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多针针法新解及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的量化应用
2018-03-20刘宝库董雅静
刘宝库,董雅静
(纽约中医针灸专家门诊,纽约 10019)
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简称“针刺松解疗法”)是以肌筋膜损伤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筋膜瘢痕组织为循证医学依据的针刺方法,是笔者3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经20余万人次诊治、世界各类人种临床验证及上千次亲身体验行之有效的疗法。该疗法以《内经》中“傍刺、齐刺、扬刺、赞刺”等方法为理论依据,以扎跳为得气的客观依据,在针刺方法上予以继承、创新,采用双针、三针、五针和五针以上平行刺法治疗各类慢性、顽固性疼痛和功能异常性疾病,均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且具有明确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本法还原了古代针灸治病的神奇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现将上述针灸理论体系和多针针刺操作经验介绍如下:
1 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概述
1.1 针刺松解疗法定义 原名筋膜疤痕针刺松解疗法,广泛适用于各种组织产生的瘢痕组织,但该名称常被误以为仅治疗皮肤上疤痕组织,故将其改名为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该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筋(现代医学筋膜与神经两者的缩写)为生理基础,以其病理改变所形成的筋膜瘢痕组织为诊断要点和治疗靶点,即“瘢痕穴”,运用关节腔镜的视野,根据再生医学机理,按筋膜解剖层次分步操作,通过扎跳、松解手法,消除不同层次的瘢痕组织,恢复筋膜与神经、血管正常生理结构下的动态平衡,达到能量转化作用的针灸伤科特效针刺方法。
1.2 瘢痕穴 中医对瘢痕的认识可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灭瘢痕诸方》,书曰“夫瘢痕者,皆是风热毒气,在于脏腑,冲注于肌肉,而生疮胗。及其疮愈,而毒气尚未全散,故疮痂虽落,其瘢犹黯……”此处的瘢痕为狭义上的瘢痕组织,特指皮肤表面疾病的范畴,现代疾病瘢痕疙瘩即“蟹足肿”“肉蜈蚣”等皮肤疾病。广义上的瘢痕组织可存在于全身各部位,瘢痕属创伤愈合过程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是由于劳伤虚损,气滞血瘀,日久而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是由于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病理产物,根据瘢痕组织形成原因及产生的临床症状,归属于经筋病范畴。
瘢痕穴是由经筋受损产生,《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经,令之不通……”此处“横络”即为瘢痕穴。西医学认为筋膜病理改变可发生于筋膜的各层次,该疗法以不同结构的瘢痕组织作为腧穴,以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及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为研究重点,以肌筋膜瘢痕组织为中心,展开讨论、研究。
2 《内经》多针针法溯源
《内经》时代,不论是在针灸疗效上,还是各种针法操作上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古籍中记载了大量针刺手法,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难经》云:“当刺之时,爪而下之。”为后世针刺手法的发展立下不朽的丰碑,也为后世各家针法的创新提供了标准的范本和坚实理论基础。由于不同医生的文化背景、临床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内经》中各种针法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临床应用针刺手法过程中,没有真正的发挥针刺手法在治疗上应有的作用。在国外,针灸的疗效常被怀疑,甚至被比作安慰剂,给中国原创的伟大针灸文化蒙上了阴影。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对针刺手法研究,把《内经》中关于多针针刺的方法“傍刺、齐刺、扬刺、赞刺”厘定后“量化”地用在“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中,在治疗肌筋膜瘢痕所致诸多痛症中,达到数秒即可消除瘢痕组织、快速治愈疼痛的疗效。
3 《内经》多针针法、现代名家注解及笔者新解
《内经》中记载了诸多针法,其中多针针法包括“傍刺、齐刺、扬刺、赞刺。”现代针灸名家刘炎、蔺云桂等对其做了详细的注解。
3.1 傍针刺法 《内经》针刺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3.1.1 傍针刺法 刘炎注解[1]:本法正穴刺一针,旁边再刺一针,正旁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操作方法: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一针。临床应用:这种刺法多用于压痛比较明显,固定不移,久病不愈的痹症。此种刺法为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
3.1.2 傍针刺法 蔺云桂注解[2]:即在穴位上刺针的旁边再刺一针,以加强针感和刺激效果,作用与齐刺法无显著区别。
3.1.3 傍针刺法 笔者“双针平行刺法”:刘炎、蔺云桂不论在文字上还是图谱上,对“傍针刺”描述均指另外一针斜刺,只有扎法而无手法。笔者认为“傍针刺”是指两根针而言,“直刺、傍刺各一”应该为双针刺平行同刺,并非斜刺,平行针刺提插手法扎跳得气,才能达到双针同时起松解的目的。双针针刺的部位较深,“留痹久居”即为经筋、筋膜劳损产生筋结和筋膜瘢痕组织,如临床常见的臀中肌筋膜损伤形成条索状瘢痕组织,运用“双针平行刺法”,能够使较大面积僵硬的臀中肌筋膜松软,疼痛缓解。
3.2 齐刺法 《内经》针刺法:“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3.2.1 齐刺法 刘炎注解[1]: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操作方法:这种针法是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临床应用:治疗病变范围较小部位较深的痹痛等证。
3.2.2 齐刺法 蔺云桂注解[2]:齐刺指在病灶区并刺三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较深的局部压痛点,有的是加强穴位针感而多刺两针者。
3.3.3 齐刺法 笔者“三针平行刺法”注解:“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笔者认为“齐”,一齐之意,故曰齐刺。如三弹齐发,威力至少成三倍增加,否则就叫刺三针了。三针同时刺入,同时行针,提插扎跳得气,松解经筋筋结,解除筋膜的痉挛及挛缩筋膜瘢痕组织。此种刺法比“傍刺”又增加了一根针,较“傍针刺”刺激量更强,能够产生2+1>3的疗效。是指临床中常见的面积不大但很深的经筋筋结、筋膜瘢痕组织,运用“三针平行刺法”治疗梨状肌损伤所形成条索状瘢痕组织。
3.4 四针刺法 笔者“四针平行针刺法”注解:“四针平行针刺法”即用四根针平行同时针刺至筋膜瘢痕组织病灶处。内经针法未提及。笔者猜想,可能古人故意留此空白,因前面已然提及“傍针刺”,那么“傍刺”的双倍理应为“四针刺”法,故不予赘述。四针针刺手法操作与齐刺相同,亦以扎跳得气,治疗面积更大些经筋筋结,斜方肌经筋筋膜瘢痕组织,针后即可松开。
3.5 扬刺法 《内经》针法:“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3.5.1 扬刺法 刘炎的注解[1]:“扬刺法”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3.5.2 扬刺法 蔺云桂注解[2]:“扬”有散的意思,亦即散开的刺法,其方法是在病灶的中间刺一针,再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向病灶斜刺四针,古代又称为“五刺”,现代取名为“五虎擒羊”。多用于治疗皮下囊肿等,古代则用于面积较大的病灶区。
3.5.3 扬刺法 笔者“五针平行针刺法”注解:刘炎、蔺云桂的观点及现代中医院校教材[3]对“扬刺”描述几乎一致,如此解释在临床中应用治疗疼痛病灶时针刺分散,力量不集中,无法做手法,刺激量不够,五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扬刺法”一是强调用针的数量为五,二是强调五针的排列方式。但没有说两者怎样完成操作,或针后还应做什么?特别是针刺手法的细节问题没有谈及。笔者常将五根针并列,一字排开,同时刺入行针,扎跳得气,松解经筋筋结、筋膜损伤所致瘢痕组织病变区域较大者,因一根针达不到足够的刺激量,只有五根针才能做到,扎跳得气为佳。如臀大肌肌痉挛或劳损所致肌肉筋膜瘢痕组织运用此法,瘢痕组织变软,疼痛缓解。
3.6 赞刺法 《内经》针法:“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3.6.1 赞刺法 刘炎注解[1]: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3.6.2 赞刺法 蔺云桂的注解[2]:赞刺是对准痈肿部位进行浅刺,使之出血,以驱散热毒。刺的深度在皮肤层,痈肿炎症在未化脓或化脓期都可以采用。此法,对消炎及止痛都有一定的效果。此种刺法使用的针锋有芒,尖而锐,钝针则不宜采用。
3.6.3 赞刺法 笔者“排针刺法”注解: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刘炎和蔺云桂的解释内容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原文所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的“数发针”是指多扎针之意,“浅之出血”,在经筋、筋膜病变中,根据其形成瘢痕组织病灶的大小而定针的数量,笔者在临床治疗时,常用十几根针一字排开,同时刺入,同时行针,如万箭齐发,以达到最大的刺激量,故笔者称之为“排针刺法”。如常见的腰背筋膜劳损所形成的巨大筋膜瘢痕组织、阔筋膜劳损形成后的瘢痕组织,在上述提到的针法刺激量不足时运用“排针刺法”,疗效显著。
4 机理探讨
古籍中对“瘢痕”的描述甚少,类似的描述可散见于部分条文中,《说文·广部》云:“痏,疻痏也。从疒,有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凡殴伤,皮肤青黑无疮瘫曰疽,有疮瘢曰痏。”《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有刺必有瘢,故以痏为数。”可见“痏”就是瘢痕组织,此指针刺的穴位处。“污虽久,尤可雪也,刺虽久,尤可拔也,结虽久,尤可解也”此处的“结”就经筋病变后结聚而成病理结构。
《内经》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原指妇科疾病在临床用药时,只要有相应病症,药证相符,即使用药俊猛,也不会出现危险。在该治疗原则指导下,广泛应用于筋伤病中,通过针对疾病(筋伤病)产生的原因(瘢痕组织)进行针刺松解治疗,表面上是对机体产生了微小的损伤,但实质上则是针对产生疼痛的瘀滞之所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恢复局部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这种看似损伤的治疗,实则对人体无碍。这一点与西方“再生医学疗法”的概念类似,“再生医学疗法”是以任何医疗手段来达到细胞、组织、器官的修复、取代、复原、再生的疗法[4]。针刺通过行针手法有目的的刺激产生微创已被再生医学疗法证明,刺激可产生暂时性的轻度炎症,诱导启动愈合系列步骤,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生长因子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松解筋膜疤痕组织能够改善灌注增加血流量,刺激局部组织再生,抑制高张力的肌肉和增进肌纤维的延展性,破坏疤痕组织引起出血,释放生长因子,引起发炎,刺激新血管形成,产生愈合反应。针刺产生的微创能够诱导启动愈合系列步骤,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生长因子促进胶原蛋白生成,加强局部结缔组织,使筋膜瘢痕组织破坏、重建和使胶原纤维有序再生[4]。针灸治疗可以增加一型胶原的生成和一型胶原的重组[6],同时针体在旋转过程中对附着在针体的结缔组织纤维产生牵拉。通过纤维应力传递到引起变形的周围组织,附着固定于纤维之间的活性细胞,如干细胞、成纤维细胞也发生变形,导致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通,激发细胞分裂增殖。同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功能增强,产生纤维蛋白,引起组织中纤维增多和变形[5]。
Rolfing therapy理论认为,肌筋膜病变产生固化,通过按摩治疗后可以液化。笔者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松解术治疗筋膜瘢痕组织亦可以达到筋膜液化的作用,并在数秒中即可实现,再次验证了此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松解筋膜瘢痕组织,刺激r神经、a神经、牵张感受器、高尔肌腱器等感受器,引起肌内膜、肌外膜及肌筋膜组织跳动,即扎跳得气,调整肌梭内、外的外筋膜张力,升高瘢痕周围温度,瘢痕组织即可消溶。
5 小结
通过对《内经》针法在针刺松解术中的“量化”(数学模式2.3.4.5.6+来表达)应用,“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的提出,找到了《内经》针灸理论现代医学依据,并找到了针灸穴位,针刺手法病理结构基础就是筋膜瘢痕组织,即《内经》所述“筋结”病理结构。”在运用“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治疗经筋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内经》多针针刺方法的应用规律。用针多少与瘢痕组织大小成正比,临床疗效和针刺手法刺激量成正比。两根针以上的针刺方法都应平行针刺才能达到针刺应有的效果,并不只是刘炎、蔺云桂及中医院校教材[3]中描述的斜刺法,斜刺偏于针刺形式,没有针后的手法操作及明确的适应症,没有体现出多针针法治疗疼痛的真正临床价值。笔者从经筋学角度出发,以现代筋膜瘢痕组织为病理基础,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上述《内经》多针“傍针、齐刺、扬刺、赞刺”针法给予新的注解,强调多针针刺时不仅要考虑到针的数目,还要考虑到针的排列方式,只要操作得当,能够达到秒化的临床疗效,从而证明了两千多年前《内经》所描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并非夸张之词,是针刺疗效的真实写照。
《内经》曰:“结虽久,尤可解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可通过改变瘢痕组织的病理结构,恢复肌筋膜的正常生理功能,起到快速松筋解结、通络止痛、治痛的作用。
“针刺松解术”结合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激痛点理论,在筋膜瘢痕组织诊断、筋膜瘢痕穴位的选择、针刺手法操作、疗效评估都符合循证医学标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伤科疾病针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