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央企科研机构创新动力与活力的思考
2018-03-21吕建中司云波毕研涛孙乃达
吕建中 杨 虹 司云波 毕研涛 孙乃达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央企业(简称央企),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央企上缴税费总额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六分之一,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十分之一。以能源领域为例,中央企业中发电企业9家,发电量占中国电力总产量的53%;煤炭企业5家,煤炭产量占中国煤炭总产量的21%;油气企业3家,提供了我国几乎全部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
央企科研机构在央企自主创新体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主导和承担了大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像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特高压电网、蛟龙号载人深潜、4G通信标准等自主创新成果[2],在保障国家安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毫无疑问,央企科研院所是央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利用好央企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和技术积累、进一步激活央企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增强其创新动力,是央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央企创新资源丰富、实力雄厚
1.1 央企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
“十二五”期间,央企不断加强研发经费投入,研发经费支出总额逐年增长,年均增长8.7%,研发经费投入占到全国总额的25%,有效保障了央企自主创新活动。2015年,央企研发投入达到377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68%,科技投入强度提升至2.35%(图1)。
央企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领军人才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底,央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57.1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数量为77.2万人;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分别占央企职工人员总数的11.2%和5.5%(图2);研发人员中硕博士人员比例提升至31.65%;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87人、中科院院士42人,分别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约20%和6%。“十二五”期间,央企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吸引人才347人;利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吸引人才25人;另有63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37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图1 央企科技投入强度和研发投入强度
图2 央企职工中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占比
央企不断加强内部科研机构的建设。截至2015年,央企在国内建有研发机构2627家(集团直属研发机构346个),“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11%;在境外建有研发机构73个(合作共建19个、购买或并购31个);拥有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近600个。央企拥有的各类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从2011年的49家增加到2015年的90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中的占比提高至50%。
1.2 央企拥有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央企在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攻关中发挥主力作用,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一大批集中攻关项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高速动车组、蛟龙号载人深潜、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重大项目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重要的科技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技术空白,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央企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研发成果的创新性和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以及企业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能力等工作充分获得国家认可。“十二五”期间,央企共有45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约占全国两类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1项,占该奖项总数的85%。国家在科技进步奖中共颁发28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奖,央企获得其中的12项,占获奖总数的43%,仅有的2项一等奖也都由央企获得。
央企在专利工作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大成就,授权及有效专利数量稳步上升,单位研发资源的专利产出效率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央企拥有有效专利和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央企获得授权专利3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万项,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8.8%,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2.3%;央企共获国家专利金奖26项,占该奖项总数的27.37%,获得国家外观设计金奖3项,占该奖项总数的12%,其中2015年,央企获中国专利金奖7项,占该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央企专利申请量从2011年的6.69万件提高至2015年的12.75万件(图3),发明专利所占专利申请总量比例从2011年的49.15%提高到2015年的55.54%。截至2015年底,央企拥有的有效专利40万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3万项。
图3 央企历年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
1.3 央企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
央企通过产学研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创建或参与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在提高央企基础研究能力、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增强重大产品和技术的科技攻关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央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量、投入的经费等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央企投入产学研项目经费支出总额,从2011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1亿元(图4),累计增幅达67.37%。截至2015年,央企牵头的国家及地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159个(国家级104个、地方55个),搭建各类“双创”平台247个,发起和参与设立的创新发展基金超过200只,募集资金近6000亿元。
图4 央企产学研合作项目支出经费总额
2 央企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央企科研机构在国家、行业及企业的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体制机制上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影响,抑制了部分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分析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轮驱动下的央企创新,缺乏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动力
从对央企的调研情况来看,影响央企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主要来自5个方面,可称之“五大动力要素”,即:政府需要、市场竞争、技术发展、员工参与及企业家精神。其中,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是企业创新的基本拉力和推力,而对于央企来说,由于其承担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开展的许多重大创新项目来自于政府下达的科研攻关任务,企业也会按照国家的科技计划进行企业配套,开展研发和技术攻关,实质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企业对市场竞争、技术发展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这种政府的干预下,央企的创新资源配置较少依靠市场,研发投入、人才使用、薪酬标准、成果转让等方面受到现有国企体制机制的限制,未能有效引入市场要素,尚没有完全建立起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认知不明确,甚至对央企领导人是否是真正的企业家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一些央企领导人更愿意把自己等同于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2.2 央企内部的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多属生产经营型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了加强科研与产业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启动了科研体制改革,将上百家国家部委所属的科研院所由事业编制单位转制为企业,或转为独立科技型企业,或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转制成为科技型央企或并入央企的科研机构直接被套用了企业生产单位的管理制度、办法、流程,由于这种刚性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科研工作的规律,严重束缚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手脚,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很多央企内部科研机构还需承担一定的经营任务和指标,或被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业绩考核兑现,一些科研单位不得不直接开展经营业务或从事现场技术服务业务。由于生存压力,这些科研机构普遍出现了重视“短平快”项目、重视创收,而忽视长远、储备性项目研究的情况,尤其是难度大、周期长、成果具有一定“公益性”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逐渐被削弱,导致科研持续性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央企在分类管理内部机构时,科研单位收入和待遇标准普遍较低,用工编制和工资总额也较少,科研单位可自主决定的薪酬和奖金额度十分有限,科研院所奖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而不能与创新绩效全面挂钩,对关键技术骨干力量和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导致优秀人才流失[4]。
2.3 国家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在央企难以落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内容涉及计划、预算、资金、财务、人员、成果、奖励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针对独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技型企业,解决科研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于规模庞大的央企所属科研机构,则不在政策激励范畴之内,被视之为已解决了“结合”和“主体”问题,或者认为这应属于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致使央企科研院所陷入“两头不靠”的窘境。
很多央企在落实国家创新政策中,还常常面临着与企业现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管理制度冲突的问题,导致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无法在央企落地。比如,由于存在着科研分红与现有考核体系的衔接、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中作用的界定和量化、科研成果价值测算等方面的操作困难,以及“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顾虑,国家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的《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等在大多数央企未能有效执行。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国家创新政策主要倾向于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而对企业的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则考虑不够,导致不少企业宁愿自己组织基础研究也不与外界合作,而一些高校也愿意借助校办企业实现成果转化。此外,一些政策在执行时将央企排除在外,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减免政策,到了地方省市一级,往往不把央企的当地科研机构纳入考虑之列。
3 思考与建议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央企所属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激发或释放全体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其在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真正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3.1 促进国家创新激励政策在央企落地
应明确将央企或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纳入国家有关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范畴,对有关鼓励政策与企业现有管理制度不一致的,允许科研机构优先执行国家的鼓励政策。同时,结合央企创新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专门适用于央企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鼓励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例如,在所得税加计扣除方面,考虑到央企规模大、地域分布广,可按行业性质、经营规模、地域分布等设定不同的研发费用计核标准,简化审批手续和工作流程;对于央企下属分、子公司承担总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拨入分、子公司时予以免税。对央企引进的特殊科技骨干、领军人才,建立“用工特区”,不受工资总额限制。
3.2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央企应深入研究国家创新鼓励政策与企业现行制度冲突的解决方案,制定适用于央企科研机构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或实施细则,同时协调内部各种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5]。遵循科技工作规律,在科研院所管理中逐步去行政化,有效扩展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解除行政权力在研发资源配置上的过多干预和把持,恢复科技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放宽对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对直接费用简化预算、对间接费用总额控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建立一种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使那些在研发和成果推广中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能够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中受益,积极支持和保障科研人员取得更多的合法收益。在工资总额管理方面,对央企内部科研机构,可参照独立科研单位,实施工资总额分类调控。
3.3 大力培育央企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担负着重要角色,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突出强调国企或央企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必须对党忠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他们的企业经营者或企业家角色定位及其对素质修养、创新精神的要求,真正把那些懂管理、懂战略、懂经营、懂技术的人才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对于竞争性或商业性央企,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加市场化招聘高级管理人员的比例。
在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中,除执行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或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取得重大突破,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任期考核给予特别奖”的办法之外,还应增加必要的创新过程考核指标,如研发强度、新技术新产品销售比率等,以及创新产生的无形资产、未来增长价值等考核指标,并赋予足够权重。评价企业创新成败时,要立足长远、综合的,而不是短期、单项的效果,积极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等“容错”考核机制,并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切实保护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石书德,刘军.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2015,34(5):30-35.Shi Shude, Liu Ju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central SOEs[J]. Oil Forum, 2015, 34(5): 30-35.
[2]原诗萌,王倩倩,任腾飞,等.从跟随到引领——十八大以来央企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变化与趋势[J].国资报告 ,2017,(9):38-45.Yuan Shimeng, Wang Qianqian, Ren Tengfei, et al. From followers to leaders-Changes and trends for key projec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central SOEs after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J].State-owned Assets Report,2017,(9):38-45.
[3]胡文瑞.论中央企业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石油科技论坛,2015,34(5):6-10.Hu Wenrui. Position and roles of central SO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Oil Forum, 2015, 34(5): 6-10.
[4]佘伟军,张奕,李元利.央企所属科研院所几个管理问题的认识及实践[J].管理观察,2016,(6):83-85.She Weijun, Zhang Yi, Li Yuanli. Some management issues relat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he central SOEs[J]. Management Observer,2016,(6):83-85
[5]吕建中,杨虹,袁磊,等.央企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式及建设目标研究[J].中国石油企业,2016,(11):28-32.Lv Jianzhong, Yang Hong, Yuan Lei, et al. Research on framework model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of the central SOEs[J].China Petroleum Enterprise,2016,(1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