机研究的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抑制盈佘管理行为的发生找到突破口,还有助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基于高管薪酬契约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程度,帮助广大信息使用者理解上市公司所披露盈余信息的内涵,使其得以洞察企业所做出的应计或真实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决策质量,降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最终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

二、 盈余管理的内涵及产生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者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结果不一,有的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为达某一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提供不真实财务信息的一种不合法的欺诈行为;而有的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合法情况下,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或会计管制弹性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以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一种行为。

从其本质来看,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有意选择披露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相关内容或交易事项,以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决策的行为。其中过度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越会计的相关规定,就变为利润操纵,从而以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

盈余管理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即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或利用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来达到操控应计项目盈余的目的;另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即通过操控真实经营活动来改变会计盈余。前者不牵涉真实的交易活动,因此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而后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的现金流会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进而有碍公司长远发展。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一致,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健全及利益相关者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可能也有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2、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企业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记录于不同的期间,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取得收人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致使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相分离,这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3、会计准则。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在制定时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估计或判断,这是形成盈余管理的另一因素,即盈余管理与我们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有关。

三、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及盈余管理的现状,我国主要还是以资本市场动机为主,但我国学者对于资本市场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虽然有关薪酬契约动机的研究文献很多,但结果却不尽一致。

有效契约观认为,企业管理者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是契约有效执行的结果,可以最大化各方利益,而且会带来良好的经济后果。而机会主义契约观认为,盈余管理是以牺牲相关订约方的利益为代价,也以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最终会导致恶劣的经济后果。

(二)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高管薪酬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从1820s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对经理人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Watts 和 Zimmerman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三种,认为红利计划(管理层薪酬契约)动机,即高管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重要动因之一。

有的学者研究发现,高管的薪酬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且激励强度较高的企业内控较好,从而有助于抑制高管基于薪酬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高管通过薪酬提高自身收益的动机并不强烈。另外,还有学者发现,高管薪酬激励对机会主义效应的两种盈余管理具有一定影响;会计的稳健性能够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对真实盈余管理不能发挥作用;但有的却认为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

四、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基于不同视角关于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更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及其与高管薪酬关系的研究现状及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其产生的原因及进行了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内控较好的企业或所得薪酬较高的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小;同时了解到将盈余管理区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情况来研究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加全面,但只研究了高管薪酬分别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即得出企业基于薪酬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偏好,会使文章显得粗略。

首先,优化和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企业可以通过调节货币薪酬激励与股权薪酬激励的比例来调整薪酬的结构,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外部社会舆论等监管力度,进而达到减少盈余管理的目的。

其次,改善高管业绩评价指标。在考虑或评价企业绩效时,不应过分依赖利润表,可适当增加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价,进而减少可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最后,为更好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提高企业所披露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另为,约束上市公司高管的权利,使其在合理范围内行使权力,减少其短期行为,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经理人的市场价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晓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一基于高管任期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周晓苏、陈沉等.高管薪酬激励与机会主义效应的盈余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6,38(2).

[3]李雪梅.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偏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许娟娟、陈艳等.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3).

[5]王福胜、吉姗姗.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4,2.

猜你喜欢

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高管薪酬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审计质量、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