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8-03-19于卫华徐忠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离地步频步态

王 莉 于卫华 徐忠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安徽 合肥 230061)

步态异常明显提高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1~3〕。步态及行走能力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步态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步态分析,即运用精密仪器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提供一系列运动学、动力学等步态参数和曲线,从而评估和描述其步态特征及行走能力〔4〕。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9~11月方便抽取安徽省合肥市一所社区的老年人150名。纳入标准:①年龄≥60周岁;②无需助行器,能够独立安全行走至少30 m;③意识清楚,与调查者沟通无障碍;④无严重的心肺疾病、肌肉骨骼疾病;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由于偏瘫、关节置换等原因引起的双下肢行走明显不对称;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本次研究调查和行走测试;③穿着、鞋子等不符合行走测试要求;④长期居住地非合肥市。最终纳入136名(90.67%)。

1.2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而成,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运动锻炼情况、患病情况、服药情况和过去1年跌倒史等。②害怕跌倒:采用单条目问题法,直接询问调查对象“您现在害怕跌倒吗?”,按照回答不害怕、略微害怕、有些害怕和非常害怕判断其是否害怕及害怕程度。③体质指数(BMI)。根据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的标准,低体重:BMI<18.5 kg/m2;体重正常18.5 kg/m2≤BMI≤23.9 kg/m2;超重:24.0 kg/m2≤BMI≤27.9 kg/m2;肥胖:BMI≥28.0 kg/m2。

1.3测试工具 多传感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IDEEA LifeGait(MiniSun LLC,Fresno,CA,USA),包含加速度采集单元和数据处理存储单元。其中处理和存储单元系在腰部,5个加速度传感器的位置如下:两侧足底第四跖趾关节近端1 cm处、两侧大腿前侧中间部位、两侧胸锁关节连线中点下方4 cm处。该仪器采集步态数据时,能即时无线传输至腰部的主机,且受试者携带方便,对其行走无任何干扰,可连续记录最长达7 d的数据〔5〕。

1.4测试过程 测试前,嘱受试者穿轻便的衣服、舒适合脚的鞋子,研究者帮助受试者穿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IDEEA LifeGait,启动仪器后,解释并指导其以舒适、安全的常用步速在10 m的走道上直线行走,一来一回两趟,第一趟为了让老年人适应仪器,第二趟10 m去除前2 m加速和后2 m减速阶段,取中间6 m的步态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软件分析结果,纳入10个步态参数如下:单脚支撑时间、双脚支撑时间、离地时大腿摆动的加速度、摆动强度、地面冲力、落脚强度、离地时脚的角度、速度、步频与步长。 其中,新定义的5个步态参数包括:①离地时大腿摆动的加速度:是指位于摆动前期足底传感器向前的最大加速度。②摆动强度:是指摆动末期脚底前后方向的平均加速度。③地面冲击:是指足-地接触瞬间的最大负加速度。④落脚强度:控制足部减速落地的强度。⑤离地时脚的角度:也叫推离角度,是指在第2个双支撑相,即摆动前期时,跖趾关节于地面的最大屈曲角度,通常出现于足趾离地前〔5〕。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社区老年人常速行走步态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之间单脚支撑时间、步频与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锻炼情况单脚支撑时间、摆动强度、地面冲击、落脚强度、速度、步频、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分组间地面冲击、落脚强度、离地时脚的角度、速度与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间地面冲击、速度与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锻炼情况单脚支撑时间、摆动强度、地面冲击、落脚强度、速度、步频、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患病情况间所有步态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服药种类间离地时脚的角度、速度与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有无跌倒史两组间摆动强度、落脚强度、离地时脚的角度与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害怕跌倒程度间离地时大腿摆动的加速度、摆动强度、地面冲击、落脚强度与步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间仅离地时大腿摆动的加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社区老年人常速行走步态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表1 不同人口学和健康特征的社区老年人步态参数值的比较

以单脚支撑时间、离地时大腿摆动的加速度、摆动强度、地面冲击、落脚强度、离地时脚的角度、速度、步频与步长为因变量,以性别(男=1,女=2)、年龄(60~74岁=1,≥75岁=2)、文化程度(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含中专及以上=4)、运动锻炼(经常=1,偶尔=2,从不=3)、服药种类(1~2种=1、≥3种=2)、过去1年跌倒史(有=1,无=2)、害怕跌倒程度(不害怕=1,略微害怕=2,有些害怕=3,非常害怕=4)、体质指数(低体重=1、体重正常=2、超重=3、肥胖=4)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运动锻炼、服药种类、过去1年跌倒史和BMI为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社区老年人步态参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n=136)

3 讨 论

传统的步态分析系统,如多摄像机动作捕捉系统、受力平板系统等〔6,7〕,由于需要专门的步态实验室、设备昂贵和出结果时间长、不能测试日常生活中的步态等缺陷,使其临床推广受到限制〔8〕。

本研究结果与伍勰等〔9〕研究结果类似,由于两性别间身高的差距,使得步长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同时,男、女性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躯体功能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步态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中步速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与Doyo等〔10〕研究结果不同,即步速男性慢于女性,而步长的性别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我国老年人走路“求稳不求快”,所致的本研究结果男性步长大于女性,而步频较慢的综合作用有关。由此,临床医务及康复人员在针对老年人步态特征的比较时,要特别注意性别差异,分别建立男性和女性的步态参数参考值范围,且不仅要关注单一步态参数的变化,而且要综合比较多种步态参数,从而全面反映老年人的步态特征。本研究结果与胡雪艳等〔11〕研究结果类似,随年龄增长,行走步态性能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年龄增加使得相关的下肢肌肉功能减退而造成的。Doyo等〔10〕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本研究纳入的地面冲力和落脚强度,分别反映胫骨前肌肉(主要是指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大腿肌群(股四头肌、髂肌等)的肌肉力量变化,它们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也直观证实了该原因〔5〕。然而,本研究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探索年龄与步态的关联。

本研究结果说明,运动锻炼是步态异常的保护因素,老年人应多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加强腿部肌肉力量,增加行走步态的稳定性,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步态异常是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跌倒给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严重损害,又加重了步态的恶化,从而陷入不良循环〔2〕。医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的步态,尤其是有跌倒史的和有高危跌倒风险的老年人,要加强对其步态特征的评估,关注步态的动态变化,以预防跌倒的再次发生。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服药种类越多、BMI值越高及文化程度越低,老年人的步态性能越差。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服药种类越多,副作用越多,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致行为异常作用、致共济失调作用等,对老年人的步态性能损害越严重有关〔12〕;而BMI作为肥胖和超重的常用指标,其值越高,说明老年人的肥胖状况越严重,体质及健康状况越差〔13〕;文化程度越高,间接反映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越高,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就越多〔14〕。建议老年人应加强运动锻炼,尽量减少非必需药物的摄入,控制体重的同时,也要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而临床医务人员要加强对高危跌倒老年患者步态的评估,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老年人的行走能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1桂慧雯,刘 军.步态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18-21.

2刘元标,励建安.老年人跌倒与平衡及步态异常〔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5-8.

3Scheffer AC,Schuurmans MJ,van Dijk N,etal.Fear of falling:measurement strategy,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among older persons〔J〕.Age Ageing,2008;37(1):19-24.

4向 静,胥方元.步态分析在临床康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411-3.

5刘艳成,夏 群,胡永成,等.便携步态分析量化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步态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1):1774-9.

6戴胡明,方诗元.步态分析在脊柱疾病中的研究现状〔J〕.安徽医学,2013;34(4):514-7.

7Chester VL,Biden EN,Tingley M.Gait analysis〔J〕.Biom Instrum Technol,2005;39(1):64-74.

8Simona SR.Quantification of human motion:gait analysis-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to its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problems〔J〕.J Biomech,2004;37(12):1869-80.

9伍 勰,陆爱云,庞 军.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52-5,64.

10Doyo W,Kozakai R,Kim HY,etal.Spatiotemporal components of the 3-D gait analysis of community-dwelli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Japanese:age-and sex-related differences〔J〕.Geriatr Gerontol Int,2011;11(1):39-49.

11胡雪艳,恽晓平,郭忠武,等.正常成人步态特征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855-7.

12桂慧雯,刘 军.步态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18-21.

13卢 燕,张 贤.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体质指数与代谢异常关系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3):156-9.

14Busch Tde A,Duarte YA,Pires Nunes D,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wer gait speed am-ong the elderly liv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BMC Geriatr,2015;15:35.

猜你喜欢

离地步频步态
小蚂蚁与“三角步态”
BJ40 刀锋英雄版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苏炳添60米跑全程节奏研究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浅析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中的轨道“离地”临界条件
关于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导致底座离地的极值问题分析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