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研究

2018-03-14徐筱秋何欣

职教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素质文化认同

徐筱秋 何欣

摘 要: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和学习。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性的基础,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和文化素质发展研究有助于发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来自江西三所高校230名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本科留学生的留学动机、语言状况、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认知程度对留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影响,以期提高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顺利完成学业,把未来职业发展和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联系起来。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文化素质;软实力

作者简介:徐筱秋(197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何欣(1985-),女,内蒙古通辽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比较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省来华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调查研究”(编号:13ZD3L030),主持人:徐筱秋;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编号:JXJG-15-8-16),主持人:徐筱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5-0084-05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创历史新高。2016来华留学人员比2015年39.7万人增加到44万人,增幅为11.35%。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接踵而至,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1936)等认为,“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在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进行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导致两种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Lysgaard(1955)U形曲线理论认为文化适应是动态的过程,包括蜜月期开始阶段、新鲜感退却阶段和回归较高文化适应水平阶段[2]。该理论将社会文化适应视为从一个新文化的边缘进入中心过程中的学习和恢复过程。Ward & Kennedy(1994)将文化认同作为文化适应的指数,该指数包括两个维度:对移居地文化的主族文化认同(host n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客族文化认同(co-national identification)[3]。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的基础,文化认同研究有助于了解留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困难。郑雪等研究发现文化融入有助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过程中的幸福感[4]。申莉等认为汉语学习可以帮助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实现文化认同。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包括留学动机、人际关系、语言水平和客族文化认知等[5]。

软实力理论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199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和软实力(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2004年他在其著作《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做了更简洁的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6]。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上升国家国际地位,消除国外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政策目标,具有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留学生在华学习面临学习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等一系列挑战,所以留学生也有必要接受适当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处理文化适应症中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等问题。

一、研究问题、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通过在江西省三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分析留学动机、语言状况、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认知,调查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状况和对中国文化认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分别是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生。其中女性80人(34.8%);男性150人(65.2%)。在华学习时间从1个月到5年以上不等。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其中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尼日利亚、苏丹、刚果、肯尼亚、卢旺达、莱索托、津巴布韦、加纳、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牙买加、赞比亚和乌干达等17个国家;亚洲有阿曼、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6个国家。专业是工商管理、航空工程、汉语国际教育和医学。先后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有效率77%。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在华时间、国籍、留学动机、汉语水平和语言背景;第二,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倾向调查,此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认证与意愿测评;第三,留学生对物质文化的认知,包括食物、景点、服饰、传统节日、艺术、著名人物、运动、动物、医学、城市、文学作品、戏剧等十二类。

数据处理对所有涉及“频率和程度”测量的题项采用Likert 5分量表,全部调查数据在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利用SPSS分析软件(V19.0)进行统计分类处理。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留学动机和文化认同

李婧等认为留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时,除了国家的经济、教育和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也是直接因素之一。她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来华留学生的动机,包括融入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7]。

图1中三所高校留学生来华动机选择显示,中医药大学和航空大学留学生选择学业成就分别是81.1%和60%,选择中国文化吸引力分别为20%和28%。这个调查结果与之前国内研究有些不一致。黄年丰通过对留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基本动机是因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所驅动[8]。南航和中医药留学生倾向于学业成就性选择的原因是两所大学留学生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经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亚洲和非洲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留学生,他们希望来中国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和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国推动自己国家的发展,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江西师大20名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呈现多元化。中国文化吸引因素高达65.5%,(融入性动机),他们希望通过留学加深对中国文化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工作需要40%(工具性动机),希望通过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将汉语运用到今后两国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工作中。学业成就45%(成就性动机),希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其祖国的发展。这些留学生全部来自马达加斯加,来华时间仅一个月,但来华前已在孔子学院接受一至二年的汉语学习,并通过HSK四级和师大汉语选拔测试、获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

(二)语言背景与文化认同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之一,语言学习有助于留学生认同和适应中国文化。问卷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所掌握的语言数量)和汉语水平进行了调查。

表1的问卷结果显示,89.3%的留学生掌握至少两门语言,有十一名同学会五门以上的语言。非洲或亚洲留学生在母国因殖民历史等原因处于多语环境,包括英语、法语和不同部落语。理论上复杂的语言生态有利于二语习得。但是问卷发现:在华时间两年以上的留学生仍然有47.9%认为汉语水平很差,只有15.2%认为汉语较好,没有学生认为其汉语水平优秀(见表2)。江西师大留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中上,表3中留学生汉语水平中等以上达到85%。虽然15%学生认为很差,但是这些学生已全部通过HSK四级汉语水平考试。虽然留学生母语和汉语所属语系相差性较大造成语言学习障碍;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汉语学习动机不强。师大留学生入学需参加汉语选拔考试,汉语学习动机强,汉语水平整体偏高。其他两所大学没有设置入学门槛和预科学习阶段。在华学习采用英语授课,所以即使汉语能力不强,他们课堂内外仍可用英语沟通。

(三)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是以人际传播或大众媒介为载体进行。研究者发现,为促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人际网络传播渠道非常有效。段澤宁探讨了留学生的媒介使用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媒体是人们了解他国文化的主要渠道[9]。Coker & Williams借助媒体为“载体”进行跨文化的接触,认为不同的渠道影响受众的文化认同[10]。关于文化传播渠道的问卷调查包括四项内容: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最常见的媒介选择(报纸和杂志、广播和电视、互联网);中国文化课程学习方式(线上、线下);中国文化体验方式(线上、线下)。从图2中看出,三所高校54.8%的留学生选择中国朋友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首要方式,而选择媒体和学校方式分别为17.8%和18.7%。研究表明,留学生认为人际因素能有效学习中国文化。留学生乐于和中国朋友交往,参与体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研究结果还发现,南航43.4%的留学生选择从中国朋友那里了解中国文化。中医药大学比例稍高些,大约65.4%留学生选择中国朋友方式。在中国物质文化认知的56个选项中,中医药大学有40项认知比率不同程度高于南航留学生。上述数据表明朋友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发展有明显影响。67.4%留学生倾向选择线下方式体验中国文化和55.7%留学生喜欢线下学习中国文化课程,所以人际交往和直接参与体验能有效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情感。三所高校88.2%留学生在媒介选项中认为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输出功能,仅有3%选择报纸和杂志,7.4%选择电视和广播(见图3)。刚来中国仅一个月的江西师大留学生数据显示55%的留学生选择媒体了解中国文化,高于中国朋友方式(35%)。这表明互联网是国外受众选择了解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渠道。

(四)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

刘杨等通过对北京高校留学生的调查发现: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11]。问卷调查表明,三所学校55.7%的留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中国文化,32.1%表示中性态度。12.2%明确表示不喜欢中国文化,其中包括3.5%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态度。是否愿意参加与中国文化相关活动选项结果表明:三所高校47.8%的留学生愿意和非常愿意参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17.4%的留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类似活动。从性别差异看,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男生略高于女生(59%,50%)。从国别差异看,非洲和亚洲学生对上述两项选择比率大致相当。亚洲国家与中国有着相近的文化历史渊源,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对这些国家有深远的影响,亚洲留学生容易融入中国文化;非洲国家虽然地域遥远,留学生对陌生而神秘的中国文化充满向往而激发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五)中国物质文化认知

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呈现才能感知。中国文化富有底蕴,代表中国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研究发现,留学生整体对中国文化缺少实质性的接触和体验,仍然停留在固定、简单而笼统的传统印象阶段,存在对中国文化的泛化理解,如中国功夫(50%)、大熊猫(48%)、春节(50%)长城(70%)、北京(50%)、上海(50%)等传统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留学生对不断发展的全貌中国印象缺失,缺乏中国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留学生对鸟巢、东方明珠、三亚、乌鲁木齐、姚明等新的中国文化元素识别度不高。留学生对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旗袍、汉服、中山装等中国传统服饰,中国结、青花瓷等传统艺术,兵马俑等历史景点,毛泽东、孔子等中国代表人物,凤凰、鹤等动物,红楼梦、水浒传等传统名著,以及昆曲、黄梅戏、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不太了解。留学生在上述物质文化认可结果大都只有10%左右或10%以下。受功夫片的影响,成龙认知率高达70.4%,相关物质文化——武术、少林寺、太极认知度有25%左右,形成中国人都是功夫高手的错误印象。

江西师大留学生来华时间明显比其他两所学校学生短,但是在某些选项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两所学校的比率。大熊猫(65%,38.6%,52.8%)、京剧(80%,32%,34.6%)、上海(85%,40.2%,61.4%)、北京(75%,55.4%,59.8%),武术(55%,27.7%,45.7%)、中秋(60%,24%,24.4%)和书法(65%,27.7%,29.9%)(括号中的比例顺序均为师大、南航、中医药)。特别是对孔子的认知度到达了75%,远远高于其他两所学校的31%和8.7%。上述物质文化是中国对外宣传的标志性名片,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和他们在孔子学院接受的系统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密切相关。

三、讨论

研究结果总体显示,留学生汉语水平、留学动机、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识别度影响其中国文化素质发展、认同过程。

首先留学动机中融入性因素较强,留学生文化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不同留学动机也会影响其汉语水平。中医药大学和南航留学生学业成就动机明显,即使在中国学习两年以上,仍有一半学生汉语水平在中下水平。汉语学习呈现畏难和惰性心理,他们通常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和同伴说母语或借助网络和家人保持联系寻求感情寄托。汉语水平进而又制约了他们的中国文化素质发展和文化认同。相反江西师大留学生经过在孔子学院的汉语强化学习,激发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中国文化的喜爱同高达95%),他们对中国标志性物质文化符号识别度高于其它两所大学。

其次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发展和认同受不同渠道影响。人际交往是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情感程度的重要因素。留学生交往渠道有限,大都限于留学生圈子里,其他交往意愿不是很强烈,也影响了其中国文化认知水平提高。学校较少开展中国文化的特色活动。个别高校仅开展过地球村活动。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性以及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使留学生感觉自己是“局外人”,很难融入中国社会,并影响其文化素质发展。

第三,大部分留学选择来华留学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但仍存在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调查发现,留学生仍处于认知初级阶段,存在对中国文化的泛化理解。

四、提升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发展和文件认同的建议

留学生虽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其留学动机单一,语言水平制约,学习中国文化渠道缺乏,刻板印象等因素阻碍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发展和文化认同。

(一)加強汉语和文化素质课程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加强留学生汉语学习和文化素质课程的内涵建设。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内涵,适当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课堂内充分挖掘教学对留学生文化素质发展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外营造内涵丰富多彩校园文化,使留学生在多元化教育环境下,从不同文化中吸收人文素质的精华。

(二)拓宽文化体验渠道

人际交往渠道能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能力和文化认同。鼓励留学生参与文化交流,包括各种社会层次交往,如与当地家庭、同龄伙伴、同性、异性朋友以及共同爱好朋友交往并建立友谊,帮助他们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其次可通过现场体验、参与中国文化等校园活动,有效改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和行为。再者,互联网具有有效、快捷传递信息的特点,它可以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广度。除线下文化活动外,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借助网络去边界效应,开展中国文化活动,增强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直观认同感。

(三)职业规划和中国文化情感培养相结合

创造一个多元和谐的环境,帮助留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是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学生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文化涵养建设,帮助留学生把未来职业规划和中国文化认同有效融合。鼓励、帮助留学生进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如社区,工厂和当地中小学等,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情感,并把未来职业发展和国家间友好往来联系起来。

(四)提高师资水平

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跨文化素养和能力。教学过程本身也是跨文化实践过程。教师不仅仅需要高效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有情感调控能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文化间的对话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互为主体、互为理解的沟通交流关系,才能帮助愉快地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Redfield, R., Linton, R., & Herskovits, M. J. (1936).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1):149-152.

[2]Lysgaard, S.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45-51.

[3]Ward C, Kennedy A.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4, 18:329-343.

[4]郑雪,David Ssang.文化融入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J].应用心理学,2003(1):9-13.

[5]申莉,周士宏. 谈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认同的实现[J].国际汉语教育,2013(2):78-83.

[6]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7]李婧,谢佳.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2).

[8]黄年丰.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13-114.

[9]段泽宁,孙琳.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节日问候认同的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调查和启示[J].教育传媒教育,2017(5):49-55.

[10]Coker,R.H.P Hays,R.R.H. Williams,R.R.Wolfe, and W.J.Evans. “Bed Rest Promotes Reductions in Walking Speed, Functional Parameters, and Aerobic Fitness in Older, Healthy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70,no.1(2014):91-96.

[11]刘杨,王慧,孔繁盛.外国学生缘何留学中国——基于北京高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5):32-38.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文化素质文化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