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2016-05-24刘斌田燕

商业会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

刘斌+田燕

摘要:自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以来,企业经营者在选择盈余管理方法时表现出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移的趋势。显然,外部监管环境的日趋完善是这种转换的催化剂。本文从概念界定、操作手法、实施影响及约束机制方面对两种盈余管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信息不对称 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099-02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盈余管理研究成为国内外会计领域研究的一个新题材,甚至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题材而备受关注。之前,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应计盈余管理上,而从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和实务界的应用之间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理论界热衷于研究应计盈余管理而忽视了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式——真实盈余管理。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相应地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建设尚不完善,加之在监管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相较于真实盈余管理在操作成本及风险、操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更低、更灵活的特点,企业经营者更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然而,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调节行为形成了约束,因此,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受到更多经营者的关注,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企业的实务活动之中。

一、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内涵

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一般可以按照是否涉及现金流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事实上当期尚未实现现金流的真实流入;另一部分是企业在当期已经确实收到的现金流入,是由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真实盈余。可知,盈余管理可以根据是否涉及现金流划分为未收到现金的应计盈余管理和已收到现金的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者一方面在企业会计准则准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应计利润的操控,同时也会在另一方面利用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进行所谓的真实盈余操控。美国学者Healy(1999)首次将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公司的经营者在编制对外财务报告时运用自身职业判断,以及有意构造本不应发生的真实交易事项,进而影响对外财务报告数据结果的一种有目的的干预行为,其目的即粉饰公司的实际内在经营业绩以误导公司股东的判断,或者为了满足契约约束条件进而改变相应的结果,并将盈余管理的概念系统界定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此后,理论界大量学者围绕Healy的界定对两种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扩展与重述,但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核心内容大致与Healy的界定相似。

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各国理论界的观点,将两种盈余管理的定义做了如下概括:所谓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在实际活动层面利用构造交易或者有目的地安排有关活动的发生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态,用以调节或者平滑操控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所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的管理活动。所谓的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在会计技术层面在相关法律和企业会计准则准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或者估计变更方法的选择等会计技术对有关盈余项目进行的空间操控,用以调节或者平滑操控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所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的盈余管理活动。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利用构造真实存在的交易活动进行的,操作手法更加灵活、隐蔽性更强,在监管强度日趋加大、会计准则日趋完善,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更大或成本更高的市场环境下,真实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必然选择”。

二、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手法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经营者仍可采用的应计盈余管理操纵方法主要包括:(1)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企业通过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和选择转回时间来对企业盈余进行操控,如各种难以计量的生物性资产等。(2)会计估计准则:企业通过估计变更改变固定资产等有关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平滑或者调节各期会计利润,如各种自用厂房机器设备等。(3)公允价值准则: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评估难以公允确切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主观估计,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盈余管理操纵。(4)利息资本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有意扩大可予资本化的一般借款,例如控制施工进度或者延迟竣工结算时间等。(5)研发费用:由于企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费用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很难精确划分的,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来划分阶段时点进而控制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金额进行盈余操控。

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企业经营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真实交易发生的时间,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相关监管者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信息不对称,很难辨别真实交易是否发生,所以真实盈余管理在操纵手法和隐蔽性方面具有更灵活、更隐蔽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实证研究证明企业采用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方法主要包括:(1)酌量性费用操控:经营者自主决定发生与否或金额多少的非必须的开支项目,例如研发费用的投入时点和多少、宣传费的投入、职工培训的开展等。这些费用的共同特点是支出发生在当期,而受益发生在未来期间,而且收益的实现结果不易计量。(2)生产操控: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使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利润,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在一定产量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摊薄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进而调节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来达到操控本期利润的目的。(3)销售操控:企业经营者通过利用销售折扣的大小、销售收款时间长短、购买赠送积分的多少等手段,根据企业本期是需要提高利润还是推迟确认利润来操控盈余。(4)非流动资产的处置:由于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处置价款之间的差额是要进当期损益的,所以经营者有动机利用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例如当企业经营业绩没有达到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处置价款高于资产账面价值的资产获取收益,增加利润。除了上述四种方法外,经营者还可以利用构建关联交易、实施股票回购、选择股利政策等方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三、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影响

从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假设出发,如果企业的存续时间足够长,应计盈余管理从企业本身来说危害是有限的。因为从长期来看应计盈余管理并不会在实质上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利润,只是把会计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有意识的“按需分配”。不同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真实发生的,但往往是无中生有,即按照最优业务决策在不该出现的时点出现了,会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在短期对企业有利,但从长期来看会损坏企业的长远利益,危害企业价值,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一直选择偏离最优决策的次优决策,那么企业最终会因为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而被淘汰。因此,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企业通过构造“不合时宜”的真实活动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本身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更深远,损害更大。

四、综合比较两种盈余管理方式

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如表1所示:

人们曾认为可以通过与国际接轨逐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内外部监督管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审计质量来抑制或者约束盈余管理。但是,这些方法虽然会对约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有一定效果,但在约束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关准则政策的空白使得监管部门不能对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依章或依法实施处罚,甚至不能全面地识别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外部审计师出于维护客户关系的目的,因为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企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而不愿出具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

五、结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盈余管理将会长期存在,且在监管日益严厉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会更倾向于选择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笔者认为约束企业(具体执行者包括控股股东和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真实两种)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企业会计准则;二是公司治理机制。首先,财政部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使得不管应计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都在有关准则或有关政策的涵盖范围内,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就能在监管和执业审计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具有识别企业存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的职业胜任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企业审计时应着重关注企业容易进行真实活动操纵的领域,例如其他应收款和关联方交易等,如果发现企业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迹象,应细化审计程序要求,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审计证据等,或者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正确客观的披露,如果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的后果影响重大,使得企业管理层的表述有失公允,进而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可以考虑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再次,企业本身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审查制度,例如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等;最后,因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持股一般都比较多,企业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会损害到其切身利益,所以机构投资者有动机并且有实力去识别并制约企业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所以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制度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形成有效制约。

参考文献:

[1]辛歆.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及其对报表的影响例解[J].商业会计,2014,(16).

[2]周瑶.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J].商业会计,2013,(22).

[3]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0,(1).

[4]张子余.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投机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