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团结话”词汇特点探析

2018-03-12郑剑平朱红颖

关键词:雷波县彝语量词

郑剑平 朱红颖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起因,任何语言都不能不与其它语言或方言发生接触而单独存在。团结话是一种中介语,在本文中,它是指凉山州彝族在学习使用身边汉语方言(目的语)过程中摆脱不了母语彝语(基础语)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中介语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可渗透性在“团结话”中同样适用。中介语的目的语规则泛化,即将目的语中某个语言形式或规则超范围扩大到不适用地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母语和二语学习中都存在,而且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四川凉山州,凉山彝族人在“团结话”这种中介语使用的过程中,因受汉语词汇的巨大影响,常会把一些目的语汉语语言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进行简单化处理,从而产生偏误。

布拖县,雷波县,盐源县三县方言属于川西片的凉山小片,冕宁县方言属于西蜀片的雅甘小片,四县方言均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通过比较布拖县、雷波县、冕宁县、盐源县四县的老年、中年、青年阶段男女语言词汇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川大凉山地带“团结话”分别受彝语、川方言和普通话影响的词汇特点。调查表词汇分类说明

天文、地理类(34个);时间、时令类(24个);农作物、植物类(28个);动物、家禽类(34个);房舍、建筑类(10个);器具用品类(20个);一般称谓类(20个);亲属称谓类(34个);婚丧类(2个);身体部位(49个);疾病、医疗类(21个);饮食起居类(27个);服饰类(3个);一般动词类(39个);一般名词类(11个);方位、指代类(26个);形容词(35个);数量词(14个);其他(19个)。共计450个词汇,其中有川方言(7个)。

一、受彝语影响的异同

四县都是彝汉杂居,彝语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相同处

彝语在四县中都存在。四县的老中青年人中都有说彝语的情况。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县中主要使用的彝语词汇绝大多数都是与亲属词汇有关。例如:母亲(面称)、公公(夫之父,引称)、婆婆(夫之母,引称)、祖父(面称)、祖母(面称)、外祖父(面称)、外祖母(面称)这类亲属词是四县都有的。部分县使用的还有其他如:蟑螂、肋骨、杜鹃花之类的名词。也不排除其他我们没有调查到的词汇现象。其中,父亲(面称)、母亲(面称)、祖父(面称)、祖母(面称)、外祖父(面称)、外祖母(面称)这几个亲属词汇的彝语称谓使用的频率最高。“父亲”“杜鹃花”这个词是使用频率第二高的。“伯父”“伯母”“继母”是使用频率第三高的。其中布拖县各年龄阶段男女总体使用彝语的情况高于其他三县的彝语使用量,其次是冕宁县,再次是雷波县,最后是盐源县。其中彝语使用情况数据为“0”的发音人表明其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具体使用条数详见表1:

表1 四县发音人彝语使用情况

老年中年青年男女男女男女布拖县0181171723雷波县605099冕宁县9107043盐源县114250

表中可见:从年龄来看,四县老男使用彝语词语(16个)低于老女(29个);四县中男(27个)高于中女(9个);四县青男与青女相当(35个)。四县中老男除布拖老男彝语词语不用外,均表现出老中青男使用县市的数量高于老中青女,老中青女性都有不使用彝语词语的县,从使用的平均数看,男性为26个,女性为24个,体现出男性多使用彝语词语的特点。从单个发音人使用数量看,布拖老女与青女使用彝语词语却高于男性。从四县年龄 平均数看:老年5.6个,中年4.5个,青年7.5个。可能,青年人有母语自豪感,所以彝语词语使用较多。

(二)不同处

“亲家(彝语)”只有布拖和盐源县使用;“父亲(彝语)”只有盐源县没有发现使用;“杜鹃花(彝语)”只有雷波县没有发现使用情况;其中只有布拖县使用的彝语词语是:叔父、叔母、女婿、连襟、指甲、蟑螂、姊妹、斗、箕、娘家、肋骨、一只眼儿、傻子、左撇子、瘸子、继父、继母、叔父、叔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舅、舅母、姑、姨。只有冕宁县使用的彝语词语是:公牛、母马。只有雷波县使用的是:水瓢、饭勺、披风。

还有部分受彝语影响,不是彝语,但是包含一半彝语,一半方言或者普通话的词。这可以用中介语习得的目的语规则泛化来解释。在“团结话”中体现为:“披风”称为“毡衣”,全称为毡子衣服。“老头”称为“老木苏”,“木苏”彝语为“老者”的意思,再加上前缀“老”。

在数量词上,如:“个”“根”词汇表达为:“一个鸡”“一根鱼”“一个猪”等这类量词也是受彝语影响。

二、四川方言层次,习得四川方言词语的异同

调查发现四县受四川方言影响的情况,从性别来比较,男性受四川方言影响大于女性。从年龄段比较来看,老年段受四川方言影响比较大,其次是中年段,再次是青年段。从四县总体比较来看,冕宁县和盐源县受影响最大,其次是雷波县,最后是布拖县(见统计表)。各县内比较见前面章节。

(一)调查444词汇表中的川方言词语使用情况

受影响的词语分类多为亲属称谓类、身体部位类、方位指代类词汇。但是四县在性别、年龄段用的称谓也有所不同。例如普通话“稠”(如粥太稠了),盐源老男称“面”;盐源中女说“干”;盐源青男说“浓”;盐源青女说“浓稠”。但比如“盐”四县都说相同的“盐巴”;“肋骨”四县都说“肋巴骨”等。具体使用条数详见表2:

表2-1与2-2的四县男女平均使用比率如下(444词汇表):老男23.6%,老女14.1%;中男19.3%,中女15.4%;青男11.7%,青女15.7%。四县中老男除布拖老男川方言词语(11%)使用低于老女(17.8%)外,均表现出老男使用数量高于老女,中年段除了布拖县中男(10.6%)低于中女(13.5%)外,均表现出中男使用数量高于中女,体现出老青男性熟练使用川方言词语的趋势,青年组布拖县青男却相反,表现出青男(9%)略高于青女(6%)以外,其他三县青女使用川方言词语却略高于青男。

表2-1 四县发音人受四川话影响情况占调查词汇总量

调查表词量老年中年青年男百分比女百分比男百分比女百分比男百分比女百分比布拖县4444811%7817.8%4610.6%5913.5%399%256%雷波县44412428.2%4710.8%8118.5%5512.6%6013.7%6815.6%冕宁县44413931.5%7617.3%12428.2%9421.3%4811%10724.3%盐源县44413530.6%6514.9%11325.7%8218.7%7216.4%9621.8%

表2-2 四县发音人使用四川话词语情况(444词)

(二)川方言 6条特有词语使用情况

表2-3与2-4是川方言特有词语调查,四县年龄段使用平均数:老年2.6个,中年2.3个,青年1.5个。这说明老年段掌握川方言特有词语较好,青年人受普通话影响,习得川方言特有词语差。从性别看,老男8人共有13个,老女8个;中男与中女一致均有9个;青男女均有6个。老男习得程度高一些。共同的特征是都不大会使用川方言量词带“把”的4个词语,有的出现不说的情况,老年有4人次使用,中年与青年各有1人次使用,共出现6次。

表2-3 四县发音人6个方言词使用情况

老年中年青年男女男女男女布拖县222221雷波县233422冕宁县311112盐源县623211

表2-4 6个川方言词使用一览表

川方言2个实词川方言量词带“把”的4个词语打闪打摆子个把两个百把个里把路千把人布拖县老年男++----女++----中年男++----女++----青年男++----女-+----雷波县老年男-+--+-女++---+中年男++----女++---+青年男++----女++----冕宁县老年男++----女+-----中年男-+----女+-----青年男+-----女++----盐源县老年男-+--++女++----中年男++--+-女++----青年男+-----女++---+

(注:此表中+代表使用的川方言词汇,-代表使用的不是川方言词汇)

(三)相同点

1.把(ba3)助词,加在“百、千、万”和“里、丈、顷、斤、个”等量词后头,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前头不能再加数词):个~月|百~块钱|斤~重。四川方言助词“把”四县的人都不太会使用,但是能明白意思。盐源县的绝少部分人能使用助词“把”,也不排除故意照念的情况,但是其他三县不会说。比如:“个把两个”“百把个”“里把路”“千把人”等,他们会说:一个或者两个/一两个、百个左右、千人左右/千个人、一里路。不太会用助词“把”。

2.“知道”“懂了”四县都有部分男女都叫“晓得”。

3.成人,小孩类的称呼大多都用“x娃儿”称呼,例如:男娃儿、女娃儿、小娃儿、小奶娃儿。四县也会称成人为:男/女的,小孩才说男/女娃儿。

4.“乳汁”“乳房”都称作“奶奶”。

5.一种特殊的四川方言形式:名词+子。例如:“今年子”“明年子”“去年子”“昨年子”等时间名词。四县表达都是一样。其他如“蚂蚁子”“大雁子”。

6.易受川方言影响的词汇都有:赶场—赶集、屋头—屋子、窗子—窗户、堂屋—正房、卧房—厢房、夹舌子—大舌头、颈子—脖子、肋巴骨—肋骨、手杆—手臂、腰杆—腰、磕膝头—膝盖、哈巴儿—傻子、拜子—瘸子、抹桌帕—抹布、箩兜儿—箩筐、索索—绳子、洋马儿—自行车、盐巴—盐、蚯线儿—蚯蚓、丁丁猫儿—蜻蜓、偷油婆—蟑螂、包谷—玉米、红苕—红薯、海椒—辣椒、洋芋—土豆、哈子—傻、咋个—怎么、今年子—今年、茅厕(si)—厕所、擦黑—黄昏、抹(ma)掉—擦掉、刁起来—提起来、该—欠、摔(tsuai)倒—摔倒、晓得—知道/懂了、孬(phie)—坏、牢实—坚固、咸(xan)—咸、干/面—浓、鼓/包—凸、窝—凹、跍到—蹲、粑粑—馍馍等词汇。这些词汇四县都有部分年龄段人使用的现象。但也有些人读音有差异,但是都是属于川方言词汇。

(四)不同点

1.布拖部分人会区分成人和小孩。小孩说“男/女娃娃”,成人说“男/女娃儿”例如:小孩:男娃娃、女娃娃、小娃;成人:男娃儿、女娃儿、小娃儿。

2.四县也有既不是普通话词汇也不是川方言词汇的词,比如说:铁巴—铁、锡——锡巴等词。

3.“公猫”“母猫”盐源话统称为“猫”,不分公母。而冕宁话和雷波话称“男猫”和“女猫”,用“男”“女”表示公母。

4.词表中6个方言词汇使用情况分析

词表中6个方言词为:打闪、打摆子、个把两个、百把个、里把路、千把人。其中打闪、打摆子这两个方言词使用得最多(包括用同意方言词表达,如:扯霍闪),而助词“把”使用量很少,布拖县未发现使用情况;雷波县老男、老女、中女有发现使用情况;盐源县老男,中男、青女发现有使用情况,但是使用范围在“里把路”“千把人”两个词之间之间。其中冕宁老女表达“一千左右”会表达为“千把”。由此得出结论,四县人民基本上不会使用四川方言助词“把”。

三、普通话层次,习得普通话词语的异同

四县的绝大部分词语受普通话影响。其中既是普通话又是属于四川方言的有:冷水、煤炭、磁铁、客厅、客房、窗子、小气鬼、脚板心、包谷(苞谷)、铺盖、大妈、老公、老婆、嘴巴、样子、这儿、哪儿、那儿、老汉、嘴皮子等词语。

表3-1 四县发音人习得普通话词语情况占调查词汇总量百分比

调查表词量老年中年青年男百分比女百分比男百分比女百分比男百分比女百分比布拖县44439689%34878.2%38786.9%37884.9%38887.1%39689%雷波县44431470.5%39689%35880.4%38987.4%37584.2%36782.4%冕宁县44429666.4%35880.4%31370.3%35078.6%39288.1%33475%盐源县44430869.1%37884.9%32773.4%36080.9%36782.4%34878.2%

3-2 四县发音人习得普通话词语情况

表中可见:四县中老男除布拖老男普通话词语(89%)使用高于老女(78.2%)外,均表现出老女使用数量高于老男,中年组也是如此,体现出老中女性熟练使用普通话词语的趋势,青年组却相反,青男使用普通话词语却高于青女。

(一)相同点

使用普通话词语的词主要是一般名词,如声音、事情、地方、原因、时候、气味等词。还有形容词类,如高、矮、胖、瘦、长、短、粗、细等词。还有其他少部分天文类词汇,如太阳、星星、月亮等词汇,还有部分方位名词等。还有其他类词汇,属于少数就不一一列举。

(二)不同点

四县各年龄阶段的人使用普通话的词语程度不同,但是差别不明显。如表3所示,四县中雷波县和布拖县习得普通话词语略高于冕宁县和盐源县。

四、团结话的词汇特点

“团结话”是凉山州彝族使用的汉语方言,属于中介语。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是语言的迁移1,在“团结话”中表现为四县发音人在对于已掌握了母语彝语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他们在其目的语词汇(汉语)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彝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团结话”逐渐在向汉语普通话靠近。我们从调查表450个词显示出的主要特征来看,分3大类:语法特点、词义特点与新词语。

(一)语法特点

1.构词上的特点

(1)重叠式词汇

重叠式词汇在四川方言中很常见,受四川方言的影响,当地人所说的重叠词汇也很多。但是重叠式儿化词汇却偏少。

其中AA式的词汇使用频率最高,例如:锤锤[方]、奶奶[方](乳房/乳汁)、嬢嬢[方]、沟沟[方]、灰灰[方]、 巷巷[方]、葱葱[方]、 瓢瓢[方]、粑粑[方]、绳绳[方]、篮篮[方]、箩箩[方]、抽抽[方]、边边[方]、 沙沙[方]、瓜瓜[方]、糨糨[方]、索索[方]、滚滚[方]、帕帕[方]、框框[方]、蚊蚊[方]、蚯蚯[方]、坡坡[方]、塌塌[方]、娃娃[方]、家家[方]、拜拜[方]等四县大部分人都会使用这些词汇。

AAB式的词的使用频率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例如:蜻蜓—丁丁猫、温水——温温水、娘家——妈妈家、婆家——婆婆家、婆婆——婆婆娘[方]等词汇。

ABB式的词例如:毛牛牛[方]、山沟沟[方]、小幺幺[方]、山沟沟[方]、山坡坡[方]、章巴巴[方]、脏兮兮[方]、铁坨坨[方]、身小筋筋的[方]、铁块块儿[方]、小巷巷儿[方]、乡村——乡坝坝、小娃娃、男娃娃、女娃娃、老婆婆、老妈妈、大叔叔、门坎坎[方]、大爷爷、老爷爷、饭瓢瓢[方]、狗架架[方]、心欠欠的[方]、眼珠珠[方]、瘦筋筋的[方]、水瓢瓢[方]、铁棒棒[方]、酒窝窝[方]、脚心心[方]、奶咪咪[方]、磁坨坨[方]、眼珠珠儿[方]、温楚楚儿水[方]、老趴趴[方](盐源特有方言词汇)、大伯伯、大豆豆[方]、左拜拜儿[方]等词汇使用频率也不高。

重叠式儿化词的使用率较低,例如:篮篮儿[方]、簸簸儿[方]、锤锤儿[方]、绳绳儿[方]、气气儿[方]、边边儿[方]、丁丁猫儿[方]、滚滚儿[方]、篼篼儿[方]、奶奶儿[方]、葱葱儿[方]、铁块块儿[方]、蚯蚯儿[方]、小巷巷儿[方]、轮轮儿[方]、巷巷儿[方]、抽抽儿[方]、温楚楚儿水[方]、山沟沟儿[方]、眼珠珠儿[方]、左拜拜儿[方]等词。冕宁县在中年段发现有使用,布拖县未发现使用情况,雷波县在老年和中年段发现少量使用情况,青年段暂未发现有使用情况。盐源县老年男子和青年女子发现有使用情况,其他未发现使用情况。

(2)附加式构词

例如普通话说“盐”,四川方言说“盐巴”。普通话“锡”“铁”,这里人称为“锡巴”“铁巴”这是一种受四川方言影响的词。结构为“名词+巴”,但在调查的过程中还暂未发现其他能这样组织结构的词语。再比如说四川方言特有的构词法“名词+子”,普通话说“蚂蚁”“大雁”“吝啬鬼”“今年”“明年”这里表达为“蚂蚁子”“大雁子”“啬家子”“今年子”“明年子”等词。这样的构词法大部分在年份类和部分动物类词汇上能体现出来。

双语混搭词,受彝语影响的词如普通话说“老头子”称“老木苏”。“老木苏”是汉语前缀“老”+彝语“木苏”组成。

2.动词的使用

团结话的动词和四川方言的动词相差不大,词形与普通话差异比较大,但用法与意义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例如:搁(与普通话“放”的词义用法大致相当);啄瞌睡/栽瞌睡(都指打瞌睡);跶到(跶即是跌,意思是摔倒、跌倒);刁起来(刁,动词,是提的意思)、叼(就是骂的意思);跍(在“团结话”中相当于蹲);抽(在“团结话”中相当于推);吆(驱赶、赶的意思);点(在“团结话”中有种、种植的意思);该(在 “团结话”中表示欠某人钱、差钱的意思,如“我还差/该你好多钱?”)。不过盐源县还有使用“争”的情况,例如“我还争你好多钱?”;遭(在“团结话”中相当于被,如:“我遭打了。”)。受四川方言影响,普通话说“做生意”,当地人称“干生意”。同样的词法还有说“吃饭”称“干饭”。“干”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表达动作的词。

3.量词的使用

团结话的量词是当地语言的一种特色,它有既不同于四川方言的量词又异于普通话的量词。团结话主要使用的量词有以下几个:个、双、条、头、床、道、杆、趟、块、回、张、根。例如:一支笔—一杆笔;一口猪—一条猪;一扇门—一道门;去一趟—去一回;一口猪—一个猪;一只鸡—一个鸡;一条鱼—一个鱼;一头牛—一根牛等。比较特殊的量词如以下几个:

“杆”在团结话中既可以作后缀构词,也可以作为量词使用,主要用在“一杆笔”“一杆枪”“一杆烟”这类数量结构中。目前在冕宁县、布拖县和盐源县有发现有使用“杆”这个量词的情况,而雷波县还未发现有使用这个量词“杆”的特殊情况。

“条”是一个在普通话及方言中都使用较为广泛的量词,冕宁县“团结话”中使用也比较多,主要用在“一条猪”“一条鸡”这类数量结构中,虽然使用广泛,但是与调查词表量词用法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冕宁县“团结话”中还有“道”“哈”等量词,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使用还不够稳定、规范。

“回”在普通话、团结话和四川方言中既可以作后缀构词,也可以作为量词使用,主要用在“去一回”“走一回”这类数量结构中,还有“一/两回事”。

“个”也是一个在普通话及方言中都使用较为广泛的量词,布拖县“团结话”中使用也比较多,布拖话有说“一个猪”虽然会使用,但是与调查表中量词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雷波县还有“一条鱼”“一个猪”“一个鸡”“一个鱼”等用法。

“根”这个量词在团结话中只在盐源县发现有使用的情况。这与普通话中“根”的用法存在很大的差异。盐源话中对于“根”的使用如:“一口猪”称“一条/根猪”;“一头牛”称“一根牛”;“一条鱼”称“一根鱼”等。但在盐源县老年男子“团结话”中使用也比较多。

川方言量词“把”的习得只有6人次会用,这是中介语习得的难点。

(二)词义习得的特点——误解词义情况

四县都有误解词义的情况,词义误解产生的条件也就是在中介语的习得过程中产生。部分地区没有这类词汇或者是没有见过此类现象,他们就会把所见到的某些相似现象用同一个词或者他们所熟悉的词替代。但也不排除这类现象本身在这个地区就存在这样的说法。例如:

雷波县把“簸箕”称为“篮篮”;把“继母”称为“姨妈”;把“肥皂”称为“盐碱”;把“湖”称为“海”;把“抹布”称为“帕子”;把“蟑螂”称为“油虫”等。

冕宁县把 “黄昏”称为晚上;称“凹”为“凼凼”或“洼”或“凹”;称“箩筐”为“篼篼”;称“公羊”“母羊”为“毛牛牛”;称“狼”为“狗孢子”;鹅卵石称为“白色的石头”;“一只眼”称“别花儿”;“大方”称“无耿直”;“附近”称“探团儿”等。

盐源县称“上头”为“高头”;“称蚯蚓”为“泥鳅儿”称“大年初一”为“大初一”。

布拖县称“虼蚤”为“腿子”,“腿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腿;二是指食用动物的腿。 “蟑螂”用彝语“布支子”称呼,其实为“蝉”的意思。

(三)新词——网络词汇

当今网络技术发达,各地都会引入新鲜的网络词汇,网络词汇也逐渐渗入到了布拖、冕宁、雷波、盐源四县。而网络词汇的使用者大多分布于青年男女之间,但并未发现青年男女在大量使用,也只是在少部分青年中发现使用现象。在盐源和雷波县的青年中我们发现他们把“蟑螂”称为“小强”(盐源、雷波),把“单身汉”称为“单身狗”(雷波)。而在冕宁和布拖县中还暂未发现使用此类网络新词的现象。四县的老年和中年段未有此类词流通的情况。

五、结论

(一)词汇上中介语的特点

团结话词语使用上表现出中介语的语言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双语混搭词等,前文已有分析,此处不赘。对于川方言量词“把”的习得,是彝族习得四川话的难点。

(二)“团结话”性别差异特点

从性别来看,使用上男性使用彝语词语、川方言词语高于女性;普通话词语女性高于男性。这显示出女性倾向于使用普通话,男性倾向使用四川方言词语。女性多使用标准语,这符合社会语言学性别调查的基本结论。

(三)“团结话”词汇上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文分析数据显示以下特征。

彝语词语使用平均数看:青年段>老年段>中年段

四川方言词语使用平均数看:老年段>中年段>青年段

四川方言特有词语6个使用平均数看:老年段>中年段>青年段

普通话词语使用平均数看:青年段>中年段>老年段

老年段四川方言词语使用最多,其次普通话词语,彝语使用少。中年段使用最多的是普通话词语,其次是四川方言词语,彝语使用较少。青年段使用最多的是普通话词语,其次是四川方言词语,彝语使用较多。彝语使用主要在亲属称谓上,以布拖青女使用最多23个为例,也只占5%。四川方言词语使用上,老年段与青年段的差别最明显,前者多,后者少。三个年龄段使用普通话词语渐次加强,青年人习得普通话水平高。这表明“团结话”词语使用正在向普通话靠近。

附录:

表1 发音人信息

地区年龄段布拖县雷波县冕宁县盐源县老年(50岁以上)男阿子日尔曲尔的迪卢金贵安全才女阿酷莫撒妞乔地妈妈毛正瑛沈优莫中年(30岁-50岁)男阿力耳聪吉拿史日沙金富侯庆华女阿布莫拉牛张尔史毛晓珍马里骆青年(18岁-30岁)男跑差科子蔡拉且胡小杰沙志伟女拖木么有阿木阿体作子陈 琪马 琼

(说明:发音人年龄以调查时间2014年8月为准。)

表2 四县老男使用方言词汇一览表

(因篇幅有限,老男习得四川方言词语较明显,故选择部分四县老年男子方言词汇列举)

布拖老男雷波老男冕宁老男盐源老男一床席子[方]胸脯子[方]脑壳[方]腰杆[方]一床铺盖[方]肋巴骨[方]眼泪花[方]肋巴骨[方]一只猪[方]奶水[方]脖颈[方]奶奶[方]啥子时候[方]肚脐眼儿[方]手膀子[方]奶奶[方]啥子地方[方]胯子[方]手板心[方]腿膀子[方]耍[方]脚肚子[方]手指姆[方]磕膝头儿[方]干[方]磕膝脑壳[方]二兰指[方]脚板[方]脚板[方]中指姆[方]脚心心[方]脚后跟儿[方]四指姆[方]光脚板[方]脚板心[方]小兰指[方]瘫子[方]打光脚板[方]圆斗[方]憨包儿[方]病轻松点了[方]腰杆[方]左拐子[方]屙稀[方]肋巴骨[方]拜子[方]瘫了[方]奶奶[方]洗脸帕[方]结巴郎[方]磕膝头[方]凳凳儿[方]哈子[方]脚板[方]抽抽[方]拜子[方]脚跟头[方]洋火[方]驼背子[方]脚板心[方]抹桌帕[方]裤儿[方]光脚板[方]水瓢儿[方]片片[方]别花儿[方]饭瓢儿[方]抽抽[方]瘫到了,遭瘫了[方]箩兜[方]洋火[方]斜人[方]篮篮[方]瓜瓢[方]拜拜[方]扫把[方]马勺子[方]背官儿[方]锤锤儿[方]调羹儿[方]卡了[方]索索[方]箩篼[方]裤儿[方]洋马儿[方]麻篼儿[方]洗脸帕[方]滚滚儿[方]扫把[方]抽抽[方]洋伞[方]锤锤[方]浆浆[方]晌午饭[方]索子[方]洋火[方]夜饭[方]洋马儿[方]帕子,帕帕[方]灰面[方]抄手[方]瓢儿[方]抄手[方]盐巴[方]饭瓢[方]盐巴[方]牙猪[方]框框[方]鸡公[方]牯牛[方]篮篮[方]鸡母[方]男猫儿[方]扫把[方]老鸹[方]大雁子[方]锤锤[方]豺狗[方]老鸹[方]绳绳[方]耗子[方]

布拖老男雷波老男冕宁老男盐源老男耗儿[方]洋马儿[方]蚂蚁子[方]檐老鼠[方]滚滚[方]包谷[方]蚯线儿[方]晌午饭[方]红苕[方]蚂蚁子[方]抄手[方]洋芋[方]丁丁猫儿[方]盐巴[方]海椒[方]油虫[方]母海[方]哪个[方]荞子[方]毛牛牛[方]哪个的[方]苞谷[方]毛牛牛[方]啥子[方]豆儿[方]男猫[方]为啥子[方]葱葱[方]女猫[方]咋个办[方]茄儿[方]老鸹[方]做啥子[方]苕儿[方]耗子[方]一床铺盖[方]洋芋[方]蚯蚯[方]一架车[方]海椒[方]蜂子[方]一杆笔[方]哪个[方]蚊蚊[方]一根牛[方]哪个的[方]荞子[方]一根猪[方]啥子[方]包谷[方]一个鸡[方]为啥子[方]葱葱[方]一根鱼[方]咋个办[方]红苕[方]百八十个[方]做啥子[方]洋芋[方]一里把路[方]一双鞋(xai24)儿[方]海椒[方]千把个人[方]一床被盖[方]地方;塌塌[方]一千来左右[方]几里把路[方]气气儿[方]今年子[方]擦黑[方]干事情[方]明年子[方]好久时候[方]我、俺[方]昨年子[方]里(i51)头[方]哪个哩[方]前年子[方]边边上[方]啥子[方]往年子[方]挨边[方]为啥子[方]晌午[方]啥子地方[方]咋个整[方]啥子时候[方]落了[方]干啥子[方]侧边[方]摔(tsuai44)倒了[方]千把[方]啥子地方[方]耍[方]今年子[方]干饭[方]晓得[方]明年子[方]睡瞌睡[方]晓得了[方]去年子[方]啄瞌睡[方]心欠欠的[方]前年子[方]抹(ma31)掉[方]漂亮得很[方]往年子[方]刁(tia44)起来[方]丑得很[方]晌午[方]争[方]孬(phie214)[方]啥子时候[方]搁(kho44)[方]

布拖老男雷波老男冕宁老男盐源老男面[方]探团儿[方]歇哈儿[方]安逸[方]啥子地方[方]摔(zuai)倒[方]暗了[方]干饭[方]耍[方]拱起了[方]刁(tia44)起来[方]晓得[方]窝下去了[方]该[方]晓得[方]粑粑[方]杀贴[方]孬(phie214)[方]叨[方]搁(kho44)[方]闹热[方]吆[方]跶倒[方]牢实[方]顺到[方]耍[方]脏兮兮[方]拿跟[方]晓得[方]面[方]闹热[方]暗[方]牢得很[方]鼓[方]脏得很[方]窝[方]身小筋[方]粑粑[方]安逸、巴适[方]披毡[方]凼凼[方]跍到[方]屋头[方]抽[方]叨[方]啄[方]跍[方]吆[方]抽[方]顺到[方]啄[方]遭[方]吆[方]壮得很[方]遭,遭打咯[方]

注释

① 语言迁移即是对于已掌握了母语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的二语学习者来说, 其目的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语言迁移就是指二语学习者将母语规则应用于二语习得过程中, 对目的语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从而形成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

[1] 雷海燕.四川省雷波县“团结话”研究——以青年人“团结话”研究为例[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16.

[2] 刘丹青,李蓝,郑剑平.方言语法论丛第六辑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S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猜你喜欢

雷波县彝语量词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量词大集合
楚雄禄丰大三家村彝语语音系统及其特征
雷波县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浅析
四川雷波山歌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