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讲名篇
2019-08-08王萍胡燕春
王萍 胡燕春
【摘要】面对伟大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一个人有多少土地》的教学时,我完全打破了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常规做法,采用跳讲的方式,将文本中的重点“囫圇吞枣”地给学生进行讲解。结果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听课热情,更是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但短短45分钟内一节课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而且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课堂生成的异彩处处绽放!
【关键词】囫囵吞枣;名篇;浅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面对伟大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一个人有多少土地》的教学时,我沉思了……这是一篇经典作品,由于文本偏长,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去做,课堂的时间会很紧张,已经习惯了常规的课堂的孩子们,定然会觉得枯燥无味……介于种种的考虑,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上课——“囫囵吞枣”讲名篇。课堂上我完全打破了一板一眼的常规做法,原本的介绍作者、明确背景、理清思路、分析人物以及思考主旨一律放弃,而是针对这样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寓言性的小说,只是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同时,采用跳讲的方式,将文本中的重点“囫囵吞枣”地给学生进行讲解,结果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听课热情,更是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但短短45分钟内一节课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而且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课堂生成的异彩处处绽放!真可谓“一举几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用教材的乐趣!这“趣”从何生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趣”来自于文本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没有让学生去划分段落,去找描写方法,去提一些生涩难懂的问题,而是将全文的结构打破,用我们看童话故事的方式,也就是复述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去寻找文中的主人公。当把课文不再当成一篇课文,而是当成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孩子们可以轻松愉悦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很快,孩子们便清晰地告诉我——文本讲了一个名叫帕霍姆的穷人一次又一次地买地的故事。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了“穷人”两个字。接下来,我问道,那么这个帕霍姆第一次为什么而买地?孩子们告诉我说,是因为他想养家糊口,并且想着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我随机又写下了“生存”二字。我接着问下去,我们的帕霍姆第一次买地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这时候的帕霍姆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道,他辛勤劳作,而且变卖了自己的所有东西,还东借西借才买上——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令人敬佩的一个人!
那么这时候的帕霍姆怎么做呢?他安于现状了吗?我乘势着接着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说,他没有安于现状,而且想着再买更多的一些地。那么当你看到他这时候的这些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他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什么呢?我依旧不依不饶。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地抢答——因为他有理想,不断的追求上进!不错!不错!我不由自主竖起大拇指。在我的一声声的赞叹里,孩子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看着情绪被调动起来的孩子,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当帕霍姆有了强原来十倍的生活的时候,他又怎样去做了呢?……那么,我沉吟了一下,这时候的帕霍姆给你了什么样的感觉呢?孩子们纷纷说:这时候他开始变得贪婪起来了,尤其是他听说卡什基尔说:用一千个卢布,你一天能走多少都算他的地的时候。他发出了惊叹:一天可以走很多的土地呢!他的贪婪的本性,他的贪欲便显而易见了!那么这时候,你对他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借机问道。孩子们说——很不好,感觉他太贪婪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三次买地的经过,而且又分别写清楚了他每一次买完地后的愿望,透过板书中一次次的愿望,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疯狂的贪欲一次次的膨胀着,于是我在穷人的下方,写下了“贪欲”二字……到此为止,从文本中我们感受到的“趣味”已经昭然若揭了。
二、“趣”来自于文章主旨布局谋篇的亮点
我们从那个“穷人”说起。一般情况之下我们讽刺揭露的都是富人们的“为富不仁”,很少有作品中会提及穷人的贪欲,但是本文恰恰就以“一个穷的一无所有的穷人”为主人公,在他的一步步贪欲的膨胀过程中,透过字里行间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而这样的布局谋篇,让作品所讽刺和揭露的人群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很多。如此一来,本文的讽刺性和深刻性将会更强,更具有普遍性,这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吧!
三、“趣”来自于文本独具匠心的精巧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如果把帕霍姆的第一次、第二次的买地过程去掉,可以吗?我平静地在课堂上问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不能!为什么呢?我幽幽地说。如果去掉了帕霍姆就没钱买第三次的地了,如果去掉了帕霍姆那种贪欲就不逐渐膨胀了,如果去掉了这篇文章的讽刺性就不强了……一时间,教室内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论声、回答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文本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在学生高涨的情绪里深入他们的内心,这不很有趣嘛,结构有趣,孩子的各抒己见更有趣。
四、“趣”来自于生存和死亡这两个由同一前提得出的不同结论
原本人类的欲望能让人们生存下来,但是在文本中,帕霍姆却因贪欲而死去了。这样虽然很沉重的一个话题,但是同一前提却能够有不同的结论,这淳朴的推理和思考不是更让人感到了思考的趣味横生吗?
就这样,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文本的情节思路、中心主旨、作者的写作亮点全都迎刃而解。临近下课,在“囫囵吞枣”的基础上,我再次提到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既然人物的贪婪、情节的曲折我们都已经弄清楚了,那么我们找找看,在文本里有没有明显的环境描写呢?孩子们的热情再次被调动了起来,我看着孩子们着急翻书的激动举动——一边翻书,一边嘴里喃喃作语,分明是想第一个告诉大家在哪一段里有,结果我的话音落了没到一分钟,一个平日里不怎样吭声的孩子说:在第五十二自然段里有呢!我肯定地给他竖起了大拇指,那平时木讷的脸上此刻涌出了开心的笑容,脸色都发红了呢!接着第二处、第三处都被找了出来,一幅你追我赶的学习场景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如果我每节课都能让孩子们如此开心而自主的学习,那该有多好啊!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篇世界巨匠托尔斯泰的名篇就这样被我“囫囵吞枣”地给孩子们热热闹闹地讲完了,而此刻的经典名篇的文本已然成了孩子们练习的材料,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用教材”的非凡意义。
在这看似“囫囵吞枣”的教学形式里,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高效率地掌握了教学中要求掌握的重难点。在这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思维的活跃性被恰如其分地激发了出来,学习的自主性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吗?
“囫囵吞枣”,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项家庆.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萍,女,1978年生,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胡燕春,女,1978年生,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