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照思维力:从“这一篇”走向“那一片”

2018-03-08江新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维力语言运用

江新芳

摘要:从语文课堂思维力缺失的现象看起,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公开课研讨过程中,“这一篇”的课堂经历了从“理解内容”到“领悟表达”,再到“运用语言”的变形。在一次次的变形中收获“这一类”说理文教学的质变智慧:有梯度,会比较,重语言运用,更促发了对“那一片”语文课堂的核变思考,语文课堂须追求深度,学会等待,扎实发展学生思维力。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思维力;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1B-0038-04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关注理解感悟、情感熏陶、语言训练,却鲜有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召唤理解和表达,这两者恰恰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力做桥梁。没有精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合拍的理解?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准确的表达?在说理文教学中,“思维力”应然在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说理文既然列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那就意味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的语言、思维和文体知识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说理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其他文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给孩子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全面的语文素养,更深远的思维能力。

学校开展“三力课堂”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六年级组抽到的公开课课题是说理文《学与问》。在确定上课老师人选时,老师们不约而同打起退堂鼓,纷纷表示难以承担这个任务。说理文的“边缘化”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首先,说理性文章在苏教版教材中仅出现寥寥几篇,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不考说理文的阅读,不要求学写说理文,不考就少教,老师一带而过,不愿折腾;其次,说理性文章理论性、逻辑性强,大多数老师授课流程相似,无非学相关的文体知识,找观点,讲事例。对分析能力尚有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操作枯燥乏味。那么,说理文真的只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值得“咀嚼”,上不出彩吗?通过三次试教,我不断成长,从“这一篇”的实践获得“这一类”的收获进而启迪“那一片”的智慧。

一、“形”变:“这一篇”的多向寻异

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三次执教过程中,我从理解文本内容到领悟文本表达,再到关注语言运用,课堂形式多向化寻异,收获了相同文本不同课堂的多种收获,找到了说理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1.一教:理解内容悟观点

通过从四年级的《说勤奋》到五年级的《谈礼貌》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对说理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铺垫,第一次试教,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抓关键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提出的观点上。

课堂伊始,我从学生学过的说理文说起,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接着我带着学生自读作者列举的事例,通过抓关键字词句理解文本的方法,体悟观点。在学习哥白尼的事例时,我抓住关键词“经常”“缠”“问这问那”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问”的重要;在学习沈括的事例时,我重点抓动词“读”“想”“问”“放”“发现”“明白”的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纵观整堂课,因为课文内容易懂,学生学习无难度,他们交流踊跃,课堂笑声不断。我也自认为上得流畅生动,得心应手。但下课后,听课老师们与我面对面毫无保留的交流,让我产生了以下疑问。

第一,说理性的文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段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只是肤浅地就课文内容而教,行吗?

第二,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说理文,它与记叙文的教学有何异同,我们的教学该怎么体现文体特征?

老师们直白而准确的评价,让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教的东西学生已经会了,是在走过场,热闹的演习罢了,学生上过这篇说理文能有什么长进呢?这样肤浅的说理文文本剖析,教学意义又在哪呢?

2.二教:体悟文体学表达

既然是教说理文,就该直面说理文的文体特征、表达形式。在学生学过的三篇说理文基础之上,课堂之上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反复思考斟酌,我的课堂目标还是应以学生为本,依托学情而制定。学生已经学过三篇说理文,文本特征他们心里有数,找观点、学事例他们都了解,何不让领悟说理文的文体表达方法成为这一次教学的目标?

“对比”成了我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哥白尼和沈括两则事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概括事例之后进行对比。同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相同的地方:都写名人,都紧扣中心论点开展论证。由此提炼:紧扣观点很重要,事例要有典型性,要提升论证的有效性。异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的不同的地方:一个重在写“问”,一个重在写“思”,由“问”到“思”,逐层递进,不可颠倒次序。由此提炼:列举事例角度多,递进表达层次多,能增强论证的效果。

第二次的教学,经过对比阅读,寻同找异,上出了说理文的味道。课堂不再热闹,学生静心观察、分析思考,有思维的智慧火花闪现,我感觉比起第一次的文本内容教学,不再肤浅,课堂丰厚起来。但听课老师们的建议,还是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六年级说理文的教学,与四、五年级说理文章的教学相比,梯度与深度如何体现?

其次,课堂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略显单薄,是否还可以关注一下说理文语言表达的特征?

听着大家的评点,我脑子里开始不断闪现教学的火花。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是课标的要求。六年级的说理文教学,在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智慧和启迪上做文章,定位还可以再拔高: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3.三教:关注语言重迁移

第三次教学,在对比阅读、概括文体表达的基础上,我关注了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感悟与运用: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其一,关注说理文“叙事”的语言特点。依然是寻同找异,对比阅读,学习提炼文体表達,但不忘追问一句:“同样写一则事例,阐述一个道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似?”概括得出说理文“夹叙夹议”的语言特点。接着追问:“我把这两则事例的顺序颠倒可否?”概括得出说理文 “逻辑递进”的语言特点。最后课外拓展对比,将写沈括的记叙文拿来对比,还是追问:“说理文与记叙文的语言一样吗?”概括得出说理文“简明扼要”的语言特点。一连串的追问,环环相扣,带着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说理文语言的特点剥丝抽茧,清晰浮现。endprint

其二,关注说理文“讲理”的语言特点。一说到说理文,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语言的趣味性?《学与问》真的是上佳的范文。这篇说理文,多次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说理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也更有说服力。

其三,关注说理文语言的迁移运用。带着学生充分解读说理文“叙事”和“说理”语言表达的特点之后,我趁势而上,引向迁移运用:给学生一个简洁的事例,让他们添加生动有趣的观点;给学生一个鲜明的观点,让他们加上紧扣论点的事例。

整堂课,有对说理文的文体特征的整体把握,有对说理文文本表达方法的领悟,更新增对说理文语言表达的辨析与感悟。课堂富有难度与挑战性,浓浓的思维生长力在学生身上生发、弥漫。听课老师们一致评价:这堂课思维力在场,有厚度,有深度,有生长点。

二、“质”变:“这一类”的深层厘析

通过三次课堂变“形”,我对说理文的教学理念有了“质”变:上好《学与问》只是开始,小学阶段各年段的说理文教学,应该从哪些维度出发,统筹安排,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呢?

1.“丛林”的思维梯度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从四年级的《说勤奋》开始,到六年级的《学会合作》,一共安排了五篇说理文。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对说理文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说理文的学习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的目标体系,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攀爬的梯度:从刚接触的认知把握走向再温习的体验感知,走向高层次的体会方法,进而模仿创作。

如四年级的说理文教学目标应指向让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了解作者的观点;五年级的说理文教学目标就可提高为再次重温这种文体,提炼作者观点,体会“举事例”说理的方法与语言表达简练的特点;六年级的说理文教学目标有更高提升,不光要把握说理文的特点,摆事实的语言,还要懂得讲道理的方法與语言,更要模仿学写说理语言。都是说理文,但设定在不同学段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认识”到“把握”,到“模仿”,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

2.指向思维的“比较”

说理文教学中,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常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同文体,可以是不同写法的对比;同一文体,可以是不同角度的比较;同一文体,可以是不同表达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明晰原本模糊抽象的概念,构建一些零碎分散的知识。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与《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比,学生能知道说理文概括事例的语言表达是精炼的,无需生动细节;《滴水穿石的启示》与《谈礼貌》一比,学生能知道提出观点可以从自然现象或古训名句等不同角度引入,正反事例的列举可以兼顾;《谈礼貌》和《学与问》一比,学生能知道事例与事例之间并列或递进等不同逻辑思维的严谨;将五篇说理文放在一起比,“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就突显出来。比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特性,说理文课堂上,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发展学生的思维直接又高效。

3.思维“回家”的旨归

细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现说理文的阅读教学在第四学段才有提及。小学阶段的说理文该教什么,怎样教?令我们迷惘。但再读课标,就有了答案: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的归宿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那么,为学生挖掘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说理“语言”训练点理所当然是说理文课堂的旨归。

说理文的语言分叙事和讲理,叙事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明概要,说理语言的修辞得当、生动形象,都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语言训练点。课堂上,我们应引导学生对说理文的语言进行观察、感悟、实践,获得一定的说理语言写作技巧,为学生进入第四学段说理文的学习和写作奠定基础。

三、“核”变:“那一片”的整合融通

从《学与问》“这一篇”到说理文“这一类”,让我明白思维力在说理文课堂很重要。细细推敲:思维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何止说理文,语文课堂,任何一种文体的教学,只有发展了思维力才可谈真正的高效。

1.思维力:“生”于深刻

很多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老师为追求教学过程流畅好看,经常会问一些无需深思的假问题,无意义问题。学生也能将答案脱口而出,一来一往,互动交流,看着很热闹。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变得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徘徊在问题的浅层而不自觉。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都有的思维惰性,遇到思维的障碍和矛盾自然止步,课堂就会变得低效。

思维力的生成,呼唤深度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度思考,意味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问题的深度设计。将文本的深度与学生的思维衔接,不浮游文本表层而沉浸推敲文本以长思考力,不逗留无效对话而关注有效对话以长思辨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自然而然的课堂互动和理性思考中,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这样的课堂,可能少了“好看”,但更多了“内涵”,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2.思维力:“长”于等待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抛下去,就急着让学生回答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老师等待的时间不会超过5秒,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就会急着给鼓励,忙着给提示。课堂要么沦为一场好看的表演,要么成为几个优等生的秀场。

思维力的生长,呼唤课堂等待。学生的思维,从接收到内化到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可能是在深入品读文字,专注整理思路。我们就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缓冲延展的过程,等待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越有深度。学生深思熟虑后给出的答案,会给老师精彩纷呈的惊喜。思维力生长的课堂需要老师淡定的等待。等待,不怕课堂冷场,那是学生潜心在思考;等待,不怕课堂不顺,那是学生思维在拔节。

3.思维力:“成”于安静

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过,“ 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学生听课是聚精会神的,思考是静谧智慧的,这怎么不是最真最美的课堂?

思维力的成长,呼唤安静课堂。“宁静致远”,课堂安静下来,方能造就思维的张力。静静地读,实现真正的“有自我的阅读;静静地思,感悟逻辑缜密的表达技巧;静静地悟,流淌辨析推理的思维智慧;静静地写,学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方法。这样的课堂,没有“伪”活力,只有“静”智慧。

“三教”说理文,烛照思维力,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及至“那一片”。对说理文研究越深入,越觉得说理文能咀嚼出别样的“味道”,更收获了语文课堂思维力生长的智慧。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力语言运用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培植思维力: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让 巧妇”不再难为“淘”米之炊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