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证调查
2018-05-16刘圆圆朱云昊马铭子
刘圆圆,朱云昊,马铭子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上,我党明确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早在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 《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高校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资助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但是近些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大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盲从性[1]。在此形式下,我组对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下文统一简称“国创计划”)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了解目前该校“国创计划”的进展现状,进而剖析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数据以进一步对创新创业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各大高校提供借鉴,以求共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发展。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通过对国内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前人的落脚点与现今研究的对接点。以体验式的社会学视角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本科、硕士)创新创业项目的追踪调查、实际数据与具体案例的分析,得出较为具体完整的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现状,剖析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地为未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方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政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调查法
了解与调查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历史与现状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法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拟提出一些假设。确立本项目的切入点与接力点,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1.2.2 问卷调查法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参加“国创计划”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其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动机、创业环境、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信息。主要采用自填式网络问卷调查与代填式访问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录入、分析,为项目研究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
1.2.3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应用于项目研究。
2 华中师范大学“国创计划”现状调查
2.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参与“国创计划”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生创新创业现状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为23%。根据调查数据,被调查者大多来自创新学术项目团队,占比为70%;而仅有30%的被调查者来自于创业类项目团队。
对有效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本次被调查者的总体分布状况。
在被调查者中,参与“国创计划”的同学大多为非师范生,占比70%;师范生参与此项目的比重仅占30%,相较之下,师范生参与热情度并不高。结果还显示,参与“国创计划”的主要是大三的学生,占比达到65.71%;其次是大四的同学,占比达到24.29%;大三学生参与项目的占比为5.71%;几乎没有大一新生参与该项目。
从专业类别数据分布情况来看,参与“国创计划”的同学有超过一半来自文史类专业,占比高达51.43%;其次是理工类专业的同学,占比达到37.14%;参与人数占比最少的是艺体类同学,占比仅为2.56%。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态度和创业意识
图1 是否了解国家的针对政策
根据图1数据显示,超半数的被调查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有关创新创业的国家优惠项目。大学生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政策实施缺乏了解与认识,从一方面可以反应当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此外,在创业教育方面,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仅在全国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处于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总体上开展度不高[2]。
图2 是否了解学校的相关培训课程
图2数据显示,大学生中仅有近三成表示自己了解过学校内部有关“国创计划”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各学院的暑期培训营、创青春的相关讲座、素质网络课及部分通识课程等);然而有半数同学表示自己在平时并未过多关注过相关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3]。
图3 项目结束后是否打算自主创业
图3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表示会在项目结束后继续创业,占比为34.29%;而有21.43%的同学表示此次项目仅会在大学期间完成,项目结项后并不会继续项目。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者的个人意识,这种意识可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包括理性意识和感性意识[4]。一般来说,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愿望而未能付诸实施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因素,根本原因是个体内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外在创业环境的因素: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环境,其创业动机的产生和创业活动都会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5]。
2.2.2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因素
图4 参与项目的动机
图4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国创计划”的最大动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比重高达62.86%。其后依次为“锻炼自己的责任意识、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技能”。
创业意向是指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6]。
图5 创业想法来源
图5数据显示,大学生萌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想法来源依次集中在“团队讨论的结果、解答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灵感的闪现、拥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且占比依次为55.71%、54.29%、52.86%以及51.43%。
2.2.3 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因素
图6 是否参与过创新创业培训课程
图6数据显示,约四成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曾经参与过校内开设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有62.86%的同学表示自己未曾接受过相关培训。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培训课程的热情不高。部分是因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不配套,缺乏资金、场地等支持。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高校应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其中包含了创业资金政策支持与创业文化氛围两大块内容[7]。这也是各高校未来努力的方向。
图7 课程对项目开展是否有帮助
图7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同相关培训课程的帮助作用,占比为61.43%;仅有极少数同学否认其作用,占比为2.86%;还有35.71%的同学表示没参与过所以不了解其具体作用。
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的创业支持条件之一,为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发展最新动态与科研市场走向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指导。李洪波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学校创业支持条件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关键因素之一[8]。
图8、图9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导师制已经大规模的运用于国家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训,占比高达65.71%;但仍有超两成被调查者不认为导师制在我校已经大规模开展,且有高达12.86%的被调查者对此表示未详细了解过。另外,高达70%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制确实对项目完成产生实质性帮助。
创业导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整合资源,顺利进行项目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更多的资源,扶持大学生完成项目培育过程[9]。
图8 导师制是否普遍运用
图9 导师制是否产生帮助
图10 导师制的看法
图10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导师制持有正面态度,其中“导师制对团队项目起到了帮助作用、导师在指导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等观点得到多数被调查者的赞同。
在创业指导中应实施导师制,导师由专职教师或外聘专家担任。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导师“一对一”指导模式,条件不足的可以从“一对多”到“一对一”逐步过渡[10]。
图11 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
图11调查结果显示,约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以及学院等其他组织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较大。而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也表示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曾接受过创新创业的宣传教育。
图12 是否奖励创新创业活动
图12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身处的学院或其他组织有相关的创新创业奖励政策,但是仍有10%的被调查者否认相关鼓励政策的存在;且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具体的了解过,所以并不清楚。
2.2.4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展现状
图13 当前进展情况
图13数据显示,仍有较大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目前项目进展不太顺利,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占比为37.1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者都需要及时帮助以克服项目过程中的障碍。
图14 团队内担任的角色
图14数据显示,超半成被调查者为项目团队负责人,其中五成负责人表示自己在组里发挥着组织和领导的重要作用。还有部分负责人表示自己只把握项目的大体方向,极少数负责人表示几乎不太参与项目的有关事务。
图15 评价小组成员
图15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持满意态度。其中高达35.71%的被调查者满意小组搭档的表现。但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个别的小组成员表现并不理想。
图16 对项目的看法
图16数据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对项目持有乐观态度,他们 “对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认为当前项目的工作计划安排合理”,“认为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2.2.5 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阻碍和需求
图17 项目的困难
图17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均表示自己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其中反映频率较大的有:“项目缺乏有价值的成果”(50%),“成员缺乏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能力或知识”(48.57%),“缺乏合理的安排”(38.57%)等。
图18 困难的原因
图18数据显示,项目组遭遇困难的原因被反映较多的有:“缺乏专业的教育或相关方面的培训”(54.29%),“缺少相关经验”(57.14%),“成员自身缺乏能力”(44.29%),“缺乏必要的指导,导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小,同时也少有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41.43%)等。
图19 希望的帮助
大学生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图19数据显示,近八成被调查者“需要专家的咨询与指导”,近六成学生需要“学校或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团队成员的匹配”及“能过提供实践、积累经验的机会”。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创新创业动机不明确,观念不成熟
综观大学生创业实情,成功率仅在1%左右,探究其根源,原始动力问题仍是关键,即大学生自身创业动机的不明晰、不确定[11]。根据数据显示,总体上,大学生缺乏必备的创业能力,但对自身的创业品质评价较高[12]。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由追名求富、自我实现、家庭影响和社会支持4个维度构成[13]。根据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动机占比最大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理性意识并不强烈,多数大学生还是在感性意识的驱使下做出参与创新创业的选择。理性认识的缺乏和创业观念的不成熟后来也被证明是大多数“国创计划”失败的原因。
3.2 项目启动资金不足,项目运转乏力
在调查过程中,有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项目开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致使好的创业想法在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未能真正付诸实施。当代大学生因为还处于接受教育的时期,其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考察结果表明融资信贷支持对大学生创业动机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相对社会创业来说,创业资金不足与融资困难依旧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14]。
3.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被教学体系完全覆盖,软硬件设施配套程度较低
从调查反馈情况来看,有62.8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未曾在校内接受过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培训课程。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对接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课程体系不够健全。且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及前言动态信息的获取渠道也主要是通过讲座或创业竞赛等“非正式教育”。此外,缺少专业的教师团队。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15]。因此,创业教育亟待发展。
3.4 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政策意识薄弱
根据调查数据,超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有关创新创业的国家优惠项目。一方面反映当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遇到困难埋下伏笔。创新创业项目缺乏技术含量,且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参与创新训练的大学生更多地则是借鉴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或案例分析。他们对实际的市场需求导向与项目实际开发应用前景缺乏客观的了解与判断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困扰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很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16]。
3.5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导向与教育导向不一致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各个地区,各级部门存在未能将政策落实到位的情况。这与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导向是不相匹配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提出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现实状况是:纵观1999年以来的创业政策,都是与就业连在一起的,都似乎是“为就业而创业”给人“被动创业”的印象,这与教育的导向存在差距[17]。
4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引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职教师,并采取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本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目的的延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学活动”[18]。
4.2 鼓励多方参与,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纵观世界,美国、英国与日本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资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获得了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双轮驱动”的资金帮扶体系。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形成了“官方化”特点的资金支持体系。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主要有政府和金融机构两大来源,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金融特色”的资金帮扶体系[19]。我们要积极借鉴他国优秀经验,取长补短。我国政府应加大财政拨款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资金发放及使用过程设立监督机制,形成资金使用透明化、监督化。从社会的角度,鼓励社会各界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去。建立企业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和人才输送机制。此外,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机构设立创业基金。通过股本市场的科学运作,盈余部分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对在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及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自主创业的优秀青年学子给予资金奖励[20]。
4.3 加强政策引导与政策宣传普及,助力政策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还要各高校认真学习、传达文件精神与内容,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执行。文件下达方式不仅仅限于通过“广播、通知公告”等表面与口头形式。而是开展大型宣讲会及动员会,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将文件内容进行传达。并定时开展中期进展报告会与优秀案例分享会,激励大学生向优秀案例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做到项目经费发放不拖拉,加强项目经费保障。在各高校实施“国创计划”的过程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完善从国家、到省再到高校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
4.4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且主要集中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改造这三类成果中。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成果评价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按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引导鼓励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成果进行评价的目的,也是大学生创新成果科学性的体现[21]。
参考文献
[1]张秀峰,陈士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94-100.
[2]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4]李洪波,陆剑斌.创业动机对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基于江苏省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9-84.
[5]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等.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1(4):27-34.
[6]李洪波,牛昕.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0-43.
[7]郭必裕.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62.
[8]陈文娟.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9):138-142.
[9]李俊.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6):96-111.
[10]高日光.个人、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基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6):86-90.
[11]周勇,凤启龙,陈迪.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浙、沪高校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33-37.
[12]钟强,姜峥.影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社会因素作用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1(11):300-302.
[13]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99-101.
[14]张伟,钟杰,仇念文,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65-68.
[15]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95-96.
[16]张昊民,陈虹,马君.日本创业教育的演进、经典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69-70.
[17]闫佳祺,关晓丽.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多案例研究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48-53.
[18]吴爱华,侯永峰,吴昭,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5(3):14-16.
[19]郑玉才.大学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9-61.
[20]曾茜.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1]Nnditsheni J,Muofhe,Willem F.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role models’influence on career choice[J].South African Journal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