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进校园要避免什么
2018-03-15
戴志勇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表示: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多讲传统文化,不能最后教出一批数典忘祖的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继续加强。
教育部长陈宝生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抓好三件事,一是老师要开口就是“白日依山尽”,二是教材要多选经典名篇,三是通过把书法、戏曲、传统舞蹈等引进校园,让学校成为“乐园”。
这三件事的确是核心,多选经典名篇是解决教什么;师资培训是解决什么样的人来教;艺术化的氛围则与怎么教有关,在艺术浸染中,激发学生快乐而刻苦地学,不是让学生从小被逼着痛苦地学。
与之相应,有几个要注意避免的陷阱,值得拿出来稍微详细地辨析。
第一个要避免的陷阱,是避免断章取义,避免脱离语境的片面化理解。教传统经典名篇,要理解其核心精神是什么。孟子讲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种生命观的养成,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过程。不仅要靠“在事上磨”“集义”“养夜气”等方法来达成,也以对“天人合一”的认肯为基础。“天”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别核心的要素,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政之为政的指引。王夫之说,“性日生日成”。“天”所赋予我们的“性”,要靠我们每天与家人、与社会的共在,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在与天地的交往中去实现,这其中有一种很丰沛强劲的自由而负责的精神。避开“朱元璋难题”,才有望辅助学生养成一种深厚强大的独立人格。
第二个要避免的陷阱,是“科举难题”。传统的科举制度推动建立了士人政府,可是科举的流弊,到最后是弄成了僵死的八股。经典名篇的营养,好过“小猫叫,小狗跳”,问题是我们还是限于目前“字、词、句、篇”的割裂意义、支离破碎的应试化语文教学思路呢,还是把经典与个体生命与现实生活深度连接?解决这个难题,要继续改革目前的教育体系。
第三个是“记诵难题”。《论语》开头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周敦颐教“二程”是让他们去找“孔颜乐处”,中国的传统经典里,始终洋溢着一种乐学、体证、亲身实践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实的教育系统里,已经不多见了。很多人认为,学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趁着孩子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记诵。记诵固然是要的,但别忘了,中国的经典是直接针对天地生命的,王阳明就鲜明反对“记诵词章之学”。老师开口就念“白日依山尽”固然好,但包含诗教在内的传道、授业、解惑,岂止念几首诗背些圣贤名言呢?书法、曲艺、传统舞蹈,仅仅是才艺,还是由艺入道的路径?老师对传统文化有通盘的了解,才能让学生“以正入门”,少走弯路。
这几个难题不是一朝能解决的。教育者若能以勇猛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是新一代学生们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