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
2018-03-13胡志明
胡志明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甘肃酒泉 736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静脉壁受到损伤,影响静脉血液流动速度,使患者血液逐渐变为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管中血液出现凝结现象[1]。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行动受到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临床一种非常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情况严重时会因为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积极预防,查明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2]。该文选择2012年8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 55~82岁,平均年龄(67.5±5.9)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有重型颅脑损伤,行颅脑手术,入院当天采取止血治疗措施进行治疗,1周内选择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属于单侧下肢静脉栓塞,其中25例患者为左下肢静脉栓塞,31例患者为右下肢静脉栓塞,昏迷时间超过3 d,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病情经深静脉彩超确诊之后给予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长时间行走肢体不存在有肿胀情况,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长时间行走肢体存在有轻度肿胀,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瓣膜功能存在有较为严重的破坏,出现轻度反流;无效:为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树立,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 患者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会因为行动不便、疼痛等病症存在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其生理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最终导致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如说全麻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偏瘫时间过长,下肢活动少,血管舒缩反射减弱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患者血液流动速度,静脉瓣窦位置会有涡流存在,瓣膜缺氧,引发白细胞的迁移和粘附,最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危重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想要提高治疗成功率,往往以深静脉置管治疗为主,股静脉置管会损伤患者股静脉内膜,释放具备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静脉壁位置的电荷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吸引血小板的吸附和凝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另外,该次研究患者全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之后出现应激反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提高血液凝固性,出现血栓。临床上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了实现对颅内压增高的有效控制,会选择甘露醇、止血药物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都有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另外,甘露醇等药物还会对患者血管造成刺激,出现静脉炎,加大静脉内膜的损伤程度。为了避免患者脑水肿病症加重,需要针对患者的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也会出现有血液浓缩情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有下丘脑功能障碍情况出现,患者会出现有高血糖、应激性溃疡等病症,血液粘度增加,呈高凝状态[3]。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等均存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保护患者静脉壁,在进行治疗药物选择时,尽量选择对患者血管壁损伤较小药物,部分患者需要长期采取静脉输液治疗方式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量避免行下肢深静脉置管,如果患者必须要置管,可以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其次,提高患者血液流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采取相应的物理控制方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训练,比如说下肢抬高,部分患者无法下床运动,可以引导患者在病床展开屈伸下肢、背曲运动等,针对昏迷患者,展开被动按摩,重视下肢腓肠肌的按摩,避免膝下垫枕,导致静脉回流受到影响;最后,缓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患者颅内出血情况稳定之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抗凝药物治疗,比如说选择华法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641),1次/d,3mg/d,阿司匹林溶肠片,25 mg/次,3 次/d。 选择低分子肝素钙,有着非常好的抗凝效果,其使用剂量低于低分子肝素,同时药物存在有更长的半衰期,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过大的影响,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4]。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等均存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确诊后尽早采取抗凝、溶栓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