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防治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8-03-19赵爽顾沐恩李申李璟吴焕淦范群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变应性鼻炎

赵爽,顾沐恩,李申,李璟,吴焕淦,范群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4.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上海 200241)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AR)、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参与的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黏膜变应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整个过程中作用较为明显[1]。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水样涕等。针灸治疗该疾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广泛,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总结了近10年针灸对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1 调节Th1/Th2平衡

人体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按照功能以及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种类不同,可分为 4个亚型,Th1、Th2、Th17、Treg细胞。近年有大量研究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 Th1/Th2失衡密切相关,表现为Th1亚群功能低下,Th2亚群功能亢进[2]。Th1细胞主要分泌 IFN-γ、IL-2、IL-12等细胞因子,Th2细胞主要分泌 IL-4、IL-5、IL-6、IL-9、IL-13和 IL-15等细胞因子,其中IL-4是最重要的特征性细胞因子[3]。Th1细胞所分泌的IFN-γ能抑制IL-4介导IgE的合成,抑制Th细胞分化为Th2细胞。Th2所分泌的IL-4不仅能诱导人B细胞合成IgE,还促进Th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二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相互调节,相互抑制,使Th1/Th2处于平衡状态[4]。郑美凤等[5]研究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FN-γ的影响,发现针灸治疗前后 IFN-γ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明显负相关;IL-4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明显正相关,且针灸能够升高患者血清IFN-γ水平,并且能够降低 IL-4水平,从而恢复Th1/Th2平衡。王琳娜等[6]观察了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治疗过敏性鼻炎,通过治疗前后 Th1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INF-γ、Th2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IL-4水平,探讨该疗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 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研究表明该疗法能够升高IFN-γ含量,降低IL-4含量,纠正Th1/Th2比例失衡,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秦良卿等[3]通过蜂巢结合针刺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该疗法能够降低过敏性鼻炎大鼠血清 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恢复Th1/Th2平衡。陈晴等[7]通过穴位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 Th细胞因子平衡状态的实验研究发现,该疗法可以通过调节 AR大鼠血清 sIgE、IL-4、IL-10和INF-γ水平,调节Th1/Th2水平,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兰建华等[8]研究了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后鼻腔 Th1细胞因子 IL-2、IFN-γ的变化并与鼻腔使用激素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针刺组和鼻腔使用激素组患者治疗后鼻腔IL-2、IFN-γ含量均升高,促进Th1细胞的增殖,抑制Th2细胞的增殖,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与鼻用激素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王益庆等[9]对于神阙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发现,该疗法与口服西替利嗪糖浆相比,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疗法能够降低 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控制变态反应性炎症。赵义造等[10]研究电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血清IL-4及血清IFN-γ表达的影响发现,电针可以下调过敏性鼻炎大鼠IL-4水平,上调IFN-γ水平,维持Th1/Th2动态平衡。

2 降低IgE水平

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IgE是介导炎性细胞脱颗粒引起鼻部症状的重要抗体,降低 IgE水平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机制之一[11]。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有效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IgE水平。方美善等[12]对天灸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发现,经天灸疗法治疗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较治疗前下降,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朱秀平等[13]对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发现,该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并降低血清IgE水平。杨继国等[14]研究发现敷灸可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 IgE水平,且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李小平等[15]通过针灸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针灸治疗组与脱敏疗法组比较,针灸治疗组患者血清IgE水平下降更为明显,显效率高于脱敏组。谢怡琳等[16]对温针灸冬夏并治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受试者分为三伏三九组,非三伏三九组及西药组,温针灸的两组隔日治疗 1次,连续治疗 15次,一年治疗 30次,西药组每日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30 d,一年为1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症状体征评价及血清IgE检测,研究发现治疗2个疗程后,三伏三九组疗效优于非三伏三九组,非三伏三九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血清IgE下降程度优于非三伏三九组及西药组。其他学者[3,9,17-19]也分别从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证明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电针等疗法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

3 减少鼻黏膜炎性细胞浸润

3.1 减少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嗜酸性粒细胞(EOS)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的重要指标,在疾病的发病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有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就是鼻黏膜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合成并分泌了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病理生理学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局部聚集来改善鼻部症状。丁然然等[22]通过针刺列缺穴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病理学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组行为学总积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鼻黏膜充血、水肿等情况明显好转。说明针刺列缺穴可加快修复鼻黏膜上皮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而改善过敏症状。王芳[23]采用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比较治疗前后炎性黏膜纤毛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发现,治疗后较治疗前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明显减少(P<0.05)。吴春晓等[24]研究了针刺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发现针刺能够减轻AR大鼠鼻黏膜水肿情况,降低AR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从而减轻变应性炎症反应。赵昌谋等[25]利用大蒜素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大鼠,研究发现大蒜素穴位注射可减少AR大鼠鼻腔分泌物,降低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改善AR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王益庆等[9]、向希雄等[26]的研究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炎性反应。耿国燕[27]“从肝论治,理气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发现,该针刺手法能减少鼻黏膜EOS浸润,与西药疗法(布地奈德喷鼻)比较差异显著(P<0.05)。刘素文等[28]、闫建纯等[29]先后采用鹅蝥藿香粒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小鼠,研究发现该疗法能够减轻AR小鼠鼻黏膜炎性反应,减少EOS浸润。

3.2 减少鼻黏膜腺体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MCs)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是变应性反应的靶细胞,MCs受到抗原攻击、脱颗粒,MCs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缓激肽、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引起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急性过敏反应[30]。自从20世纪70年代,宋继美[31]提出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相关性的设想之后,关于针灸对于肥大细胞作用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并逐渐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肥大细胞在一些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针灸对疾病局部病灶部位肥大细胞的影响开始被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邰浩清等[32]的研究发现,针刺下关穴治疗过敏性鼻炎,能明显减少过敏性鼻炎大鼠鼻腔黏膜腺体、肥大细胞,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由于肥大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减退,导致组胺、白三烯等活性物质释放减少,引起血管通透性降低。黏膜腺体分泌减少,从而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秦良卿等[3]的研究发现蜂巢结合针刺疗法可明显降低 AR大鼠鼻黏膜中肥大细胞数量,改善过敏体质。刘素文等[28]、闫建纯等[29]研究发现鹅蝥藿香粒天灸能够抑制MC活化。表明穴位敷贴可通过抑制AR小鼠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等发挥抗过敏作用。还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减少炎症介质产生。

4 调节鼻神经肽(P物质)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的认识除了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外,还有神经、内分泌及炎性反应等机制参与[33],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神经源性炎症是过敏性鼻炎的重要致病环节之一[34-35]。在鼻黏膜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末梢分布,按照功能不同,神经肽主要分为 4种,即感觉神经肽如 P物质(SP)、NKA(neurokinin A,NKA)、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NKB)、CGRP;拟副交感神经肽如血管活性肠肽(VIP);拟交感神经肽如神经肽 Y(NPY);炎性神经肽如缓激肽[36]。神经肽主要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作用。P物质(SP)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神经肽,1983年发现鼻黏膜中存在SP及SP神经[37],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如SP能够与肥大细胞相互作用引起鼻黏膜上皮通透性及分泌功能异常[38-39];能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脱颗粒,增强炎性细胞浸润,导致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和腺体增生[36]。目前,也有相关研究证明针灸可以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 SP水平,从而改善鼻部症状。Jung D等[40]运用针刺和艾灸对过敏性鼻炎小鼠作用效果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均能显著降低过敏性鼻炎小鼠鼻黏膜SP含量,且针刺组、艾灸组效果均优于使用西药(左西替利嗪)组。王志福等[41]通过临床研究,提示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减少鼻黏膜的分泌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调整感觉神经功能,降低了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同时减少了SP的释放。李月梅等[42]研究了电针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 P物质的影响,并与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每日3次)作对照,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组疗效优于口服西药组,且电针蝶腭神经节能够显著降低PAR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水平(P<0.05),分析针灸治疗PAR可能是通过对一部分鼻神经肽的调节进而稳定鼻自主神经,最终控制鼻神经源炎,缓解鼻部症状。耿国燕[27]采用调神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发现该针刺手法能够改善症状,并降低血清SP水平。李昕蓉等[43]研究了面部穴位迎香穴埋线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面部穴位埋线可降低鼻黏膜SP水平,改善由感觉神经肽参与的鼻黏膜的神经源性炎症,从而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

5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确切,目前关于针灸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针灸对于过敏性鼻炎,可以从多种途径发挥治疗效果。除了本文所提到的几点以外,一些新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比如针灸对免疫调节因子骨桥蛋白(OPN)的影响。既往研究发现,骨桥蛋白能够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而树突状细胞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对 Th1/Th2分化有重要影响,其功能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后续的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因此,研究针灸对骨桥蛋白的影响可以进一步从免疫最初阶段体现针灸对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对Th1、Th2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对IgE的调节等),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探讨针灸对于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治病必求于本”,从根源上探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针灸治疗该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治疗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样本量较少,缺乏对照,研究的可信度较低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统一治疗方法,采取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将已得出结论的各个单一因素有机整合起来,探索针灸治疗本病的网络式作用机制等,进一步推动研究发展。

[1] 宋成林,张志星,成泽东,等.针刺“鼻三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 IL-4和行为学的实验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139-2141.

[2] Baars EW, Savelkoul HF. Citrus/Cydonia comp. can restore the immunological balance in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relate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in vitro[J].Mediators Inflamm, 2008,2008:496467.

[3] 秦良卿,马玉奎,薛云,等.蜂巢结合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26(5):58-62.

[4] 郑美凤,林诚,郑良朴,等.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3-5.

[5] 郑美凤,林诚,郑良朴,等.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细胞因子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4):40-42.

[6] 王琳娜,冯纬纭.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 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5,38(4):59-61.

[7] 陈晴,刘洋,张勤修,等.穴位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 Th细胞因子平衡状态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1):1-4.

[8] 兰建华,罗雪梅,曾友根,等.针刺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患者血清 IL-2及 IFN-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0):97-99.

[9] 王益庆,范波欧,李冬波.神阙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 5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1):62-65.

[10] 赵义造,黄益灯,黄加云,等.电针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IL-4及IFN-γ表达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916-918.

[11] 鲁栋,庄子齐.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417-418.

[12] 方美善,窦逾常,姚嵩梅.天灸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9):857-860.

[13] 朱秀平,陈宝维,钟慈琼,等.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1):107-108.

[14] 杨继国,张凤霞.敷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IgE影响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9):637-638.

[15] 李小平,郑磊,谢昀.针灸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0,25(6):465-466.

[16] 谢怡琳,万文蓉,赵银龙,等.温针灸冬夏并治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5,35(12):1215-1220.

[17] 崔星,吴云天,胡翀妮,等.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0):18-21.

[18] 崔林华,邢潇,刘素梅.电针刺激双侧迎香穴治疗变应性鼻炎 17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4):560-562.

[19] 李月梅,赖新生,庄礼兴,等.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3):51-52,8.

[20] 张波,许继宗,李玉华,等.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季节变化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10):1313-1315.

[21] 燕志强,高盛宏,李得本,等.变应性鼻炎患者组胺受体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4):223-225.

[22] 丁然然,杨帆,刘洋,等.针刺列缺穴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病理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743-1745.

[23] 王芳.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探讨[J].新中医,2016,48(4):144-146.

[24] 吴春晓,陈莹,陈静,等.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12):69-71.

[25] 赵昌谋,尹改珍.大蒜素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26(2):6-9.

[26] 向希雄,张雪荣,张金举.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2):14-15.

[27] 耿国燕.“从肝论治,理气调神”针刺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8] 刘素文,刘洋,汪建平.鹅蝥藿香粒天灸对过敏性鼻炎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1,7(2):13-16.

[29] 闫建纯,汪建平,刘洋,等.鹅蝥藿香粒天灸对过敏性鼻炎小鼠的EOS、MC计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7):23-25.

[30] 张仲林,钟沁月,李莎,等.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1):115-116.

[31] 宋继美.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J].辽宁中医杂志,1977,(2):59-61.

[32] 邰浩清,姜文芳.针刺下关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2):747-748.

[33] Barnes PJ. New concep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asthma[J].J A llergy Cl in Immunol, 1989,83(6):1013-1026.

[34] Gawlik R, DuBuske L. Mediator release of neuropeptides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in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J].Rhinology, 2010,48(2):206-210.

[35] Cima K, Vogelsinger H, Kähler CM. Sensory neuropeptides are potent chemoattractants for human basophils in vitro[J].Regul Pept, 2010,160(1-3):42-48.

[36] 李昕蓉,张勤修.针刺对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调节作用的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19-1721.

[37] 韩德民,张罗,董震,等.变应性鼻炎临床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77.

[38] 杨旭东,孙光明,许学谷,等.组胺 H_3受体激动剂IMETIT对豚鼠变应性鼻炎作用的初步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2):559-563.

[39] 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变应性鼻炎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实验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20):947-949.

[40] Jung D, Lee S, Hong S.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llergic rhinit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2,146(1):19-25.

[41] 王志福,郑美凤,陈跃,等.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3):59-60.

[42] 李月梅,庄礼兴,赖新生,等.电针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2):136-138.

[43] 李昕蓉,张勤修,王晓培,等.面部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87-2590.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变应性鼻炎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葱汁治鼻炎
肥大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因子在胰腺星状细胞和肥大细胞黏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