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2021-05-07彭晓倩潘慧炬毛旭江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炳添步频步数

彭晓倩,潘慧炬,毛旭江

(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3.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

近年来,在我国短跑“以接力促单项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短跑选手,如苏炳添在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和北京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跑出9.99s的成绩,谢震业在2018年跑出了9.97s的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的出现,让国人振奋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男子百米项目的希望。本文对苏炳添和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国外选手比较,查找规律与差距,为今后该项目的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我国优秀男子短跑选手苏炳添、谢震业,如表1。

表1 苏炳添、谢震业近几年成绩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百米跑相关论文43篇;通过IAAF、360英文等网站,查阅选手信息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2.2 信息技术法

2.2.1 视频获取。通过现场拍摄及百度、优酷、爱酷等下载,获取国内外优秀选手百米跑比赛视频。

2.2.2 视频处理。对下载的视频进行格式工厂3.1.2转换,用Dartfish3.0软件进行解析,解析频率为50Hz。

2.3 数据统计法

2.3.1 数据处理。本研究以一定的步数为分段依据,以起跑后第2~5步(排除反应时造成的影响)为第一分段,第6~10步、第11~15步、第16~20步(每5步为一段)为第二、三、四……分段。其中,平均步长为:100m/步数;平均步频为:步数/比赛成绩;步长指数为:步长/身高;步频指数为:步频×身高;余步参照最后一步着地至撞线时段占该步步时的百分比。

2.3.2 数据统计。将数据录入EXCEL2007中进行相关的统计。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百米全程步数、步频与步长

图1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步数

图2 国外选手百米步数

图3 苏炳添、谢震业平均步长与平均步频

图1显示,苏炳添成绩提高过程,百米全程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最少为46.85步,最多为48.85步,两次跑9.99s时均为48步;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全程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最多为47.31步,最少为45.70步,跑9.97s时为46.63步。两者在取得最佳成绩时,步数约为自身步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的一半。图2中10s内国外选手百米步数均值为43.90±2.38步,其中Bolt所用步数最少(41步),弗雷特最多(49.37步)。除了迪克斯、马蒂纳、弗雷特(身高依次为1.75m、1.78 m、1.70m)在46步以上,其余选手在46步以内,包括身高1.70m的卡特尔也在46步以内。图2提示优秀选手在41~49.37步范围内,均可能取得10s内的好成绩。

图4 国外选手平均步长与平均步频

图3可见,苏炳添均步频总体高于谢震业,而均步长总体低于谢震业,其成绩提高过程,均步频有 “上升-略降-上升-略降”的趋势,均步频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4.542步/s和4.870步/s,跑9.99s时为4.805步/s,约占最大均步频的98.7%;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均步频有“略降-稳步提升”的趋势,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4.407步/s和4.618步/s,跑最佳成绩时,达到了最大均步频;从成绩提高过程均步长看, 苏炳添总体有“下降-略升-下降-略升”的趋势,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047m和2.134m,跑9.99s时为2.083m,接近最大、小值的中间值;谢震业,均步长有“上升-下降-上升-略降”的趋势,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14m和2.188m,跑9.97s时为2.143m,约为最大、小值的中间值。可见,苏、谢均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对自身的步长和步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图4显示:13名国外选手均步频、均步长的均值分别为4.46±0.21步/s、2.28m±0.12m,两者基本存在一个互补的关系(即步长大、步频低,反之则反),原因是10s内百米选手的成绩,在成绩数值上差距并不太大(9.99~9.58s,最大差距仅4%左右),这就意味着百米平均速度较为接近,而平均速度为平均步频与平均步长之积,故此前提下,就存在上述互补关系。结合图3可见,谢、苏最佳成绩时的均步频大于国外选手均值,均步长小于国外选手均值。

步长由腿长、髋关节活动度及腿后蹬或后扒力等多因素决定,步频则由神经系统发出指令使跑动作中原动肌兴奋、拮抗肌放松,不断交替转换的速度决定。对同一运动员而言,一味地增加步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其步频;相反,一味增加步频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步长,因为一定跑速下,频率越高腾空时间越短,步长就会缩短;再者,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关系,步频到了个人极值,就较难长时间维持。因此,欲寻自身步频与步长的合理配比,需在科学训练的指导下,在训练或比赛中不断尝试。

3.2 步频指数、步长指数

表2 10s内国外选手F指数、L指数等情况(n=22)

表3 苏、谢F指数、L指数比较

依据传统的世界优秀选手步频指数、步长指数技术风格分类方法[3],步频指数、步长指数分别达到8和1.2或以上者为均衡型,若其中一项明显高于平均标准,另一项又明显低于时,则可认为他是以明显高于标准那项见长的选手,即步频型或步长型。表2显示:世界选手步频指数均值为8.28±0.17,步长指数均值为1.23±0.03,除了瑞恩贝利(H=1.93m,8.47,1.19)、迪克斯(H=1.75m,8.53,1.18)、Michael Frater(H=1.70m,8.42,1.19)为步频型选手、卡特尔(H=1.70m,7.80,1.29)为步长型,其余均为均衡型,这正好应证了劳力“跑进10s内的世界选手大多属于均衡型”的研究结果。

结合表3和图3可知,苏炳添成绩提高过程,通过提高频率、减小步长,其技术由步长型向均衡型、向步频型转化,而后略降低步频、略增加步长,再向均衡型转化;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先通过降低步频、增加步长,其技术由步频型向均衡型转化,而后增加步频、减小步长,又向步频型发展。可见,两者均在步频与步长上进行过一些尝试,均找到了一个当前相对合理的个性化步频步长配比,实现了成绩的突破。

3.3 百米分段步频情况

图5 苏炳添、谢震业与国外选手分段步频比较

表4 苏炳添、谢震业分段最高步频出现段次等情况

冯敦寿[4]在《贝利破百米世界纪录跑的技术特征》一文中提到贝利破世界纪录时,最大与最小步频仅差0.1步/秒,其全程步频变化非常小,几乎呈一条水平线。也有研究表明[5],博尔特百米跑在很长一段距离内步频保持不变,而其余选手在这些分段上均有较大的上下波动。根据全程分段步频的升降,一般可分为倒“V”型和“M”型两种跑法[6]:前者为起跑后加频-保持-降频的单峰型,后者为起跑后的加频-降频-再加频-再下降的双峰型。

图5可见,苏炳添采用了全程高步频的跑法,各分段步频明显高于世界选手均值线,与最大值线较为靠近(甚至超越),除了冲刺阶段,各分段步频基本接近或高于世界选手最大值;谢震业在起跑后的第一分段步频与世界均值较为接近,2~8分段与世界选手的最大值线靠近,最后两个分段步频下降较为明显,可见其起跑和冲刺阶段的步频能力有待提高。图中还可见博尔特各分段步频在均值线与最小值线之间。

表4可见,选手们的最低步频均出现在最后冲刺阶段,最高步频出现在第2~7分段之间,苏炳添最高分段步频可达5.43步/s,分段步频大于5步/s的段数常超过五段,可见其维持高步频的能力较强,因其步频较高,在其取得较好成绩时,采用了M型跑法;谢震业在10.30s以上的成绩时,有采用倒V型和M型的跑法,在其最佳成绩时,分段最高步频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因此也采用了M型跑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苏炳添、谢震业均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对自身的步长和步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4.1.2 从步长指数、步频指数技术风格类型看,成绩提高过程中,苏炳添经历了“步长型-均衡型-步频型-均衡型”的转变,谢震业经历了“步频型-均衡型-步频型”的转变;在取得当前最佳成绩时,苏炳添采用了均衡型的技术,谢震业采用了步频型技术。

4.1.3 与世界选手各分段步频均值相比,谢震业、苏炳添属于较高步频的跑法,在全程步频分配上,两者均在M型跑法下取得较好的成绩,符合高步频跑法的特点。

4.2 建议

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分段步频相比,谢、苏两者均属于步频较高的选手,全程步频M型跑法是较为适合其自身的跑法;同时,如何在较高步频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步长,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苏炳添步频步数
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进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苏炳添:泥巴地里跑出的飞人
苏炳添:百米飞人 亚洲荣耀
楚国的探索之旅
苏炳添60米跑全程节奏研究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微信运动步数识人指南
博尔特、加特林100米全程节奏比较研究
国人运动偏爱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