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2018-03-04唐媛媛
唐媛媛,李 群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1 人体寄生虫学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1.1 培养预习习惯是学好该课程的前提
让学生提前了解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带着疑问进课堂,他们才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避免盲目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实验指导》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可以使学生了解本次实验课的目的、重点、难点、涉及的一些具体实验操作,课后思考题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所学内容,做到以点及面、融会贯通。
1.2 培养观察能力是学好该课程的保证
由于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以形态观察为主的学科,而且多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学生观察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想准确识别寄生虫标本,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内容,还要有较强观察辨别能力。比如辨别吸虫,每一种吸虫口腹吸盘的位置以及大小比例理论课中教师都描述过,因此在熟练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在显微镜下辨别出吸盘的位置、大小等形态特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有些标本吸盘不明显,学生观察时需要手动调节显微镜仔细辨认。此外,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要求在放大一定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同等的放大倍数下才可以比较虫卵之间的大小区别。理论课中对虫卵的描述大多数是椭圆形,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椭圆形(如姜片虫虫卵),有些是宽椭圆形(如受精蛔虫卵)。颜色上有些是金黄色,有些是黄褐色,有些是无色透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虫卵,要想准确辨别确实有难度。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大量图片观察实验标本,既要理解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又要区别图片与真实标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因此,学生良好的观察辨别能力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保证。
1.3 写好实验报告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手段
在仔细观察后,学生能知晓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再结合教材描述,就能对所学形态有一定掌握。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真实记录,没有仔细观察就不可能出色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科特点,学生观察的标本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保存标本,与新鲜标本以及教材描述会有一些细微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抓住特征结构真实再现镜下视野中的标本结构。写好实验报告既是对实验的总结又是对理论学习的升华,同时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 优化实验教学
2.1 实验室网站建设
本实验中心于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实验示范中心,同时建成了自己的网站。网站除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如实验环境、设备条件、运行与维护、实验室规章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及培训等)外,还开发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功能。比如,相关的实验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特色教学、视频等资源,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双语课程、微生物图片、人体寄生虫学图片资源库,以及教学课题、教学论文、教材与专著、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生成果等。网站可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平台。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优酷、百度等应用程序组建即时通信系统,形成社交化学习生态圈,提供智能化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达到互联网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师层面,努力减轻工作负担,使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在学生层面,学习时间和空间更自由,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更多样,成为教育共享化大社会中学习的主体,养成终身学习习惯[1]。
2.2 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标本因其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标本来源少,制作成本高,易破损、褪色且难保存,特别是罕见标本。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即数字化标本,是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将传统玻片标本转换为数字化标本,制作、筛选结构典型、清晰度高的玻片标本,建立数字化标本库,并利用校园局域网建立浏览平台[2]。
2.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传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场地有限,标本不齐全,供学生观察的新鲜标本短缺;实验内容多、课时少,学生观察标本的时间少,操作机会更少。随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很多问题迎刃而解。首先,打破传统实验模式,学生不再受虫体生存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避免接触有危险性的病原体,又可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并根据需要控制实验进度。实验不再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内容更加丰富。此外,虚拟实验有助于实验技术细节的学习,学生可在实验课前反复实践,不但掌握正确接种方法,而且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更加精细地准备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成功率[3]。然而,虚拟实验无法全面反映真实实验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一定不足。但虚拟实验突破了传统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丰富了实验资源,节约了教学成本,改善了实验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此,将虚拟实验作为真实实验的有益补充,探索二者合理有效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4]。
2.4 课程整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课程整合势在必行。传统分学科设计的实验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知识点辐射面不够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只是被动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5]。整合后的实验课程更加系统,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教学的难度。以往学生一个学期需要学习的实验内容多且繁琐,整合后可能一个学期只需要完成1~2个大实验就可以了,避免了重复训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们对消化系统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包含消化系统和腹膜的大体标本观察、消化系统组织和发生学实验、家兔离体肠肌运动的影响因素、人肝功能损伤血清学指标的测定、急性肝损伤联合氨中毒导致家兔肝性脑病的发作及实验性治疗、腹泻病原学检查、消化道寄生线虫的病原学检查、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实验、临床病例讨论,其中就涵盖了人体寄生虫学消化道线虫内容。课程整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记忆,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医学专业素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6]。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对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实验课的一系列改革,处理好了传统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的关系,使实验教学趋于完善、合理和高效,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也会不断发展。
[1]赖建平,罗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制作与功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354-356.
[2]李佳凌,巫岳龙,杨晓红.浅谈用组织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9):144-145.
[3]刘杰,刘辉琦,王生兰.应用“虚实结合法”开展机能实验培训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0):921-923.
[4]陈浩浩,将进展,傅晓艳.虚拟和传统有效结合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54-56.
[5]唐小云,周晓茵,姬云丽.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3):218-220.
[6]郝兴霞,段小君,王金锋.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之课程整合[J].医药,2015(12):246.