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五个以”教学探索
2018-03-07崔海波
崔海波
(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导下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长达170年之久,史料繁杂,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课时过少、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为此,应注意以信仰教育为统领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专题设计、以“青马工程”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尝试、以历史联系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和以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五个以”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教材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主体目标鲜明化、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实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资源育人化。
1 以信仰教育为统领的教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之进入的还有多元的思想文化,当前我国既有儒家文化的传统信仰和道家文化,又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以及以“物”为中心的崇尚物质和金钱的“拜物教”,可以说“在当代形成了‘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格局。”这些多元信仰仿佛一把利剑,不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原有的空间,而且在提供正面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像雾霾一样笼罩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青空,导致我国出现了历史方位的迷失、思想分化和认同危机,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陷入危机。因此,在高校开展信仰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目前从信仰教育的维度审视和反思现有的《纲要》课教学也存在上述问题,比如在内容上往往偏重于历史知识的宣讲,使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又太过单一,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未能从逻辑角度深刻地向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好在哪里,更没有引导大学生根据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探索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经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信仰教育收不到实效。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历史联系现实,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发挥《纲要》课在对大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的独特优势,通过历史教育的“资治、教化”功能逐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
2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专题设计
马克思认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别无他法,为此,马克思还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其表现自身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经验和教训将难以总结,这就是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精髓。坚持问题导向,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理解为何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局面,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是历史的抉择和人民的选择。因此,《纲要》课程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尝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重培养大学生“历史联系现实”的思维方法,引导大学生甄别历史资料及其观点,在学习中自觉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分别以主标题和副标题(副标题即为每个专题突出要讲解清楚的问题)形式提出12个专题,即以历史和现实的名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西方入侵”与 “西学东渐”——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天国梦和洋务梦的破灭——为什么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改革派不能救中国、维新与革命的失败——为什么资产阶级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试看将来环球,必定赤旗飘扬”——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开辟的、“万众一心,战无不胜”——抗日战争胜利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前进”——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何意义、“改革春风花满地,开放细雨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探索出来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怎样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上述教学专题的设计,力图实现逻辑呈现和信仰构建的结合,通过“一个问题”,达到“两个了解”,认同“四个选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以“青马工程”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尝试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纲要》课程从信仰教育的维度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展开教学专题设计,明确定位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联性,避免二者出现重复现象,《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充分依托“青马工程”展开实践教学探索。比如,以“重走长征路”为题,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推荐优秀大学生作品以展播形式展览。由青马学员对优秀作品面向全校学习《纲要》课程的大学生进行解说,营造一种直接体验的教学情境,使置身于此的大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青马学员发挥其精英和榜样作用,辐射和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深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以历史联系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通过历史可以彰往知来,因此,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所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通过准确阐释具体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代表性历史人物、事件进程及意义,把这些历史事件还原到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厘清这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培养大学生“历史联系现实”的思维方法,使其愿意了解历史“‘何以’如是发生”,学会以历史关照现实。以历史联系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构建其信仰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总结和反思,追根溯源、正本清源,追踪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并以此来指导现实的变革,在现实中有所感悟和提升,真正发挥历史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资鉴作用。
5 以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表明了在十九大庄严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红色基因不能丢,红色资源不能弃。红色资源形成的过程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通过红色资源可以追寻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其鲜活的史实为信仰教育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案例、真实可靠的素材,丰富了信仰教育的资源。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红色资源,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更是当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练庆伟.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7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转引自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修订说明[Z].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