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虚气留滞”论治缺血性心脏病

2018-03-20刘迎辉刘爱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络脉行气心痛

刘迎辉,刘爱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为冠心病,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1]。在我国,冠心病是人类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治病求本,且成本低,疗效好。本文将从“虚气留滞”探讨缺血性心脏病的辨治。

1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

1.1 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整理古今医学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的论述,发现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脏腑病变等。

《内经》提出以风寒之邪为主的外邪致病说,认为风、寒、湿、燥、热等外邪,皆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心痛支满”。《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篇》“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3]。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冷、热等因素相关。

《内经》认为情志因素是引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中亦提出胸痹与情志失节有关,“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痛”[4]。

此外,饮食劳倦所伤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指出过食咸,可导致血脉凝涩不畅,气血不通而发生心痛。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云“夫心痛之病,……皆因外感六淫,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5]”认为恣食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痰,痰邪痹阻脉络,导致心痛的发生。1.2 “阳微阴弦”是本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 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6]。开宗明义提出“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阴弦”,指的是脉太过与不及,关前为阳,阳微为不及,主胸阳不振;关后为阴,阴弦为太过,主阴邪太盛。此处的阴邪,包括寒邪、水饮、痰浊及血瘀之邪。由于上焦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扰,寒性凝滞,痹阻胸阳,发为胸痹而痛。

2 “虚气留滞”与缺血性心脏病的辨治

2.1 “虚气留滞”的理论来源 “虚气”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用以阐释“太虚”与“气”之间的关系[7]。清代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提出“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8]”首次提出了“虚气”的概念。此处的“虚气”并不是“气虚”之意,是指因为过劳导致人体营血亏虚,血虚则载气无力,出现气滞的病理状态。南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一书中,全面论述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气血理论”在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应用。他提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这一观点已成为中医论述气血之间关系的经典名言[9]。“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引用杨士瀛的“气血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中医病机理论,该理论观点已成为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理论[10]。

2.2 “虚气留滞”的理论内涵 “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状态,亦称为“虚气流滞”[11]。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2.1 气血失调,百病乃生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推动血液运行。正所谓“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12]。 “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强调血对气的固守作用。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正如《医学真传·气血》所云“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13]。《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认为气血关系失调,是多种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2.2 “虚气留滞”,气虚为本 “虚气”不等同于“气虚”,“虚气”强调人体出现了“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阴阳之所以升降”“血脉之所以流行”“荣卫之所以运转”“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这些重要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人体之气作用的结果。故无论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终是以气虚为根本。

2.2.3 因“虚”而“滞”,互为因果 “虚气”是因,“留滞”是果,“虚气”与“留滞”互为因果。气虚无力运行,可以导致气滞。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以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血瘀。气虚亦可以导致血液化生不足,血脉空虚而为瘀。“水化于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虚或气滞又可导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津能载气,“津停气阻”,痰饮水湿这些有形之邪可导致气机郁滞,又可加重血瘀的病理表现。气具有温煦之功,人体阳气亏虚,阴寒之邪上扰,寒性凝滞,痹阻心脉,则可发为胸痹而痛。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互相交阻,则出现“滞”的病理状态。“滞”是因“虚”而发生,滞留日久,伤及正气,又可加重“虚”。最终形成“虚”“滞”互为因果,以“虚”为本,以“滞”为标,“虚”“滞”相伴的病理状态。

2.2.4 久病入络,滞留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气血运行敷布全身,需要以络脉为重要的枢纽,络脉通畅,气血充盈,得以敷布全身,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14]。由于元气虚衰、气血津液发生郁滞,即发生“虚气留滞”。“久病入络”,痰、瘀、毒阻滞损伤脉络,日久可以导致络脉瘀阻。

2.3 “虚气留滞”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病机 “阳微阴弦”是本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机体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气血离居,出现“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而气虚又可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邪气“留滞”。“虚气”是“本”,“留滞”是“标”。“虚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留滞”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虚气留滞”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病机。

2.4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络脉的主要生理功能为通行气血。由于元气虚衰导致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即出现“虚气留滞”的病理状态,络脉通行气血的功能受阻,则可引起相关脏腑组织器官出现缺血性的病理改变, 若心之脉络瘀阻则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即发生胸痹心痛。络病的各种病机变化其实质皆为“不通”,在治疗上“络以通为用”[15],故可采用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3 宣痹通瘀方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宣痹通瘀方”是国家级名中医黄永生教授的临床经验方。方药组成:延胡索(醋制)、人参、三七、川芎、郁金、冰片。方中延胡索,辛苦而温,入心、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治心痛欲死”(《雷公炮炙论》),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故为君药;人参甘温,入心、脾、肺经,善“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神农本草经》),能补脾益肺养心气,方中人参既可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动力不竭,又能固护正气,防止诸药行气化瘀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与延胡索共为君药。三七甘苦而温,入肝、胃二经,可化瘀活血而定痛,祛瘀生新,化瘀不伤正;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被称为“血中之气药”,通达气血,使气行血调;郁金味辛,入心、肝、胆经,辛能行能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三药同用,助君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共为臣药;冰片辛苦而温,归心、脾、肺经,善走能散,具有散火、散气、散血、散滞、通窍、辟恶之功,“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本草衍义》),与诸药相伍,能开心窍,止痹痛,亦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益气行气止痛之功,可使瘀血得去,脉道得通,则诸症自解。在传统治疗胸痹心痛的组方中,仅着重活血行气止痛,未兼顾到胸痹实乃本虚之证。本方针对本病“虚气留滞”的病机特点,取其“邪盛难掩本虚”之本义,治标勿忘固本,正所谓:“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在行气活血化瘀的同时,加人参以扶助正气,在本方中人参能补气生血,使气机动力绵长不竭,“气为血之帅”,使气旺能帅血而动,气行则血行,佐助行气活血化瘀之中药;另一方面,胸痹本有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应用行气活血化瘀之品易耗伤人体之正气,使虚者更虚。应用人参以固护正气而起佐制之功,以防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具有行气活血祛瘀而不伤正,鼓舞正气不留邪的组方优势,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6-17]。

猜你喜欢

络脉行气心痛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结肠络脉探析
心痛的感觉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