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去“保底线”,现在“拉高线”

2018-03-15

南方周末 2018-03-15
关键词:南方周末质量产品

我认为“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也包括微观的质量、产品工程质量、各方面服务的质量。如果没有微观质量的支撑,宏观质量就是空中楼阁。

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赶赴浙江台州组织动员,在开展国内外产品实物质量比对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智能马桶质量攻坚计划,成立政产学研检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针对关键零部件、制造、设计3个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有一些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通过反复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造成了执法部门的执法资源浪费。

南方周末记者贺佳雯南方周末实习生陈珏伶

质量工作既牵系着国家安全,又与每一个体生死攸关。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南方周末约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看他眼中的“职业打假人”,讨论国家的质量安全该如何保障,未来又何以提升。

支树平在国家质检总局工作十二载,他说自己“须臾不敢懈怠”。

有的职业打假人变了味

南方周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这个时候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参与力量。质检总局主要负责哪方面工作?部门之间如何各司其职?

支树平: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政府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每年“3·15”,工商、质检、食药、商务、发改委等都根据相关职责,积极参与,形成声势。就质检部门来讲,多年来一直着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质量安全监管的角度参与执法打假,在“3·15”期间突出打掉一批制假售假窝点,解决一批质量违法问题。

但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绝不仅限于“3·15”,我们提出,要把一年365天都作为“3·15”,始终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我们质检系统有一条热线,叫作12365,就是一年12个月365天,质检天天在你身边。

2017年“3·15”期间“局长接线日”当天,全国质检系统共受理质量投诉4935起,出动执法人员,检查涉嫌违法案件125起。

南方周末:说到“3·15”,每年3月15日的一个重头戏是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很多人会好奇,“3·15”晚会和质检部门打假有联动吗?

支树平:我们是央视“3·15”晚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主要是从执法打假的角度参与。“3·15”晚会集中曝光的违法行为,既有央视暗访发现的,也有我们质检部门提供的线索和案例。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狠狠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南方周末:打假的各种角色中,有个较受争议的群体——职业打假人,你如何看待?

支树平:我们鼓励依靠老百姓开展打假工作。比如重庆市质监局原副局长吕长富退休后,勤奋工作在打假一线,给大家巡讲如何打假识劣。

说到职业打假人,有的确实是维护正义,出于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予大力肯定。但有的变了味。有的职业打假人专盯住一些无关产品内在质量的问题,如发现产品标注不规范,就在多地购买同一种产品,然后大额索赔,为个人牟利。还有一些职业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通过反复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造成了执法部门的执法资源浪费。

南方周末:就质检部门来说,怎么处理这种行为?

支树平:《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90号建议的答复意见》(法办函【2017】181号)中,已明确表示,“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

我们将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办案。我们会在执法中尊崇最高法院相关意见,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如果发现确实危害群众自身利益、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我们依法严厉查处。

打假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广大群众的监督。我们鼓励质量监督,鼓励群众举报,鼓励有更多出于正义感的职业打假人。但仅仅依靠职业打假人是不够的。

南方周末:最近几年,一些新兴产品形态的打假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电商,打假工作如何开展?

支树平:电商在浙江发育得比较早,体量比较大。我们在杭州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围绕电商产品,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的质量风险,我们开展监测、分析,有成套的做法,为消费者把关。当然不是每一件商品都在我们的监控下。

根据消费者的投诉,我们会组织神秘买家,在社会上随机购买产品,发现问题,追溯源头,由当地的质监部门去查处。

电商产品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度确实很大。我们正在积极构建“标准引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努力做到管得住、管得好。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一些电商企业也比较重视质量了,质量监管的投入也在加大。

“特殊群体”的产品是监管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现在还是有很多内地消费者喜欢去香港、国外买奶粉,你怎么看?

支树平:这是市场规律、消费规律在起作用。

作为质量监管部门,我们一直是有压力的。一方面尊重消费者的选择,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奶制品的质量。可以说,现在内地的乳制品质量也在提升,销量也在提高,是值得老百姓信任的。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质检总局对儿童用品的质检监管越来越严。从2013年起,每年都会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打假专项行动。是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隐患?

支树平:儿童用品确实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关系到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这些所谓的“特殊群体”的产品都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其中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婴幼儿配方奶粉始终是重中之重。

进出口奶粉我们盯得很紧,国外想进入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我们都要一一注册。对婴幼儿奶粉企业则是一家一家地实地考察,管得非常严格。

这几年,通过执法打假,我们也发现一些儿童用品存在标识标注不合格,未按强制性标准生产,存在质量缺陷问题,比如儿童用品警示标志缺失,儿童仿真饰品铅、汞超标,儿童玩具小零件易脱落、可迁移化学元素超标等问题。对生产销售质量不合格儿童用品的生产企业,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撤证的撤证,该依法移送公安的坚决移送。

马桶盖:抓和不抓质量就是不一样

南方周末:和到境外买奶粉不同,但又有点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出口转内销”。你怎么看待这种消费外溢现象?

支树平: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游客到国外买东西,外国游客到中国买东西,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量和比重,如果某种消费显示出某种倾向,就值得深思。

追根溯源,还是有必要提升我们产品的含金量,提高产品的美誉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比如说,现在确实好多东西是中国制造的,但品牌是国外的,属于贴牌生产,专利权在人家手里,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我们有时只是代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一方面,我们要增强自信,看到中国质量的巨大进步,看到我们有生产制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质量上的差距,在品牌上的差距。我们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也不是品牌强国,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南方周末:那质检部门如何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的提升?

支树平:这几年,我们除了抓好全面的质量提升,每年都确定10多种重点消费品进行质量攻关,包括马桶盖、电饭煲等具体产品的质量提升。

比如,浙江台州是马桶盖的主产区。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赶赴浙江台州组织动员,在开展国内外产品实物质量比对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智能马桶质量攻坚计划,成立政产学研检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针对关键零部件、制造、设计3个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这几年马桶盖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升。台州马桶盖质量国抽合格率一度低至12%,现在已经到了82.4%,而且产量也大大上升。2017年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同比增长36.4%。

通过马桶盖质量的提升,我们深感产品质量抓和不抓不一样,下气力抓和不下气力抓不一样。

汽车召回每年增幅超50%列全球第二

南方周末:对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缺陷产品召回”的说法,请你谈谈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情况。

支树平:缺陷产品召回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监管方式。这个我们是借鉴国外的经验,2000年开始学习研究,2004年颁布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从汽车开始,逐步扩大到儿童玩具、消费品等领域。

截至目前,累计召回缺陷汽车5984.7万辆、缺陷消费品4216.8万件,近三年每年汽车召回数量增幅均超过50%,2017年达到2004万辆,召回数量已远超德国、英国、日本等汽车市场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位。

南方周末:具体到2017年的情况呢?支树平:2017年召回缺陷消费品2702.6万件、同比增长3.4倍。特别是,在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和行政约谈下实施召回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55%以上汽车、75%以上消费品是受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的。

如高田气囊事件中,在缺陷调查和约谈促使下,共有38家汽车企业实施召回126次,涉及车辆1951.6万,是近年来召回数量最多的。媒体广泛关注的三星Note7手机事件,也是缺陷调查和约谈促使召回的典型案例。近年来还出现越来越多由中国缺陷调查引发全球召回的情况,如2017年燃油泵缺陷调查,促使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召回181.8万辆,并引发全球召回。

南方周末:召回工作的难度很大?支树平:国际上缺陷召回大部分是企业自主召回。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有一个缺陷召回中心,有一套缺陷调查规程,有几十个人做产品缺陷信息的收集、分析等技术性工作。

经过调查和分析,结合消费者投诉情况,发现确有必要就组织缺陷调查。调查如果确有问题,会对这个企业约谈,督促他召回。现在55%以上的汽车,75%以上的消费品,都是由我们缺陷调查发挥作用促使召回的,严格监管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0.1%的不合格率,对消费者就是100%

南方周末: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布这样的文件尚属首次。这对我国质检工作意味着什么?

支树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反映了我们国家确实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作为质检工作者,我认为“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也包括微观的质量、产品工程质量、各方面服务的质量。如果没有微观质量的支撑,宏观质量就是空中楼阁。

从质检工作来讲,部门负责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的发展监管。这个文件为新时期质量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南方周末:那再请教一个跟“质量”有关的问题,3月6日,你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围绕质检提出了4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希望能推进质量促进法的进程。为什么要提这个建议?

支树平:过去立法主要是以监管为主,突出“保底线”,现在主要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就要突出“拉高线”。

目前我国已有质量法律法规大多着眼于质量监管,需要从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立法,推动质量促进法尽快提上日程,进一步规范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各方的行为。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欧盟、日本早有先例。我国深圳也出台了特区质量条例。

南方周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支树平: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提法,是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工发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认定的概念,包含标准、计量、合格评定。合格评定,在我们国家主要包括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质量基础设施是统一的整体,计量就是东西测得准不准,而用什么参数就能形成标准,是否符合标准,就要通过检测来认可,这些是完整的整体。

这个概念我们引入进来,以加强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由质检部门统管。一些省市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但也有些地方不太重视,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基层。过去在基层都有县计量局,现在好多就没了,只管监管,管食品,管特种设备。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如果把国家质量基础丢掉,有一天回过头来看,那将是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遗憾。   ▶下转第2版

南方周末: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哪些有益之处?

支树平:我经常说,现在抓质量,不是说管得严、看得紧,质量就会上去,那是传统做法,小生产阶段。现在真正要提高质量,必须运用现代质量技术手段。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真正懂行,到企业看质量,那就要看计量水平,看测得有多准,精度有多少;看用的是什么标准,是否用了国际先进标准;看获得了什么认证;看企业的检测水平有多高。只有重视了这些现代技术手段,质量才能真正搞上去。

南方周末:提高标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支树平:打国际贸易战,看得见的是提高关税及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还有“看不见的”,就是标准等技术贸易措施。产品进入某个国家,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比如某些指标的限量,要达到多少。要是达不到,就进入不了他的国家,这样的措施越来越多。

2017年WTO成员方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四千多项。凡是跟相关国家有贸易的,都会受到指标的影响,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损失每年都有5000亿元之多。当然,技术贸易措施也是一把双刃剑,一定程度上也倒逼我们不断提高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附加值。

我国WTO评议咨询中心设在质检总局,负责对各国提出的措施进行评议、翻译,在WTO框架内我们可以提意见。如果标准高了,我们可以建议调整。如有必要,也可以要求设过渡期。

南方周末:你到质检总局12年了,如何评价我国现阶段的质量水平?

支树平: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是向好的,但还是有差距。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检查合格率过去一直在87%,2014年开始跃上了90%的台阶,去年达到91.5%。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还有百分之八九的不合格率。我常说,哪怕是0.1%的不合格率,落到一个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之百。对于这个差距,我们一定要看得到,保持清醒头脑。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质量产品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睡个好觉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